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深圳卫视将传统的“金钟奖”评选颁奖形式开创性制作成“中国音超”节目,并大胆借鉴体育赛事形式、制作出了这档别具一格的音 乐节目。节目创新中注意了逻辑一致性,各元素围绕“赛事”特点,这是主题形式先行的思维;但电视节目创新,更多应该是逆向性 的,从观众收看兴奋点、未满足点出发,即可看、好看。
http://s2/mw690/001l1TKVty6F3ZN38oFb1·“中国音超”逻辑的一致性
节目先期设定的创新形式就是“体育赛事”,节目很好贯彻了这个核心创意点:参加比赛的是唱片公司队,成员是旗下歌手,制作人 作为总教练,争夺的是一个“金钟奖杯”;比赛计分借鉴了足球积分(3、1、0)和体操比赛(10)等;节目录制地选择了体育场;演 播室也像体育赛事解说两人组合主持,体育解说员黄健翔主持更可以模仿体育赛事;包括入场、计分牌等等,还有很多方面,甚至节 目名字“音超(英超)”都在体现、放大这档音乐节目与体育赛事形式的糅合印记。可以说,设定好创新方向,然后完善设计各环节 ,节目组很老道。
但判断节目形式适合不适合,主要应该考虑观众心理,是否可看、好看;逻辑一致性固然重要,创新方向更重要。
http://s5/mw690/001l1TKVty6F3ZOGrqc34·音乐节目与赛事形式糅合的逻辑失误
体育比赛与音乐节目,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体育比赛最重要的结果,胜负悬念是体育节目的核心特点;音乐节目呢?显然,谁在唱、 唱什么、唱得如何,比结果更加核心。
唱片公司之间的pk,观众是否像关心体育赛事那样关心呢?唱片公司,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的竞争也都居于幕后, 现在列阵pk,无疑给观众的陌生感很强。
唱片公司旗下歌手,是否像运动员隶属某队伍那样鲜明特征呢?若给专业音乐人,普通观众很难区分节目中歌手隶属哪个唱片公司, 选手与队伍之间的联系一旦弱化,整个节目借鉴比赛逻辑的链条就会崩盘。
专业性,体育比赛规则清晰,易于裁定,但唱歌可不是有明确评判标准的。10名音乐裁判只给出分数,缺少评点,真的适合音乐节目 吗?
http://s4/mw690/001l1TKVgy6F3ZRt2G743·引擎的个人建议
将体育赛事引入音乐节目,依旧是个值得鼓励的尝试。如果有第二季,引擎有几点个人建议:
队伍:建议弱化观众都不熟悉的唱片公司名字(但可以保留),每集还是唱片公司pk,但两唱片公司每次派出的歌手组合风格不同, 如60后pk90后、选秀歌手pk科班、男女歌手pk等。
故事:节目中歌手VCR和主持人、点评嘉宾的内容,要侧重传递歌手背后故事,别局限于空话和体育解说一般串场。让观众听歌看表 演时,想到歌手带有情感因素的故事。
专业性:裁判的作用,不能仅限于打分,节目专业性不能全部交给了点评嘉宾。好听好看:这是音乐节目的核心,需要专业;仅提一点,别乱插不给唱歌加分的镜头,剪辑加入的镜头只有加分时才是必要的。
#中国音超# 第一期,引擎看到了创新精神,也看到制作团队的功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