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安法师:凡夫如何发大愿?

(2024-11-08 10:29:47)
分类: 人生感悟
大安法师:凡夫如何发大愿?  

  问: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广发四十八大愿时,已是大菩萨身份,而我等乃是生死业力凡夫,身心所感诸事不顺,苦恼不已。此时应如何才能广发大愿,坚固大愿,落实大愿?
  大安法师答:这要注意,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四十八大愿是阿弥陀佛称性宣说的,也就是在因地以大菩萨的身份,称合实相法性宣说的。我们业力凡夫是没有这个水平的。
  那我们怎么发愿呢?要随顺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发我们的愿,而不是说我要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大愿。
  阿弥陀佛大愿的核心,就是要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就发愿: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发这个愿,就跟阿弥陀佛大愿相应了,感应道交了,马上就能转化业力。
  阿弥陀佛的大愿就像一个大磁场,向整个法界辐射的很强的磁场。为什么我们要发愿?不发愿的话,我们就像是一根草,草跟磁场之间不产生作用,吸不过去。如果我们发了往生大愿,就是使这根草变成一根针,针跟磁场才能相应。
  即使是一个大修行人,若不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就无法感应道交。好比一块玉,虽然很高贵,但与磁场也不会发生作用。

  所以,感应道交就是我们的发愿要跟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产生作用,阿弥陀佛大愿是要慈悲摄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就只能随顺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发愿往生净土就好了。
   当我们往生净土这一愿成就之后,所有的大愿都能成就(如《普贤行愿品》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如果往生净土的愿不能成就,那么其他所有的愿都会落空。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如果我们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死轮回的问题就绝对解决不了。因为要想靠自力竖出三界,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
   如果生死轮回解决不了,即便今生做了一些修行,乃至出家来修行,导致来世会有很大的福报,或者做大官,或者发大财,或者做大文豪,但是,福报愈大,所造的恶业也很大。穷人跟富人相比,如果都不信因果,富人海陆空众生都敢吃;而穷人想吃也没条件吃,所以富人造业的机会也大。
   他既然造了恶业,第三世再投生,就一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就叫“三世怨”。

   一个不发菩提心,不求生净土的修行人,其结局跟一阐提、恶人相比,只有一步之遥。恶人是当生或来世下地狱,而不求生西方净土的修行人是第三世下地狱,是这么一个区别。
   如果堕到三恶道里面去,那就动经无量劫,无有出期。在那里长劫受种种的剧苦,想再得到人身就很难很难了。即便侥幸得了人身,能再在人道里听闻佛法,也极不容易,尤其是闻到当生了脱生死的净土法门,那更是难上之难,难如登天! 

大安法师:大愿立则净业成

  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行,以习见习闻,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

    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净土法门乃阿弥陀佛愿力所启,净业行人欲生彼土,应发愿求生。以求生彼土的愿力,感应弥陀佛愿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生死。所以,释尊殷勤劝令发愿。《阿弥陀经》三番劝愿,一番劝信,悲心特切,阿弥陀佛大愿之船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西方净土,倘众生不愿乘坐,亦不得到。阿弥陀佛因地所发之愿犹如磁石,吾人诚愿往生则如铁针,二者内具自然吸取之势,“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幽溪法师阐释的二愿和合之原理,甚为精辟。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藕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二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大欢喜,欣心愿求生彼国,常行念佛及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此厌欣心是从事相上生起的切愿。或有人质疑: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
二者从理体上启愿,以般若智慧观照性相事理因果,从根本上生起愿心。依据万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净土,理应欣求。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愿的一体两面。既厌秽土,必须愿舍;既欣净上,必须愿取。舍至究竟,方可无舍;必须求出娑婆,横超三界,则永离众苦,方是更无可舍。取至究竟,方可无取;必须求生净土,径登九品莲台,则但受诸乐,方是更无可取。以欣厌取舍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舍,即理之事与即事之理,无二无别。如果净业行人不从事相发愿,舍秽取净;但重玄理,不取不舍,此即执理废事,亦是不离取舍。何以故?执理就是偏取于理,废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理亦不得圆通,岂契大乘理事无碍之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全体法界,合于真如实相。
综上所述:由事相启愿,念能相续,亦得往生;然因理体不甚了了,影响愿力,遇有障缘,或易退转。从理体启愿,契入心源,渗入骨髓,纵逢诸多障难与诱惑,愿力坚固如金刚王宝剑,势不可挡。“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愿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愿立即净业可成,净业行人宜应在愿门着眼。(摘自《净土宗教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