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了下边这篇可以称为是奇谈怪论的文章。
以本人的看法,基本可以断定作者不是电视节目操作者,甚至不是电视从业者,否则,不会发此怪论。因其观点在本人看来,实在荒唐,评述几句。
让我们看看这位先生(不知性别,姑且称之)忧思的是什么:
1、其文曰:“首先,它是在选秀类节目受到批评和抵制的语境下“应运而生”的,多少有点被动因素或迎合心理在里面,这不应该成为电视台的常态”。
益智节目一直以来都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虎虎生威的形态,何谈“应运而生”;被动,也许是有的,迎合观众心理,难道也是错误的吗?这和作者“应该树立为观众办节目的思想”的正道,不知道如何背“道”而驰了。至于,作者达人说“不应该成为电视台的常态”,是谁说这是常态了,又是谁说,这个常态就那么令人忧思了。
2、大作云:“其次,各电视台纷纷在益智类节目上动脑筋、打主意,则有可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内容健康向上了,但形式却同质,这也是不可取的”。
我不耽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作者的心理,也难以想象,作者是如何把电视人的创新精神封以“动脑筋、打主意”,而且说这是极端。如果是这是极端,我倒希望这样的极端越多越好。同质,当然是问题,但这是目今广电管理体制的原因,何以以此来打击电视人的创新激情?
3、作者道:“第三,益智类节目相继转向以“小学课本”内容为主打,未免太单调乏味,偶尔为之可以,长此以往,仍然不能给观众带来太大的兴趣或帮助”。
小学课本,是不需要学习的,那是“易学易忘”的,不够智慧,作者的娱乐精神看来几无,可为定论。“太单调乏味”,哈哈,作者是否有兴趣你调查下,先生文中提到的那几档节目,有几个人同时都看了,因而觉得单调了?即便如先生,可曾都看了?大作是看了后的有感而发吗?
4、先生言:“选秀类、益智类节目也罢,其它形式的娱乐节目也罢,不能为了办节目而办节目,应该树立为观众办节目的思想,并且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正道’”。
为观众计,为观众想,先生可否设计几档节目来看看,这未免苛求,但以先生这样的想法,我作为一个电视从业人员,实在觉得匪夷所思,不知所以。所谓“正道”,非先生一家之思。
立此存照。
电视发烧友 2007.10.11
附:大作原文:

益智类节目回归喜中有忧
[ 2007-10-09 ]
近来,随着选秀类节目在观众的争议声中逐步退潮,益智类节目主打“小学课本”的现象方兴未艾。央视《幸运52》、陕西卫视《不考不知道》、BTV-8的《动感秀撤、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以及湖南卫视即将开播的《智在必得》等走的都是这个路数。(10月8日《燕赵都市报》)
益智类节目起步比较早,也曾风靡了一阵子。这些节目的显著特点,就是主打知识牌,能够给人以启迪,授人以智慧,真正寓教于乐。后来,这些节目受以选秀类节目为代表的另类娱乐节目冲击,不是被关停并转,就是得过且过,或舍弃了原来的思路,有的甚至退化到了拿脑筋急转弯、奇闻怪事、明星档案等内容当考题的地步。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益智类节目纷纷回归的现象,也是喜中透着忧的。首先,它是在选秀类节目受到批评和抵制的语境下“应运而生”的,多少有点被动因素或迎合心理在里面,这不应该成为电视台的常态;其次,各电视台纷纷在益智类节目上动脑筋、打主意,则有可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内容健康向上了,但形式却同质,这也是不可取的;第三,益智类节目相继转向以“小学课本”内容为主打,未免太单调乏味,偶尔为之可以,长此以往,仍然不能给观众带来太大的兴趣或帮助——要知道,相当一部分人,需要掌握或了解的并不仅仅是诸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一类易学易忘的问题和知识。
选秀类、益智类节目也罢,其它形式的娱乐节目也罢,不能为了办节目而办节目,应该树立为观众办节目的思想,并且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正道”。
孙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