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学科教学设计及备课方式改革的实践研究。以往由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总是提前检查一周备课或滞后检查一月备课,只查看纸质备课,并十分注重备课篇幅、格式和数量,要求备课格式整齐划一,备课内容详尽周全,却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由于领导检查备课这根指挥棒的指引,教师们也把备课曲解成抄纸质备课,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抄写纸质备课,认为抄写纸质备课就是备课的全部,认为纸质备课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纸质备课。备课与“历史文物”齐名,集体备课也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下载“网络教案”进行誊抄的“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可见,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这怎不让人慨叹不已?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呢?主要是领导检查备课的方式没有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效益的提高完全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备课。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益,摆脱备课形式上的烦琐是一对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形式上大胆地改革,在备课效益上做好文章。如何实现备课方式的转变,实现哪些方面的转变?
备课方式改革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因为一谈到改革,好像就是诸如“否定”、“推翻”、“破除”之类的大刀阔斧行为。好在教师作为备课问题的主体行为人,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迎接这样那样的检查评估,所以少有人谈论这个话题,否则,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破”与“立”,很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大起大落。其实,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方式方法的探讨还是有价值的。且不说可以解放教师的“手”、释放师生的“脑”,就是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也可以增加许多的选题和积累。抓住备课环节做文章,把还原备课的本质而非标新立异作为改革的着力点,让全体同志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仅对备课重新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且找到备课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乐趣。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备课及其检查方式落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不当的备课检查方式严重打消了教师们备课的积极性,误导了教师对备课的认识,也浪费了领导大量的时间,其效果可谓事倍功半。如果不改变这种备课检查方式,势必让备课及其检查成为一种阻碍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拌脚石,严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严重防碍杰出人才的培养。
我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有科研的基础和能力,加之目前学校的办公条件逐渐改善,每个教研组都配备了两台电脑,还有专门的电子备课室,为教师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对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备课不只是简单地写教案,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理念新,教材新,学生活,课堂生成多,备课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不能将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写完了教案就备好了课。教案只是备课呈现的形式:备课是一个过程,它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书写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方向、主要观点: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允许百家争鸣。改变领导检查方式,变检查为学习。改变领导检查备课方式后,教师们从繁忙的应检工作中解脱出来,自主地选择备课形式,保证详略有效;快乐地把握教学高效性,实现张弛有度;积极地自觉学习,主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蓄能源,发展个性。尤其是修改学科教学设计,最大的发挥教师们备课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题研究思路:我们计划从以下两方面尝试:(一)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允许百家争鸣。(二)改变领导检查方式,变检查为相互学习研究。教师们不再仅注重备课的数量及格式,而是更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重视学校教研活动。重视“师师互动”取长补短,重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重视“人机互动”开阔视野,
重视“前后互动”形成风格。课前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但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教后反思便是解决课后疑问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上完一堂课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课堂教学的感受、认识,写反思日记,发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教学设想,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成功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教师重复使用一份教学设计,对原有的备课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象修改学生作文那样,用红笔,用增、删、改等符号,精心修改,或增加活页,粘贴在修改处,或直接在优秀教案上修改,或从网上下载教案,这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