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人对网视的6个常见误解

(2015-06-04 22:07:05)
标签:

杂谈

文 宋秉华  优酷土豆娱乐节目中心总经理)

很多电视同仁对于电视人转型为互联网制作节目,都显得志在必得,把握十足。偶然,也会注意到电视同行对于互联网的认知都很一致,包括对视频网站的一些小误解。

这些误解的发生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深入到内部观察,就会明白,大概还是很有些不同。

想了一想,还是写下来,分享一下。对于在现在这个转型期的媒体行业来说,或许有一点帮助。

如下: 

1、  小误解一: 网络视频的优势是尺度大 

在中国,尺度这件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影响力大的媒体形式,尺度越窄。

中国尺度最大的媒体,是杂志或话剧。尺度最小的媒体,就是电视机。 

视频网站也符合这个趋势,随着近些年影响力逐步攀升,它的尺度也在逐步收窄。 

在过去的时间里面(三到五年前),视频网站的内容由于影响力较小,管理较少、专业制作人较少,使得很多良莠不齐的内容在这个舞台上占据了很显眼的位置。 

同时,当网络的内容生产者专业力量不足却又追求流量的时候,就会剑走偏锋,尽可能的采用激进的题材或表现形式。 

最后,基于我们前面一些文章的讨论,网络视频在以点播和搜索为主要内容获取方式的情况下,人们会无限倾向于更能满足本源需求的内容。 

所以整体上,就会形成一个印象:视频网站尺度大! 

但从视频行业由内向外看,尺度,绝不会也不可能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武器。这不仅仅是由于政策管控,更由于观众的需求本身就不是以尺度为主要诉求的。 

从目前视频网站内容主要流量来看,电视剧、电影、动漫、音乐等等这些频道,观众观看的90%以上的内容的尺度,与卫视或央视没有差别。版权内容吗,本来就是从电视台买来的。 

而网生内容方面,随着最近线上线下统一标准的管理思路的推出,相信靠尺度搏出位,依然成不了大器。而随着专业电视人越来越多的介入,吸引注意力获取流量的手段越来越多。大尺度内容的表现上,反倒是很多传统电视人的短板。 

更简单的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其实各位读者可以从自身来考虑。在你全部过往的视频消费时间里面,有多少比例是真正对尺度大的内容有主动诉求的? 

如果一定要把当前的网视的尺度跟电视做一个类比,我个人认为,当前基本上相当于地面省级台的尺度标准。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可以尺度大而尺度又不能成为主要武器”的现象:

中国人去国外,尤其是欧洲,会看到一些直接暴露美女上半身的Hardcore杂志或者激进的政治议题的书籍,在超市里和运动、时尚甚至儿童类读物摆放在不远的地方。这个现象如果用在网站的类比上,可以视作尺度的一次比拼。 

有趣的是,情色类杂志在超市或书店里面,永远都只占据很小的位置。如果尺度是一个必胜的武器,那么这些杂志就应该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里面占据绝对主流才是对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情色杂志永远存在,但绝不是主流。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大尺度内容,永远不会是主流,但是会长期存在。而将希望寄托于尺度的内容,始终无法成为现象级内容。 

2、  小误解二:网视的优势是有互动 

说真的,互动如果真的是视频网站的优势的话,我们早就见到大把大把的互动视频节目了。 

问题是:

您自己喜欢在看视频的时候还不停的点鼠标吗?或者仅仅是偶尔? 

在传统电视观看的欣赏体验中,观众最大的互动诉求甚至仅仅是按一下遥控器。事实上任何互动行为都有存在着破坏观看体验的可能性。 

今年的春晚的摇一摇火爆一时,我们假设这种摇一摇出现次数更多一些,占据整个观看时长的10%左右,观众是否能承受? 

实际上仅在各大视频网站,主打互动的内容或产品,在整体的流量、收入、品牌上的各方面收益,都低于10% 

人们在对视频进行消费时的场景,与进行互动时的场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这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听家长讲故事和与小伙伴做游戏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 

可能有的同学会举到类似于9158YY这样的网站的例子。是的,这些网站的流量与收入都不错。但是互动社区类的网站更应类比为某一种程度的电子游戏,主播在房间里提供的是互动娱乐,而非内容。 

以上的观点绝不是说:互动对于内容来说是一个无足轻重事情。事实上我仍然看好互动有着极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只是我们是否找到了正确的与观众互动的方式,且我们提供的互动方式,确实是观众需要的。 

我接下来想举一个反例来驳斥前面我自己的判断。

看个链接: http://www.tudou.com/albumplay/kUAI2Hfh3p8/o07jBkgkTTU.html 

这个叫做《土豆头条联欢会》的节目,在第1345秒的位置,导演组设计了一个互动:“2015年春晚,全网只在土豆,看了我们这个元旦晚会,您还想看我们做的春晚版吗?如果是,请点击右侧的投票,如果投票太少,我们就不麻烦了……” 

如果您在PC上观看这个视频内容的话,会注意到播放器右侧的互动内容,在这项互动里面,共有六万人参与了话题互动。在这个移动端流量已经占据绝大部分流量的时代,PC端的一项互动能够达到这个数量实属罕见。 

所以,这个“联欢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观众有这种暂停当前播放,前去参加互动的欲望,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

http://ww4/large/4920d561gw1esses65rysj209l0emmxe.jpg 这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观众有这么大的互动需求?

