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源上人谈发愿:念佛发愿,决定往生

(2024-11-06 13:58:29)
分类: 净土故园
道源上人谈发愿
念佛发愿,决定往生
    有智慧的人要观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暂的小苦,而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无了时的轮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脱此苦,须了生死。能发起了生死的心,则可谓入于佛道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急待度脱,岂可迟缓?是以应当一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兹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
   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
   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重‘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
   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发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
   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
然则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说得很明白:已发愿者已往生,今发愿者今往生,当发愿者当往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可见发愿是何等的重要!
   总之,往生西方净土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难以往生。
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了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即是空过光阴,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须知念佛,念一刻有一刻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要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如果这一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各位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

念佛决定愿往生
净土法门不仅需要坚固的信心,还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必须“愿力恳切”。今天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念佛决定愿往生”的重要性。
第一、往生极乐,全凭愿力: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从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
但是,如果只有信心,没有愿力,也是不能往生,就好比我们看到《阿弥陀经》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相好,也相信确实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但是自己却没有意愿要去的话,怎么可能往生呢。
世间所谓“立志”,就是佛法中强调的“发愿”。在世间法中,能否做成一些事,有一定的成就,一开始就是要看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志向。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往生之愿。有愿,决定能生;无愿决定不能生,这是没有丝毫犹疑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
我们既然知道了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念佛得不到一心,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如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大回向时,跪念: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在《佛七仪文》后面,有几句注语:“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
我们正发愿时,为什么没有见诸瑞相?乃至于连睡梦之中,也未能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
当我们发愿时,如果只是口里念念,心中不恳切,像小孩背书一样,怎么能起作用,怎么能生力量?要知道: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有恳切之愿,方能起真诚之行。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
  如果没有恳切之愿,就不会有真诚之行。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也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具有引导之力;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而且将来能引导至净土。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如果只知念佛而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要多多念佛,自然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呢?’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如果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世的痴福了!第二世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世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印光大师忠告:不求生净土,来世恐堕地狱,此即三世怨)
  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地球)。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佛说阿弥陀佛经,前后四次劝令发愿,慈悲至极,且云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何其简便易行。是故祖师云:人不信净土,非愚即狂)。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成就菩提。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乃发愿之大纲。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