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2024-08-15 17:52:49)分类: 圣贤遗教 |
《楞伽经》之“妄尽还原”
【 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 注释 】但是离妄,即是涅槃:离妄即真。离妄之后,更无一法可得,无少法可立;妄心既歇,一切自如。是故,离妄即是真。故《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此即一乘顿教之顿修顿证之法门。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 注释 】
“不建立八识耶”:谓佛岂不建立八识吗?因佛在前频言有八识,及言藏识等。为何现在说涅槃,只说六识灭,而不言八识灭。其实八识如海,七识如浪,若无七识浪,海水本自寂静,当体寂灭。所以浪灭名为涅槃寂静,不用除水:生死相为海浪,非水;七识海浪寂,生死即灭,藏性不生不灭。
“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云何但说离第六意识,而非离七识,名为涅槃,更何况还有第八识,怎能说第六识灭就称为涅槃?
“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彼”:为第七识。第七识之亲因为藏识;“攀缘”,即是所缘。第七识所攀缘者为第六识。以第七识内执第八藏识为我,外执第六为我所,因而生起。既是如是依内因(第八)、外缘(第六)而生起,故是依他,无有自性;所以说七识本不生。既然不生,云何言灭?又,第七识既依第六识之缘而生,则缘灭,七识自然跟著灭,以无六识,七识失其所攀缘,没有得攀缘,七识不会独自生起。所以七识是随著六识生起而生起的,也因六识灭而不再生起。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境界”,六尘境界。“分段”:即分别,非一时。因第六识为对某些情境,数数计著,而数数生起,亦如是数数灭去,而非一时生起,停住长时。所以说“分段计著生”。“习气”,为六识生起后,即熏成种种习气,反过来长养藏识之无明。“意俱”,“意”,第七意识,此谓第七恒与第六俱起。此句为讲六、七、八三识间的关系,谓:意识者,为由对自藏识心所现之六尘境界,一一以次分段计著而依次生起,生已,即熏成种种习气,而反过来长养藏识之无明。且第七识为恒与第六识一时俱起,第六识生,第七亦生。
“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上句言第七与第六俱时而生,此句解释第七识如何生。谓第七识由于对第六识与第八识作我及我所之妄计执著思惟,以如是之因缘而得生起。
“不坏身相”:“身”,承上文,指七识身。谓,因此不必坏七识身之相,第七识便随第六识之灭而不生。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此为上文总结所言,谓诸识之生起,为以藏识为因。“攀缘自心现境界”,指第六识生起之因,为攀缘藏识心中所现之境界。“计著心聚生”,指第七识生起之因。谓第六识生起之后,第七识方计著第六第八为我我所,因而令七识心聚集生起。“展转相因”,以依第八而生第六,再执第六与第八而生第七;第六再反熏第八,增加无明,无明再现更新(更多)的境界;六识再虚妄分别此等境而起,七识再依此第六、第八而生。所以叫“展转”互相为因而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海浪”,大海所现之浪。大海比喻藏识,浪比喻七识。“境界风”,为指六尘境界。此谓:譬如大海中所现之波浪,为由自藏识心中所现之六尘境界之风吹拂,而现有心波若生若灭之相。
【 义贯 】
【 大慧白佛言,世尊 ,】岂【 不建立八识耶 】
【 佛言:建立 】
【 大慧白佛言;若建立 】八识【 者,云何 】但说【 离 】于【 意识 ,】而【 非七识 】灭,名为涅槃?
【 佛告大慧 :】由于【
彼 】第七识,为以藏识为【
因,及 】以第六识为【
彼 】之所【
攀缘故 】,故第七识不得单独生起,乃依他而起,无有自性,是故第【
七识 】本【
不 】自【
生 】。第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注释】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妄想”,即分别。“尔焰”为所知,以依于分别故有所知、能知,故称六识为“妄想尔焰识”。
“此灭我涅槃”:“此”,指第六识。若第六识灭,即是我所说之涅槃。
“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成身”:“意”,第六识。“身”,七识身。谓,以缘第六意识之所趣等相为我所,而得成就七识身。
“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与第七识作生起之亲因者,为八识心王。此八识藏心则为诸识生起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水”,海水,指藏识。“大流”,大潮流、瀑流,指六识。譬如大海水之瀑流若灭尽。
“波浪则不起”:“波浪”,指第七识。
“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是故,但不分别,诸法当体即是涅槃相。是故六祖大师对道明开示诸佛无上心法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便是楞伽心法之用。
【 义贯 】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 我不 】取外道所妄计之【
涅槃性 】,亦不取神我有能作【
所作及与 】其所灭之【
相 】为涅槃。我之所说者,为【
妄想 】分别之【
尔焰识 】( 第六识) 灭:若【
此 】虚妄分别之识【
灭 】已,【
我 】名之为【
涅槃
】
【 彼 】第七识为以藏识作其生起之亲【 因 】,而以第六识为【 彼 】之所【 攀缘 】(缘)。以缘第六【 意 】识之所【 趣等 】相为我所,而得【 成 】就七识之【 身 】,而【 与 】七识为生起之亲【 因者 】,乃【 是 】第八藏识【 心 】,此第八识心则【 为 】诸【 识 】生起【 之所 】共【 依 】。
譬【 如 】大海之【 水 】,其【 大 】瀑【 流 】若灭【 尽 ,】水中之【 波浪则不 】生【 起。如是 】第六【 意识 】若【 灭 】,则【 种种 】妄【 识 】亦【 不 】复【 生 】,名为涅槃。
——摘自成观法师《楞伽经义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