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梦幻观

(2024-10-29 10:32:32)
分类: 圣贤遗教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梦幻观
  译经三藏惟净等奉 诏译

  卷第四、长者贤护品第一之四
    佛告诸长者言:“一切法系属于缘(诸法因缘所生),自性无力故。眼(等六根)者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眼(等六根)无依止亦无造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意无依止亦无造作。诸长者!是等诸法应如是学,此眼(等六根)如聚沫,不可撮摩;眼(等六根)如浮泡,不得久立;眼(等六根)如阳焰,从业烦恼渴爱所生;眼(等六根)如芭蕉,自体无实;眼(等六根)如幻化,从颠倒起;眼(等六根)如梦寐,为虚妄见;眼(等六根)如其响,系属于缘;眼(等六根)如影像,由业对现;眼(等六根)如浮云,刹那离相;眼(等六根)如电光,须臾变灭;此眼(等六根)无主为如地,此眼(等六根)无我为如水,此眼(等六根)无众生为如火,此眼(等六根)无寿为如风,此眼(等六根)无人犹如虚空;此眼(等六根)不实,四大为家;此眼(等六根)性空,离我我所;此眼无知,如草木瓦砾;此眼无作,风力所转;此眼为空,不净充满;此眼虚伪,虽复治事莹饰,终归散灭;此眼如丘井,为老所逼;此眼(等六根)毕竟无边际处,后当归死。
    “诸长者!汝等当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其义亦然,总略乃至彼一切法应如是知。诸愚夫异生,于彼一切所欲法中而生爱着,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复于彼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十八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六大),此等法中所欲爱着,乃至一切有为无为名相法中所欲爱着。是故诸长者!汝等勿于所欲法中生爱着,于妻子舍宅财宝等法勿生贪取,当发净信舍家出家。得出家已不生乐欲,无乐欲故圆具净戒,修持清净波罗提木叉之法,圆满洁白法式仪范,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诸长者!若如是学,即得戒蕴具足。戒具足故,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无所取。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而无所取,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十八界)而无所取。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而无所取。总略而言,于彼一切法都无所取。以无取故即无减失。
  尔时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义,说伽陀曰:
 “如实了知于空法,  知诸法空皆无实,
  我得安乐离忧门,  亦得无动最上乐。
  若能如是正了知,  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脱诸苦因,  是故诤讼无所立。
  因诸所欲生执着,  执故而生诸娆恼,
  执者即是取之名,  因取故生于三有。
  有故有生即轮转,  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随无,  毕竟不受无常苦。   

  眼根色境二种缘,  眼识生缘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时,  如无薪火义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  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无,  正道常现诸所作。
  内外诸法所成身,  是中应知我空法,
  愚人颠倒执着心,  于我我所不知故。
  眼内无法而可有,  于外亦复无所得,
  无我无作寿者无,  应知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脱,  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无转无作门,  当观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时,  暂生泡沫而无实,
  谛观眼等亦复然,  无坚无力如泡沫。
  五蕴自性假和合,  如彼聚沫无坚力,
  解脱一切娆恼门,  及彼生老等忧恼。
  汝于我教出家已,  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虚受彼信施心,  复能普供十方佛。”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
  西天译经三藏法护等奉 诏译
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余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言:“我今所说,于诸契经展转增胜,随顺根力应当信解。又此眼等(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五蕴、七大、三界等,下同),譬如泡沫不可撮摩,于泡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注1】、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法不生,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阳焰,一切烦恼贪爱集生,前际后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行不转,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体(虚妄)不实故。于芭蕉中无我、无人(略32字,下同)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颠倒集生,此幻化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梦中,见诸色相非真实故,于此梦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谷响,由缘生故。于谷响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影像,随诸业惑之所显现。此影像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云,聚散无定,体非究竟。此浮云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电光,刹那变灭,此电光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虚空,离我我所,于空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愚聋无所觉知,又如草木、墙壁、瓦砾、诸非情物,无所觉知,而此愚聋非情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诸行皆流转故,亦如风鸢,假缘和合,此诸行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虚假,一切不净之所积聚,此虚假法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如镜中像,随物显现,旋有旋无,是破坏法,此镜像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无实边际,浮尘之根死法所侵,乃见边际,此边际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内心坚固真实相应,永不堕于贪爱法中;若堕贪爱,无有是处。于贪爱法真实厌离,是名菩萨摩诃萨戒行清净。
   又菩萨摩诃萨如是圆满清净戒行,于诸有情不生损害,至于微细有情悉能饶益,亦复不惜躯命,普于一切无所不舍。

