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稿:东北水饭

(2014-01-13 14:55:37)
标签:

初稿

于粥

常态

吃水

成水饭

分类: 散文画廊

                    初稿:东北水饭

    该文发表在2014年2月5日《台湾好报》西子湾副刊上。

据考证,水饭是由满族先祖遗留和关内传入东北的。老东北人,都有吃水饭的习惯。

所谓水饭,就是在做好高梁米饭、玉米米查子饭或小米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简单说,水饭就是用水浸过的米饭。

东北水饭的做法不复杂,一般是将高梁米、玉米米查子或小米,放入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浸泡在新挑来的井水中,反复两三次就成了。吃的时候,煮个咸蛋或是就点咸菜条子,简便易做;也可将上一顿吃剩的凉米饭用热水浸泡捞出,食用时也是就着小咸菜,一般在冷天没到饭时就饿了,先对付一口充饥。

东北水饭不同于粥,水饭中的米是一粒一粒的,像生米似的,散散落落,清汤寡水;而粥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是生米加超多的水在锅里熬制。粥也可变成水饭,就是趁粥没有冷却成坨加入冷水,把米粒搅拌开后捞出。因此,东北水饭要比粥扎实些,又比干饭柔和些。

吃干饭需要菜,而在贫困的年代,干饭都吃不起,更别说顿顿有菜了,吃不起炒菜或炖菜,就只能想到最经济实用的法子:喝粥或是吃水饭。而喝粥或是吃水饭就着小咸菜,是那个年代餐桌上的常态。喝粥虽然最经济,但总喝粥不抗饿,抵挡不了艰苦的体力劳动,因而水饭便成为了东北平头百姓的首选主食,副食就是自家腌制的小咸菜或是小青菜蘸大酱。

东北吃水饭,多在夏季。人们在农田里劳作了一整天,酷热难当,热汗淋漓,为了消夏解暑,晚上吃上几碗水饭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收工来家,男人脱掉湿透的衣物,只穿肥大的短裤,坐在桌前;女人煮好饭,将做好的饭用笊篱从锅内捞出来,投入一盆凉水中,沥净水后再倒进凉水,如此反复后,去菜园中摘下黄瓜、小葱,洗净后,水灵灵地摆在男人面前,再端上一碗自家的大酱。那男人的眼睛顿时会有了光彩,端起一大碗水饭,就着翠绿的小葱、黄瓜大嚼起来,两三碗水饭下肚后,头上身上的汗水也没了,丝丝凉意从毛孔里透出……

吃水饭一般要不得荤腥,唯恐少了清爽,一般用新鲜蔬菜配上大酱就是最好的吃法。蔬菜可以是黄瓜、小葱、白菜、香菜等,如果有野菜,如婆婆丁等,吃起来味道会更佳。酱多是农家自己做的大豆酱,讲究一点儿的用鸡蛋或辣椒炸酱,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分队前,麦收时节,初中读书的哥哥分割小麦任务后,读小学的我也会抄起一把镰刀去帮哥哥割麦子,不是因为自己懂事想为哥哥分担劳苦,而是为了能在下午一两点钟烈日炎炎“贴晌饭”的时候,吃上一顿拔凉的小米水饭或玉米米查子水饭,外加一个咸鸭蛋。

汗津津的母亲,走到我们的近前,放下饭篮子,把水饭盆子、咸鸭蛋和碗筷往地上一放,望着那一地的锦绣,我会迫不及待地抄起饭勺子,盛上满满一碗水饭,就着咸鸭蛋,往麦捆子上一窝,勾头便造,哪顾不得细嚼慢咽,风卷残云般大吃大嚼。水饭下肚,我直呼过瘾,抚摸着鼓胀的肚子,仰躺在麦捆子上,回味着从身体里发出的凉爽,自觉神仙也不过如此。新捞的水饭那是镇心凉,会让你所有的酷热和劳苦完全置于脑后。

东北民间,也有“倒水饭”的迷信风俗,这多在落后偏僻的东北乡间能见到。有人若生了病,没钱去看医生,得了病,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来缠绕自己,这神秘的力量就是鬼怪之类东西。病人家属会在碗里装些白开水,往里面成盛些米饭,用三只筷子在碗中站立,口中叫着患者的名字:呼其魂魄归来。事毕,要把水和饭一起从肩上向身后泼出,不要回头看。说这样患者就可被鬼魂释放,就会得到康复了。这种做法虽然愚昧无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的无知。

过去,吃水饭(包括倒水饭),与贫穷饥饿有关,是东北老百姓的无奈;现在吃水饭,譬如我,时常吩咐妻子在蒸饺子或是蒸包子时在下面用热锅烫些水饭,除了排解富裕生活的过多油腻外,也有对那个年代里曾经的经历的刻骨怀想。

关于东北水饭的旧事,我也只知道一鳞半爪,而我的父辈或是祖辈,当然知道得更多,体会得更深刻。我的晚辈后生可能不理解,甚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里,我想说的是:贫穷与饥饿,曾经,抑或现在的某地,真的是我们全民族全世界的共同命运。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奢靡浪费,也不该奢靡浪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