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谈发愿
(2024-03-05 13:22:14)分类: 净土故园 |
印光大师谈发愿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无论什么人,都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汝依我语,则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信愿最为要紧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使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使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
若至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致戚友卿书)
印光大师临终遗言:“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净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印光大师行业记)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净土。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发愿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欲生西方净土,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亦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净土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净土,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杨宗慎居士书)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以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旁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即生了脱之净土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净土,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一函遍复》)
宜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有求人天福报之心。若有一念求人天福报之心,便不能往生西方。(复刘惠民居士书五)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而不求生西方净土。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虽修净土,心念尘劳,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教化众生者,皆不得名为修净土人!以其不肯依佛法净土经教,妄以普通教义为准。则来生能不迷,而了脱生死者,万难一二。被福所迷,从迷入迷者,实繁有徒矣。果能深悉此义,方是修净土人。……清截流禅师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净土,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即此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致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释尊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中土多,抑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
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文钞三编卷二·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八)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
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生死;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往生即可成佛。(文钞三编卷四·复方家范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怎样发愿才能与佛愿相应?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不漏一。
当今之世,纵使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假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欲求往生净土,当放下此世间!
无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
净土法门,以深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若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一切法门,虽有现生即了生死者,然不过千万分之一二耳,故须发生生世世(继续修行)之愿。汝谓尽未来际带业往生,此话违背净土宗旨。现生即求佛慈接引,带业往生净土,何可云“尽未来际”乎?行菩萨道,当以尽未来际为限。现修净土,何可以“尽未来际往生”乎?(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东海居士书)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耽恋娑婆之心),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净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若不往生净土,纵然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
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及来生出家为僧等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使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居不退位,证无生忍。回视人天王位,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之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则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切不可求人天福报!凡夫有福报,必造杀业,既造杀业,难逃杀报。况有福之人,不止是造杀业。然则求福之人,乃求祸也。学佛之人,不可不知。 (复战德克居士书二)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
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而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复郁智朗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复倪慧表居士书)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印光大师文钞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使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净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
信愿具足者,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临终遗训:“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净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印光大师行业记”
印光大师谈回向发愿
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净土。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无论诵经持咒,都要以恭敬为主。都要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净土,这样的利益就大了。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往生”。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以发愿为)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心具众理,应万事(理事本无碍),岂止佛愿同时而已。约常途修持,发愿当在朝暮。亦有念佛一进毕,即发愿者。(有人说发愿求生为第二念,是间断夹杂,印祖予以驳斥)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复徐福贤女士书)
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以及救灾,济贫种种的慈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千万不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一有这个念头,便没有往生的分了。而生死没了,福报越大,造的业也就越大,再来世难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若想再得人身,再遇到净土法门这样当生可以了脱生死的法门,就难如登天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人现在生就了生死的。如果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违背了佛的教诲。如同将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一块糖吃,这不是很可惜吗!愚人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求来世的福报,就与此无异。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译文:每天的功课,都要一一回向给法界众生。如果这个功课为了这件事,那个功课为了那件事,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又有普遍回向的大愿,这样才能跟三种回向相契合。三种回向是: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不求病愈,志求往生
