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梦幻观
(2024-11-19 15:11:24)分类: 圣贤遗教 |
佛说大乘十法经说梦幻观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正观诸法?若菩萨作如是观:‘一切诸法犹如幻,迷惑凡夫故;一切诸法如梦,(虚妄)不实故;一切诸法如水中月,非事(实)故;一切诸法如响,非众生故;一切诸法如影,计妄想故;一切诸法如响声,生灭坏(即音声性空,无有生灭)故。一切诸法生灭坏,(因)缘假成故;一切诸法本不生不移,同真如体故;一切诸法不灭,本不生故;一切诸法无作,无作者故;一切诸法如虚空,不可染(著)故;一切诸法定寂灭,性不染故;一切诸法无垢,离一切诸垢故;一切诸法性灭,离烦恼故。一切诸法非色,不可见故;一切诸法离心境界,无体性故;一切诸法不住,灭诸毒故;一切诸法不可求,灭爱憎等心故;一切诸法无著,离烦恼境界故。一切诸法如毒蛇,离善巧方便故;一切诸法如芭蕉,无坚实故;一切诸法如水沫,体性(脆)弱故。’菩萨如是观,名为正观诸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法如水中月,亦如响等事,复如影像等,智者诸不觉。”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梦幻观
译经三藏惟净等奉 诏译
“如实了知于空法, 知诸法空皆无实,
我得安乐离忧门, 亦得无动最上乐。
若能如是正了知, 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脱诸苦因, 是故诤讼无所立。
因诸所欲生执着, 执故而生诸娆恼,
执者即是取之名, 因取故生于三有。
有故有生即轮转, 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随无, 毕竟不受无常苦。
眼根色境二种缘, 眼识生缘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时, 如无薪火义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 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无, 正道常现诸所作。
内外诸法所成身, 是中应知我空法,
愚人颠倒执着心, 于我我所不知故。
眼内无法而可有, 于外亦复无所得,
无我无作寿者无, 应知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脱, 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无转无作门, 当观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时, 暂生泡沫而无实,
谛观眼等亦复然, 无坚无力如泡沫。
五蕴自性假和合, 如彼聚沫无坚力,
解脱一切娆恼门, 及彼生老等忧恼。
汝于我教出家已, 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虚受彼信施心, 复能普供十方佛。”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
西天译经三藏法护等奉 诏译
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余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言:“我今所说,于诸契经展转增胜,随顺根力应当信解。又此眼等(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五蕴、七大、三界等,下同),譬如泡沫不可撮摩,于泡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注1】、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法不生,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注1: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世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即“灵魂”的异名。梵语pudgala,系由pum!s(灵魂)发展成的名词,有身体、灵魂等义。又,此语亦为pun(地狱)、gal(堕)的合成字,义为堕地狱者。补特伽罗与‘我’、‘有情’、‘命者’等语同义,是不断轮回六道(趣)的生命本体,故名数取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四
“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而能安住,于一切法以胜慧决择,而能获得十种善巧。何等为十?一者蕴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处善巧,四者谛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随顺善巧,七者智识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圣道善巧,十者缘生善巧。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七:
佛言:“菩萨当修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议门闻已安然,不生惊怖。何等为八?一者增长胜慧,二者增长妙智,三者常为善友之所摄受,四者具大信解,五者善达(诸法)如幻、无生之法,六者信解无常之法,七者心行平等,犹如虚空,八者于诸法中善知障碍所起之相。菩萨若具如是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议门闻已安然,不生惊怖。”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二
西天译经三藏法护等奉 诏译
转法轮品第十四之二
尔时世尊作是说言:“诸仁者!眼非常法。何以故?若以苦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是苦。若以无我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无我。若以空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是空。若以寂静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寂静。若以离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法离。若以无常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无常。若以无依止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眼无依止。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三
