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为行业顶级专家,每天只需学习3个小时

(2018-08-02 13:57:51)

http://p98.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318973355218e9b201f7


每天学习3个小时,就够了来自王吉鹏察聊

职场上的痛苦、迷茫往往不是方向不明

错误是人生的必然过程

别把自己定位在失败者的位置上

失败者往往都是别自己打败的

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每一天都应该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我经常讲过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初入职场我们很多人是先讲条件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应聘一个单位应该是先投入后讲条件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3189733478b5f3ff82cf


TCL的李东升在吴士宏离开以后曾经讲过,他说:“我们有的管理者在企业没有任何贡献的情况下,就跟我谈期权和很高的薪酬,现在反思我们的文化是不允许的。”

我们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人才不是相面相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老板是一个群体,没有那个老板是先跟你讲条件再谈投入的,加薪不是用嘴巴来争取的,而是努力工作得来的,我经常讲你为公司做的越多公司为你做的就越多。


兴趣

我们要做到对工作的投入,首先要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做一件事有人觉得有意义,有人觉得没意义,有意义与没意义其中有天壤之别。做不感兴趣的事,如地狱一般痛苦,而感兴趣则不然,有了兴趣大家就可以全力投入。

范而杂是职场中的一个知名弱点,优秀的员工都是那些集中精力锲而不舍的人,他们一锤又一锤敲打同一个地方直到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止。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太聪明,我经常讲天上不掉馅饼,掉了也不会掉到你嘴里。

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大背景搞的人热血沸腾,这件事情我来泼一瓢冷水,对很多人来讲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悲剧。身边这种事情太多了,人有志向我不反对,但是要有理性,社会是有分工的,人有所不同环境有所不同机遇就有所不同,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这一点基础上去努力,而不是带着一堆不切实际的梦去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样的人生就太可惜了。然而我泼冷水并不是叫大家消极下去,好像命运都安排好了不用再去奋斗,而是要分析你的能力,分析成功要素,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去发展。


勤奋好学

大家经常讲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比别人更努力而且找一群努力的人一起工作。如果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事实上还是不够努力,一件一件小事去积累直到有一天大家都会惊讶的发现自己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人是有惰性的,应该克服要勤奋好学,许多人虚度光阴不做事或者不做正事。提升自己职位地位的方法很多,其实归结起来就是“勤奋好学”四个字,当然好学不只有读书,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知识都已经碎片化了,读书成了一件很高贵的事情,而喜欢读书就是把生活当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还有职场菜鸟要学会让你的领导来教你,让领导教你更多这是你的本事。


一万小时定律

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你在一个领域持续做一万小时,就会成为行业顶级专家,记得有一个测算,一张A4纸反复折叠30次其高度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一封信抄40遍6次以上就可以覆盖全球面积的60%。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都不能想雄鹰一样飞上天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毅力默默前行,所以我经常讲的一句土话“不怕慢,就怕站”,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书面上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我们要不断的行动慢慢的积累,坐而论道就是空谈,不断行动才有结果,不要一味空谈,要脚踏实地的去行动。

记得成都双流机场有个广告牌上面写着这样两句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就是有作为的人才能成功,有行动的人才能到达。所以成功并不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你做了多少。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3189733432df4ecbbba9


知识计划心态都要付出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设定多少目标,一定要行动,积极行动不断进步。

但是行动我们要深入细致,我们原来讲细节决定成败。海尔的张瑞敏曾经有一段话说:“做什么事不简单那?,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说什么是不平凡那?,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来衡量的,而是以深度来衡量的。我觉得成功人事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能够抓住每一个细节。如果能把细节养成习惯这个人一定很了不起,无论他做什么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别人。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3189733638c9681516ca

本文来自“王吉鹏察聊”微信公众号,关注“王吉鹏察聊”微信公众号,我们一起解读更多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