    或受佗(同他)恩而能还报,自佗受用悉令圆满。
    又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处,宁丧身命,远离种种邪欲之行; 
    宁丧身命,不以妄语及以两舌虚诳有情,于自眷属常生喜足;
    宁丧身命远离绮语,常出慈爱柔顺之语、决定正直之语,常自护身,于佗尘境不生贪爱;
    宁丧身命,不生瞋恚,人所毁呰终不倾动,而能忍受诸恶语言;
    宁丧身命,不生邪见。何以故?归依诸佛心不退转,常持禁戒无所毁犯,亦复不乐世智辩聪,唯学佛慧,坚持禁戒,常无过失,远离险恶诸杂染法。

     坚持禁戒,远离诸恶烦恼积习,常得成就洁白胜行,增长往昔普施饮食。
     坚持禁戒,随心所欲自在而行安乐吉祥。
    持诸禁戒,于诸智者不生毁谤,初中后时正念无失。于持戒中离诸讥谤,诸有过失皆悉不生,于诸根门而常密护,于持戒中具大名称。诸有善法而常摄受,少欲知足于诸应供而常知分。欢喜持戒断诸攀缘,常行正直。
    持诸禁戒,于三业中而常伺察,乐居旷野。
    坚持禁戒,于诸女人常生厌离,而常爱乐诸圣种族。
    坚持禁戒,誓愿不观世间美境,于头陀行而无缺漏。
    持诸禁戒,于自善根不由他起,言行相应。
    持诸禁戒,于诸人天不生虚诳,常生慈心而复增胜,于诸有情无损害意起大悲心。
    常持禁戒,忍受一切诸苦恼事,欢喜持戒爱乐诸法,而无执着常修舍行。
    持诸禁戒,于逆顺境常行平等,于自过失常能伺察,随顺他心而常守护,善能调伏一切有情。
    持诸禁戒,而能圆满檀波罗蜜。
    持诸禁戒,而能圆满戒波罗蜜,坚持之心无人能胜。
    持诸禁戒,而能圆满忍辱波罗蜜,于诸善法而为究竟。
    持诸禁戒,而能圆满精进波罗蜜,于静虑中不生懈倦。
    持诸禁戒,而能圆满禅波罗蜜,修习闻慧常无间断。
    持诸禁戒,而能圆满胜慧波罗蜜,志乐亲近诸善知识。
    持诸禁戒,坚固积集菩提分法,远离恶友。
    持诸禁戒,常得远离诸险苦难,于自身分常生厌离。
    持诸禁戒,于无常想而能伺察,于自寿命复能弃舍。
    持诸禁戒,而常不乐久住于世,唯常远离诸相违行。
    持诸禁戒,于自心意常极清净离诸热恼。
    持诸禁戒,远离贪爱,不自贡高而能谦下。
    持诸禁戒,纯直无谄,柔和软语如实相应。
    持诸禁戒,获大名称,普遍一切而自调伏。
    持诸禁戒,常无瞋恚,好乐寂静,以善语言化利有情。
    持诸禁戒,如实而说悉无违背,以四摄法摄受有情。
    持诸禁戒,常护正法,于自法财而无匮乏。诸有智者于此戒蕴悉皆具足,而能行诸菩萨之行。
    菩萨摩诃萨以是持戒波罗蜜多故,而能发起勇猛之心,所有魔事及魔眷属悉皆隐蔽,诸娆恼事亦复不现。

【注1: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世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即“灵魂”的异名。梵语pudgala,系由pum!s(灵魂)发展成的名词,有身体、灵魂等义。又,此语亦为pun(地狱)、gal(堕)的合成字,义为堕地狱者。补特伽罗与‘我’、‘有情’、‘命者’等语同义,是不断轮回六道(趣)的生命本体,故名数取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四

  “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而能安住,于一切法以胜慧决择,而能获得十种善巧。何等为十?一者蕴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处善巧,四者谛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随顺善巧,七者智识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圣道善巧,十者缘生善巧。
   云何名蕴善巧?谓此五蕴,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阳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空谷响、如影、如浮云、如镜中像。谓色蕴者犹如聚沫,彼聚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士夫、无意生、无儒童。若世间体性如是,则色蕴体性亦复如是。说此是为色蕴善巧。谓受蕴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无有我、人、众者、寿者、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间体性如是,则受蕴体性亦复如是。说此是为受蕴善巧。谓想蕴者犹如阳焰,彼阳焰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想蕴善巧。谓行蕴者犹如芭蕉,彼芭蕉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行蕴善巧。谓识蕴者如幻,于彼幻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识蕴善巧。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七:
  佛言:“菩萨当修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议门闻已安然,不生惊怖。何等为八?一者增长胜慧,二者增长妙智,三者常为善友之所摄受,四者具大信解,五者善达(诸法)如幻、无生之法,六者信解无常之法,七者心行平等,犹如虚空,八者于诸法中善知障碍所起之相。菩萨若具如是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议门闻已安然,不生惊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