译所缘品第十五之二
“复次寂慧!若诸菩萨为欲对治悭吝过失所缘法者,即起能舍己之所有心住。若为对治破戒过失所缘,即起持戒心住。若为对治瞋恚过失所缘,即起坚固忍辱心住。若为对治懈怠过失所缘,即起精进成办如来胜力心住。若为对治散乱过失所缘,即起获得如来禅定心住。若为对治染慧过失所缘,即起圆满无碍智心住。若为声闻作意所缘,即起积集大乘心住。若为厌离所缘,即起不作诸罪心住。若为恶趣所缘,即起刹那所生诸恶趣中救度心住。若为天趣作意所缘,即起若成若坏后边心住。若为人趣作意所缘,即起不坚固心住。若为念佛作意所缘,即起诸佛摄受心住。若为念法作意所缘,即起于法不吝心住。若为念僧作意所缘,即起获得不退转于法轮心住。若为念舍作意所缘,即起一切能舍心住。若为念戒作意所缘,即起圆满求愿胜定觉支心住。若为念天作意所缘,即起诸天称赞佛智加持心住。若为身作意所缘,即起获得佛身清净心住。若为语作意所缘,即起获得诸佛语言清净心住。若为心作意所缘,即起获得佛平等心清净心住。若为有为法所缘,即起圆满如来智心住。若为无为法所缘,即起圆满佛智心住。
“寂慧当知,此如是等或有所缘,而诸菩萨无有不于一切智智现前法门中住。又诸菩萨于一切所缘法中皆悉回向菩提,此即是名菩萨善巧方便觉了一切法通达观察。寂慧!譬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随诸所生,无有不是一切众生受用之所。彼诸菩萨亦复如是,所有一切所缘境界,无有不是善巧方便菩萨共所受用菩提道分,无不成熟菩提道法。又如色法,一切皆是四大所造。善巧方便菩萨亦复如是,或有所缘,一切皆以菩提胜相和合相应。
“复次寂慧!若有众生悭吝恶作者,菩萨即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若诸众生起瞋恚行及懈怠者,菩萨即为圆满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若诸众生起散乱心及愚痴行者,菩萨即为圆满禅定波罗蜜多、胜慧波罗蜜多。若诸众生不可悲愍者,菩萨于彼无违害心。若诸众生所应饶益者,菩萨于彼无随顺心。若诸众生常称赞者,菩萨于彼而无高心。若诸众生不称赞者,菩萨于彼亦无下心。若见一切苦恼众生,菩萨即起大悲之心。若见一切快乐众生,菩萨即起欢喜之心。若见一切粗犷众生,菩萨即起调伏之心。若见一切调顺众生,菩萨即起慈爱之心。若见具有缘力众生,菩萨即起卫护之心。若见具有因力众生,菩萨即起摄化之心,随摄化已乃为教授。
若见具演说智众生,菩萨即为广大说法。
若见如理众生,菩萨即为次第说法。
若见众生乐著文句者,菩萨即以少略文句而为说法。
若见众生乐以奢摩他为先导者,菩萨即为宣说毗钵舍那。
若见众生乐以毗钵舍那为先导者,菩萨即为宣说趣入三摩地法。
若见众生乐持戒者,菩萨先为宣说不究竟法,后复为说地狱等事。
若见众生乐多闻者,即为宣说无疑惑法。
若见众生乐三摩地者,即为宣说趣入慧法。
若见众生乐旷野住者,即为宣说心寂静法。
若见众生乐修头陀行者,即为宣说圣慧根法。
若见钝根众生,即为宣说闻随顺法。
若见坚着贪法众生,即为宣说不净之法。
若见坚着瞋法众生,即为宣说慈心之法。
若见坚着痴法众生,即为宣说缘生之法。
若见(贪嗔痴具足)等分行众生,即从中入中广为说法,所谓不净法、慈心法、缘生法。
若随顺诸法所应度者,菩萨即为宣说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
若见众生以佛胜相所应度者,即为宣说真实随顺菩提分法。
若见轻慢众生所应度者,先为杜止轻慢之门,后为说法。
若见众生相续乐观菩萨圣相者,菩萨即为常现其身,然根未熟者不为说法。
若见众生乐巧说法所应度者,即以缘起譬喻解释说法。
若见众生乐甚深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缘生(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法。
若有众生着诸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为说空法。
若见众生起寻求行者,即为宣说无相之法。
若见众生起求愿者,即为宣说无愿之法。
若见众生着诸(五)蕴者,即为宣说【如幻】之法。
若见众生着诸(十八)界者,即为宣说善决择法。
若见众生着诸(六)处者,即为宣说【如梦】之法。
若见众生着欲界者,即为宣说逼恼之法。
若见众生着色界者,即为宣说诸行苦法。
若见众生着无色界者,即为宣说彼一切行无常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苦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令于圣种生欢喜法。
若见众生乐以乐法所应度者,为说无量禅定之法。
若见众生乐天趣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纯一乐法。
若见众生乐着诸相所应度者,为说无我无取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声闻法所应度者,即为教授取证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缘觉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于事于义少略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初发心菩萨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深心发起大悲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久修道行菩萨之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于轮回中无懈倦法。
若见众生乐以不退转菩萨之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严净佛土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一生补处菩萨之法所应度者,即为宣说大菩提场庄严之法。
若见众生乐以佛身所应度者,为说菩萨胜行相续不空之法。
如是等法皆是具足智慧方便,诸大菩萨于彼清净所缘法中而得自在,是故广说不空之法;其所说法,为令一切众生欢喜故说。”
说是法时,会中有十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七:
佛言:“菩萨当修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议门闻已安然,不生惊怖。何等为八?一者增长胜慧,二者增长妙智,三者常为善友之所摄受,四者具大信解,五者善达(诸法)如幻、无生之法,六者信解无常之法,七者心行平等,犹如虚空,八者于诸法中善知障碍所起之相。菩萨若具如是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议门闻已安然,不生惊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