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次偶然现象,99%的互动都收益很小或0收益。 

    简单的一句话结论:当前观察下,互动对视频网站的收益很低。但仍然有可探索的空间。 

3、  小误解三:手机上大家主要看碎片化视频 

来看一组数字:

每天,优酷土豆产生9亿次播放,平均每个用户看了7个视频,用了60分钟,所以播放总时长为1.3万年。

这正是:优土一日,人间万年

而这10000年中,有5600年在播放电视剧,1200年在播放电影,800年在播放动画片。(但,仅有100年,在播放教育类视频。我们确实不怎么爱学习……) 

在这个数据中,唯一要向大家强调的一点是:以上的一万年数据里面,不论什么内容,有75%左右都发生在手机和iPad上面。

意思就是:即便在手机上,人们花了最多时间来看的内容,仍然是电视剧、电影这样的长视频。而非碎片化视频。 

但是越长的视频,单次播放完成的比例确实越低。综艺节目只要超过15分钟, 单次播放完成率就低于50%; 若超过50分钟, 则低于30% (电视剧就能撑更久, 超过20分钟的视频的播放完成率才会低于50%) 

所以结论是,人们在手机上仍然主要在观看长视频内容,他们只是把一集电视剧分成两三次来看而已。而碎片化的内容,确实比较利于SNS的传播,但消耗掉的用户总时长,并不多。 

4、  小误解四:视频网站现在的问题是:就是没有大制作的节目!

 从过去所有的所有成功的网视节目来说,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网视节目成功与否,与其成本没有正比关系。 

《万万没想到》第一集成本数万元。

《屌丝男士》第一集成本也是数万元

《晓说》第一集成本数千元。(那时候高老师还没有要那么高的身价)

全年流量超过二十亿的汇编类节目《轻松时刻》,全年制作成本还不到五十万。 

要强调的是:很多电视台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成本制作的综艺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的流量表现,远低于上述几个节目。 

网视方面,我们其实要关注一下以PGC为主要制作来源的微综艺。我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叫做《睡衣新闻台》的节目。这个节目很小巧,成本也很低,但是表现手法新颖。单从流量表现上来看,PK掉当前绝大部分电视2-4千万投资额度的项目,没有任何问题。 

5、  有的电视人说:做节目,我们(比网视人)更专业! 

2015年的视频网站,由于一段时间以来大量的电视制作人转型、或改为视频网站制作内容,使得视频网站的平均电视经验从过去的2-4年,上升到了5-8年。 

当一个团队平均经验达到8年的时候,说明有的制作人达到了16年的经验水准。 

我无意于去争辩到底电视人或网视人谁更专业,目前80%的视频内容生产者,仍然停留在电视台内部。但前面这个数字从一个角度说明,网视制作人的专业化速度正在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专业这件事情,其实是个相对值。 

我曾听到有的电视人说:我是互联网深度用户,还是很懂网络的。(所以做网络节目没啥难度啊?) 

这句话如果反过来说,一定会有很多电视人笑的。 

网络人:我从小看电视长大的,很懂电视的啊……” 

在上一篇网视与电视的讨论文章中,我曾提到的一个观点是:网络视频的播出方式,是电视之后的下一代媒体形式。由于网络点播节目的受众构成不同、欣赏习惯不同、用户行为不同,使得视频网站的制作人要探索的,是一套与电视截然不同的经验体系。 

电视已经在中国高速发展40-50年,而视频网站这一代媒体,仍然处于第一个洪荒十年。(世界上第一家视频网站土豆网,建立于2005年) 

换句话说,网视是一片蓝海。 

而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一片蓝海的内在规律与逻辑,仍然所知不多。 

这个问题就不多讨论了。但是有一种观点是这样描述的:

与其说是电视制作人比视频网站制作人平均多了二十年的专业经验,不如说是视频网站制作人比电视人多了十年的新媒体经验。 

6、  网视很快会替代电视 

网视不会取代电视,就如同电视没有取代电台、电台没有取代报纸一样。 

任何一代新的媒体形式出现之后,上一代媒体总是萎缩到一个特定的领域里面,然后停止收缩,继续保持活力。比如,在出租车里,电台是绝对霸主。 

而打败上一代媒体的,同时也不一定是下一代媒体,很有可能是一个从没有想象到的东西。比如,降低了电视开机率的,不仅是网视,还有淘宝。让的哥旳姐不听电台的,其实是滴滴打车。 

假设网视能够“取代”电视,或者说取代电视的霸主地位,基于如下几个条件的发生:

1)  广告市场的投放规模压倒性的倾向网络媒体。

2)  内容创作者在新媒体收获比传统电视台更大的收益。

3)  网络点播播出方式可以敞开进入TV端,从而占领用户的客厅。

4)  智能电视或智能机顶盒的普及速度占据一半以上的TV端市场 

以上任何一个条件的发生,都需要时间。 

我个人认为这一变化可能会发生在5-15年之间。在中国,搞不好要更久。 

目前国外的电视台积极的向网络播出形式转化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BBC就已经开设了3个纯网络播出的电视台,并以点播的方式向观众提供视频内容。 

但即便在网络更发达的国外,有线电视网目前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 

尾声:

 本文所讨论的这些论点,大部分仅仅是我个人思考的过程的记录,也是对已经发生的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6个月已经足以使得很多言之凿凿的观点变成一句废话或胡话。所以我真的对其中所有的观点不做任何精准度方面的保证。 

所以以上文章仅代表201561日以前的我的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立场。 

网视与电视的话题,可以讨论的仍然有很多很多。如果您是对数字比较敏感的同学,我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是:大数据将为制作人带来怎样的改变。欢迎您与我一起讨论。 

仅供参考,仅供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