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参长老:大彻大悟的人照样轮回,往生极乐就能一生成佛

(2024-12-12 11:17:25)
分类: 人生感悟

梦参长老:大彻大悟的人照样轮回,往生极乐就能一生成佛 


有些人认为《阿弥陀经》他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讲,同时有些个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念一句阿弥陀佛,不生尊重心,而生轻视心。有人修禅定,修观,认为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人都能念,没有文化的,初信佛的老太太、老年人都会念阿弥陀佛,所以就不重视念佛,这是极端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讲讲《阿弥陀经》,开始大家可能都可理会到了。是的,这部《阿弥陀经》很简单,念阿弥陀佛很简单,但我们讲讲可能都不是这么简单了,不是像你们思想能想的。   

念一句阿弥陀佛有几种念法,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要观想你自己,就像我们华严境界,把自己变成阿弥陀佛,这是一种。  

同时念佛的时候,念到自他不二,念自性佛,这又是一种念法。念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一部《华严经》,你信吗?但是就看你怎么念。 

 

明朝蕅益大师,他做的注解很多,讲经很久,他在临圆寂的时候,对他的徒弟们说:“临行赠汝无多子,一句弥陀作大舟。”他说我要死了,“临行”就是我要走了,没有很多话跟你们说,也没有好多字嘱咐你们,就把一句阿弥陀佛作成大船。那他的一生,作《灵峰宗论》,作注解多,临死了最主要紧的一句话:念阿弥陀佛。


因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般人把他看轻了,你拿这一句阿弥陀佛比,比什么呢?比你坐禅,禅堂,禅堂是选佛场,顿超直入,立证菩提,禅门一炷香,坐一炷香的时候,开了悟了,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他要是在娑婆世界就照样轮转。知道轮转的意思吗?失掉现生的身,还照样轮转。那是禅宗祖师一代一代的,那很多了。   

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生到了极乐世界,念成了的,一生成佛,不再轮转了。天天有善知识,莲池海会的那些菩萨都是大善知识,也有阿罗汉,那都是发大乘心的阿罗汉,不是没有发大心的,已经发了菩提心了。


因此啊,大家要发愿生极乐世界,等你到了极乐世界就一生不退,直至成佛,不会再生生世世的受生了。你在这个娑婆世界可不容易,因此要发大愿、要发菩提心。因为劝生极乐世界的经典不只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特别是般若部的,劝生极乐世界的经典很多,我们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求生极乐世界的。普贤菩萨的行愿,最后导归极乐。那个生是上品上生。如果你能念佛加十大愿王,不要念十大愿王的经文,或者嫌长,你称“一者礼敬诸佛”,直到“普皆回向”,只念那么十大愿,跟念阿弥陀结合起来,你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文殊菩萨专接你到极乐世界去的。



所以在习学之前,要知道《阿弥陀经》非常的深,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大家要发愿求生净土,生起信心来听《弥陀经》。《弥陀经》不像《法华经》、《华严经》讲那么长时间,最多讲一个星期,一般的三、四座就讲完了,我们讲的慢一点,从浅到深,浅的一般没有文化的,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时念六个字的【南无阿弥陀佛】,念四个字的【阿弥陀佛】。念佛号都会念,什么人都会念,但是念到一心不乱的,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了。  

因此咱们讲《弥陀经》之前,祝福大家要发信心,信佛说的这个特殊法门。没有哪个弟子请,就是无问而自说,无问而自说!那你要信心具足了,你听完了《弥陀经》产生信心了。  

我们一般都是求消灾难的,所以我有时候劝道友们念地藏菩萨,那就是这样的。那你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就不能消灾难吗?给大家评论一下,选哪部经、讲哪部经,跟大家说那部经涵义,因此佛在说哪一部经都是无上的,不要起分别心。   

现在发愿,信,愿,相信极乐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相信自己念佛发愿就能往生,咱们学过《华严经》、学过《法华经》,以学习《法华经》的那个智能来念阿弥陀佛,那又不同了。果位的佛,你也就进入果位了。  


所以看你以什么心去念,现在我们都是凡夫心,消业障、生极乐世界,把现生所有的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把它消掉,你才能去啊!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跟你修不净观、白骨微尘观相较,后者是一步一步来的,九次第定,那等于一步一步走到太原,如果你坐汽车,那就快了,坐上飞机,十几分钟就到太原了。 

你念阿弥陀佛,就等于是坐飞机,十万亿佛土一念间就到,这边死了,那边生了,莲花生了。为什么呢?极乐世界还在你心中,都是你一心,这是圆满的、圆满的。要有这种愿!行呢!就念阿弥陀佛,没有其它的,非常简单,经文告诉我们,念到一心不乱,有的人定力好,三天你就一心不乱了,那你就三天走,一念间你就到了,这就靠信仰力,信、愿、行。


明心见性绝不等于成佛!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心)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现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安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信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经》所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初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只是真修行的起点,还需要继续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而且,即使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指由渐而顿。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按】末法时期,凡夫能证到十信位的几乎没有,后面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个阶位,才能达佛境界,开悟只是明白真心,是修行的起点;而不开悟连修行也谈不上!结局如何?继续轮回!所以还是仗弥陀慈悲愿力,老实念佛,往生净土,最为稳当殊胜。对极乐世界至心信乐,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即可一生成佛,佛无妄语;若是全靠自力,要想证得菩提,可说是完全无望。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和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的序中,都批判过“口头禅”现象,称之为“狂慧”,现在有些人看得几页经书,或看法师几段视频,就以为开悟,到处宣扬“自性本空”“见性成佛”之类的大话,这已经不是狂慧,而是狂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