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吉鹏仁达方略管理感悟 |
分类: 管理杂谈 |
我认为,北京的交通问题,不是硬件方面的问题,不是路不够多、不够宽,也不是道路标示不清晰,而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是交通管理不当、不得力。有人说是因为“二把刀”(就是驾驶技术不熟练的人)太多了,这其实也是管理问题。
一些人把交通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交通管制,于是乎,但凡和节日、赛事、施工、大型活动沾边的事儿,就没有不交通管制的,结果是老百姓抱怨,在国际上影响也很不好。堵车,成了北京的顽疾。
既然我们认为问题在于管理,就先对涉及的管理要素进行分解,分析并寻找一下解决之道,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改善交通状况的路径方法不少,现在就先谈一下驾驶员这个环节。
先讲个故事。有位朋友的女儿,旅居新加坡了,姑且称之为A女士。A女士原本在国内开车多年,驾驶技术熟练,但在新加坡参加三次驾照考试都没过关,什么原因呢?第一次,副驾驶位置上坐着个年轻英俊的男考官,考官很风趣,两人相谈甚欢,A女士顺利地走完全程,结果:没过。原因是驾驶中禁止交谈。原来考官是故意和她攀谈的,北京话叫“下套儿”,A女士中了埋伏。第二次,考官不苟言笑,A女士也汲取了前次的教训,集中精力驾驶,结果:还是未过。结论上写:在一次右转弯时,没有仔细看右侧的后视镜。考官说,右转时要预防从右侧超车的冒失鬼。噢,敢情有车没车、有人没人,都得看一眼,必须的。国内各位司机师傅听这可要骂人了,前后没车没人的,干嘛还要那么机械地查看,这不是缺心眼儿嘛。第三次,考官是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路上对A女士的发夹很是赞赏。走完全程停下车后,A女士对姑娘说,既然你喜欢这个发夹,就送你做个纪念吧。考官婉言谢绝了。这次考试结果还是未过。原因是:有贿赂考官动机。这可真够绝的,不就是一个破发夹嘛,至于吗。
我们做管理讲究从源头抓起,改善交通状况理应从驾校抓起。车越来越多,路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因为驾驶员的坏习惯造成的。提高驾驶员的素质和技能,是改善交通的有效手段。要想办法,让驾驶员在驾校学车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只有在驾驶员培训这个环节上下足功夫,才可能真正保证道路安全,说到底这就是一个管理问题。我们不妨借鉴古代的“连坐”制度,(连坐,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比如发现驾驶员有违章行为或者驾驶技术很不熟练,先查他是哪个驾校毕业的,或者干脆就在驾照上就显示出毕业驾校,交管局在处罚驾驶员的同时也要对其驾校进行相应的处罚,而且要严惩。这样,通过倒逼机制,迫使驾校切实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让学员成为真正合格的驾驶员。
北京的路畅通了,哪怕一段时间,哪怕一段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