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信愿至何程度,才能与佛感应道交?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要往生西方净土。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往生净土),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印光大师文钞·复高邵麟书三》
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信愿到底要修到什么标准,才能够跟佛感应道交呢?这段文字讲出它的“量”。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要往生西方净土。”这句话说明,信愿一定要达到决定心,什么叫决定心呢?印祖就解释 “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我今生一切的努力,只为达到一个目标,我为什么拜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弘扬佛法?为什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这一个目标,临终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一点犹豫都没有。
有些人认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这种心情就不是决定心,这样就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一定要决定心。
这个决定心就是愿力。“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谓的决定心,就是不要说这个碌碌庸庸,平凡的人身、我们不想受,就算是下辈子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七宝千子,或者让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我也不欢喜,有种种过患。即使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内心当中有禅定、有陀罗尼,有禅定、有智能,成就这么殊胜的自利功德,这一念心能够得大总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宏法化,普利众生”,这种自利利他的“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也应该把它当做一种毒药,把它当做一种罪业的根源。因为我们凡夫在三界中,很容易生起罪业,这种身心就是罪业的根源,所以“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我听过很多在家居士,跟我说:“哎呀!师父,在家人实在是太苦恼了,下辈子一定要出家。”我想:你发愿下辈子要出家,你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出家不见得就能够解脱,出家的因缘是好一点,但是恶因缘还是很多的。只要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都是有种种退转的因缘,我们对三界要生起决定之厌离心。
在《净土圣贤录》讲唐代的僧藏法师,他修苦行,平常就是为大众师做劳力。《净土圣贤录》提到说这个人很特别,他任劳任怨,这个是不简单。一般我们任劳容易,任怨难,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评你,你就受不了。他任劳又任怨,他晚上读诵大乘经典、然后就念佛,他这样子修了一段时间。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他那种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临命终的时候,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开始是四天王天现前,依次是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地地殊胜。结果他内心都不动摇,这不是我要的!对六欲天他都不动心,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后阿弥陀佛才现身,他就是一念的信愿,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
僧藏,西河人。幼出家,屈己事人,一切恭敬,不辞劳苦。见他僧衣故,则潜为浣濯而缝纫之。天暑,脱衣坐草中,以身血肉施诸蚊蚋。日念佛号,不纪其数,确志冥心,未尝少废。及报尽,见诸天,次第来迎,皆不赴。俄而告人曰:适往净土,见诸上善人,散华空中。乃合掌,念佛而化。(宋高僧传)
彻悟大师语录:“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古德有评注说:临命终的时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乱,六欲诸天是何等的殊胜,而能坚定如此。你看看!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欲界天的境界,我们不知道的,在经论上说,六欲天的天人,他剪下一块指甲,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价值比不上他一块指甲,我们这个指甲是剪剪,当垃圾丢掉。天人的果报是这种境界,他剪下的一点指甲,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都比不上他一个指甲,可见果报的殊胜。但他面对这么殊胜的境界,毫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所谓的决定心是发起坚定往生净土的心。这个“决定心”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平常就必须要抉择,你告诉自己:三界是苦海,不但三恶道是苦,诸天也是苦。为什么呢?无常即苦,无常败坏,做一场美梦。结果呢?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你念佛人得到一个天人的果报,得到一个国王果报,就好比是用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你得到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你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那里决定成佛。成佛以后,当然就得大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以佛的功德力,自受用是常乐我净;他受用呢,在十方法界里面现身度众生,哪个众生跟你有缘,你现什么身度他,“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说法,令其解脱。”无上菩提就像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是恒常相续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事先抉择:诸天是无常的,快乐是无常的,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人王、天王、乃至于这种大法师的境界,“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我们的信愿具足要到这个程度,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我们有决定的信愿行,才能够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够摄受我们,“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了三界业力的轮回。
印祖讲的信愿是智慧相应的抉择,我们透过对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破除我们内心的颠倒迷惑,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除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