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10月16日

(2024-10-16 11:27:57)
分类: 净土故园

印光大师法语

 

青年人宜先著实用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阐明佛意,宣扬宇宙。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

 

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此生之中,便能亲证念佛三昧。待到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尽修行之能事也。

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

 

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若于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成如来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藕益云,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份也。

 

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浇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其最初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佛以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

 

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二,则无求不得。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装,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出期。

 

念佛一法,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就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致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开示净土大通方学余宗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

 汝于净土尚未知门径,何得便欲学唯识。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通家,并非为了脱生死而学佛也。

 汝欲学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能如是者,乃真佛弟子。若所作所为,与佛相反,则纵能精修,亦难感格于佛,以心行与佛相背故也。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王智卓居士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