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吉鹏发展战略管理咨询杂谈 |
无意中读到谢鹏程写的小短文,名为“豪华大厦意味着衰落”[i]。说是根据帕金森的“办公大楼法则”,某个组织的办公大楼设计得越完美,装饰得越豪华,该组织离解体的时间越近。
许多兴盛的公司、发达的组织都建在设施简单的地方,而一旦迁入豪华大厦,便往往难逃衰退的厄运,例如,圣彼得教堂、罗马教堂、梵蒂冈教堂等都是在其势力极盛时开始修建的,而教堂一旦落成,便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命运。国际联盟大厦、英国议会大厦、凡尔赛宫、布伦海姆宫、白金汉宫、英国殖民部办公大楼等组织也都是在大楼落成典礼之后逐渐走向衰退的。反观中国历史,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以豪华著称的建筑,也都最终沦为该朝代政权的“陵墓”。
“豪华大厦意味着衰落”,乍听之下,颇似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但古往今来那么多的例子摆在眼前,不得不让人去探究掩藏其背后、并最终决定其走势的历史规律。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滥用民力,加重财政负担,引起各方的不满或者反抗,从而动摇权势的根基,二是风水不好,致其不旺。而前者的原因可能是更为本质的力量。朝代之始,统治者往往能够吸取前朝的教训,休养生息、怀柔抚民,而这是产生盛世的前提,但盛世之下却鲜有明君贤臣,表面的繁荣背后涌动的可能是一触即发的反抗暗流,大兴土木、建宫造殿极有可能成为最终招致覆灭的祸端,朝代政权如“呼啦啦大厦将倾”也就不足为奇了。
帕金森则从西方现代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如下推测:一个组织在兴旺发达之时,往往紧张而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修建豪华大厦,当其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已经完成,想到要修建与其成就相称的大楼时,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表面功夫上。当某个组织的大楼设计和建造得趋向完美之际,它的存在就开始失去意义。完美的楼堂意味着定局,而定局意味着终结。
东西方文化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不同。尽管解释有异,定律却是基本相同的。其实决定企业、组织和政权兴亡的并不是大厦的豪华与否,而是人的心态。豪华大厦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是一个企业或组织成功的标志,而进入其中的人看到如此宏伟壮观的景象,曾经的危机感被如今的成就感取代,创业的激情转化为享业的安逸。从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组织增辉添彩,现在是希望借助组织的光环为自己镀金。豪华大厦在建立之前是组织中人人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建成之后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猎物,这种心态之下的组织想不衰退都难。
中国有句古话叫“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两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做事的心态自然不同。创业阶段想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并不难,毕竟是环境使然,本来就是“百业待兴”、“危机四伏”的情况,做事自然是小心谨慎、务求必胜。难的是在成功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危机意识,不被眼前的成绩和利益冲昏了头脑。豪华大厦之所以总是能够预示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衰落,正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用成功和胜利的光环消弭了人们的激情和斗志,从而最终从本质上瓦解了组织。
其实企业或组织的大厦不妨豪华,但要牢牢记住的是身在其中的人的心态不能“豪华”,要时刻都保有创业之初的危机意识。其实强调危机意识,不是让人们总是看到明天有多坏,而是要让人们记住明天要做得更好。
又到年终岁尾了,每家企业都在忙于规划来年的工作,可能目标宏伟远大。值得提醒的是,务求实事求是,务求常怀戒心。海尔的生存理念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敏说,“我每时每刻都存在危机意识,其强烈的程度远远超过那些批评我和为我担忧的人所提醒的”,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个中智慧值得深刻学习体会。
[i] 参考谢鹏程博文《豪华大厦意味着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