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2024-07-17 10:13:00)
分类: 人文关怀
南宋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

今之学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

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 净土枢要之作勤矣。

    此文言简意赅,上达弥陀本怀,下契众生根机,明净土法门圆摄禅教律,仗佛愿力,直达净土,八功德水,金莲花台,自然现前,无须疑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

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其后,禅宗诸师,多劝修净,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文》言:“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因此,净土信仰深入人心,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纷纷走入净土之门,正是“年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

在信仰弘传净土的王公大臣中,不乏传扬千古之名人。如一代明君宋仁宗,归命弥陀,“夜坐无畏床,朝睹弥陀佛”,作四季念佛歌劝人念佛;又如一代名臣范仲淹,念佛预知时至,往生净土,得以披弘誓铠,还入娑婆,度苦众生,真正成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悲心。

在范仲淹不久之后,又有一位忧国忧民之宋代名臣郑清之,在禅风盛行的南宋之际,以宰相身份,作《劝修净土文》,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诗多禅语

郑清之(11761251年),字德源,号安晚,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当时的明州,为南宋佛教中心,寺院林立,高僧云集,上至朝廷名官,下至黎民百姓,多与佛教结缘。郑清之从小生活的周围,便是南宋朝廷钦定的“五山十刹”之中的天童寺、阿育王寺。

郑清之父亲一生潜心读书,藏书丰厚,又笃信佛教。郑清之深受父亲影响,亦喜好读书,甚则视书为食药,言:“肝脾何药解清虚,不用参苓不?咀。一种单方无授受,明窗端坐只观书。”

因此他常静坐读书,年少时文章超群,获大文人楼钥亟加称赏。自小常随父亲往来于寺院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佛教信仰。年少时作《咏茄》一首:“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来总一般。”

以平常之物,道出无论僧俗,佛性平等,皆可成佛之理。

他常去禅宗大寺,五山之中的天童寺及阿育王寺,与禅师畅谈佛法,留下《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诗》十首、《赠育王堪笑翁》、《育王老禅屡惠传茗比又携日铸为饷因言久则味》、《赠云洲老师》等许多诗章,多引佛典公案,阐释佛理,著有《安晚集》六十卷,现仅存六至十二卷,其诗文“大都直抒性情,于白居易为近(《四库全书总目》)”,而且“莫不精妙,传者纸贵(刘克庄《丞相忠定郑公行状》)”,然对其文更多的评价则是“诗多禅语”,可知清之对佛法之理,领悟于诚心中,流淌于诗文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