病与魔都是由宿业所致,你只要至诚恳切的念佛,病自然会痊愈,魔自然远离。如果你心不至诚,或者起了邪淫等不正的念头,你的心就会全体堕落到黑暗之中,所以招来魔鬼的搅绕。你应该在念完佛,回向的时候,为宿世的一切怨家回向,令他们都沾到你念佛的利益,超升善道。此外一概不理会,只至诚恳切的念佛,业障自然消除,福慧都得到增长。(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二·复某居士书)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净土。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
信愿念佛乃药王中之药王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为大错!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人但能专持念,定入如来不动堂!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参考站点】
印祖专辑http://yinzu.org/
印祖文钞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文钞选读
http://www.dizang.org/yg/
印祖专集
http://www.shagen.cn/
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著作下载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东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太虚大师谈发愿
(太虚大师《往生净土法门略说》节选)
信愿行三个字,完全显出净土法门的重要事行。若没有信心,则不与弥陀佛土发生关系,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净土法门,先从“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须要发愿,没有坚决的志愿,则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时还要有行。行,即是止恶行善,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则可以达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愿之事。
信心立矣,若不发愿,如有病人于此,虽得灵丹妙药,已知服之必能却病延年,身轻力健,设若不愿身轻力健却病延年,或复妄谓我今无病多寿,身体康强,无需乎此,置之不服,则不能得健康安乐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则还与此法门为无关系。故信立当济之以愿,约之愿亦有三:
(一)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愿,为此娑婆秽土中之教主,圣口叮咛,劝吾人厌弃脱离此娑婆秽土,而欣慕往生彼安乐净土。吾人唯能顺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谓之皈依佛法,不辜负佛恩耳。
(二)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在此娑婆世界,虽发成佛之心,恶缘充满,善缘稀少,修行甚难,多有退失,难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缘具足,恶缘绝无,修行甚易,决不退失,皆得成佛!为成佛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智心(大菩提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品生。
(三)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萨行,具足诸佛菩萨功德智慧,通达无量方便法门,善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机性欲而为化度,甚难甚难!然一往生安乐净土,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得深达实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无量世界,普度无边众生。为度生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悲心(大菩提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上品生。
念佛往生的原理
(太虚大师《弥陀净土法门集》节选)
愿力──誓愿力──不可思议:就是由心力集中所发生的极诚挚的意志力。如念佛的人发愿往生净土,当时发愿,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成就为习所成的誓愿力,由此誓愿力所成功用,可以发现不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如古时有二国王相争,一王打败,于是他集中心力,立誓发愿要作琰摩王,要制罚他的敌人。由他这种强的誓愿力,果然如他所愿,就成琰摩王了,可见愿力不可思议。
善法力和愿力,是人人可得到的,不必问用功的程度。如现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中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所成的,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果真信佛的所说,信有弥陀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善法力。既知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所以只要信了佛的善法,誓愿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以往生,就能得往生。既这样容易,为什么其他的经中说:要修到地前四加行的菩萨,成就定慧,入初地时才能往生净土呢?那是就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而说的;若就不可思议力来说,就不然了,虽没有成就善根的,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恳切的愿力,就成了善根,就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就成为自己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就有了分。举个很普通的例子来说明:如有一个大富翁,他立有一个遗嘱,说他所有的财产,帮助全世界的残疾人。那么残疾人就有享用富翁遗嘱财产的分了。发愿往生极乐的人,就有了极乐的分,亦复如是。
以上所说的善法力和愿力,与普通说的念佛法门三要素——信、愿、行,也不相违。依善法力就是信心,发愿往生就是愿力,信愿真正确定坚固,那么无论行的浅深,都能往生;不过,行的深,品位高。这念佛往生,是由不可思议因缘生果力建立的法门,所以是最殊胜的。一般念佛的人,要明白这种念佛的根本道理,然后再发心念佛,才不致受任何异说动摇。
太虚大师谈发愿
(陈兵教授《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
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净土宗法门,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不仅净土宗祖师积极倡导,各宗大德亦莫不推尊提倡。净土宗之兴盛,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方面,出了印光、夏莲居等大德,直到今天,汉传佛教徒中,修习净土法门者犹占多数。太虚大师虽然被作为主要弘扬法相唯识学、提倡人间佛教的新派代表,非净土宗大德,但对传统的净土法门提倡颇力,与被推尊为莲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为知交。他有不少关于净土念佛的专论和开示,如《佛说无量寿经要义》、《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往生净土论讲要》、《觉悟真我与往生极乐》等,其他讲修持的文字中一般也都谈到净土法门,其所说颇为详尽切实。讲西方净土,是大师有关净土的说法中讲得最多的。太虚大师关于净土法门的开示,皆依据净土经典,与历代莲宗祖师、当时印光大师等的说法无异,是很正统的传统净土法门。从大师的有关开示看,他完全够得上近现代杰出的莲宗大德。
西方净土法门之殊胜,主要在于往生即出轮回,得不退转。大师在《阿弥陀经讲要》中说:凡是往生西方的一切众生,都是不退转;而一切众生企求往生西方之目的亦在此不退转,此为往生净土最要义。《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说,发菩提心者虽可决定成佛,但依通常教门,要经三大阿僧课劫之长时间,历五十五位或四十五位之阶梯,行舍头目脑髓种种难行之事,故有退转之虞,因此需要速疾成佛之方便,以鼓励其萎弱畏退之心。净土宗横超三界,乃为应修菩萨行者此一要求而设的方便,虽言简便速疾可以横超,不过是超此世界而迁移一较便于修行的环境而已,并非往生即已成佛,仍须历位修习增进,以求圆满断智功德,方成佛果。平常所谓横超、竖超,其义并不准确。凡夫虽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因带有漏业故,不能算出三界,不过彼世界环境好,有胜缘增上,使其易进不退而已。但与诸法门比较而言,净土念佛法门最为稳当,百丈禅师即谓“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当知一切法门,皆不离念佛,杂想纷飞众苦交逼之有情,虽知念念不忘佛之义,而未能真得念念不忘佛,无常一到,未免随业流转,乃教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之法门,仗弥陀大愿,临终一生极乐,得与诸佛菩萨常会一处,胜缘增上,使之心心念念不忘失佛,直趋无上正觉,此尤稳当中之稳当也。
对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作了明白的解释,他强调念佛人须明白念佛往生的根本道理,然后再发心念佛,才不致受任何异说动摇。《念佛往生的原理》说:五种不可思议力中的善法力和愿力,是人人可得到、不必要问用功的程度的。佛经中说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所成,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果真信佛所说,信有弥陀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善法力。既知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所以只要信了佛的善法,誓愿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以往生,就能得往生。既这样容易,为什么其他的经中说:要修到地前四加行的菩萨,成就定慧,人初地时才能往生净土呢?那是就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而说的;若就不可思议力来说,就不然了,虽没有成就善根,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恳切的愿力,就成了善根,就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就成为自己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就有了分。举例说,如有一富翁立有一遗嘱,说他所有财产用以帮助全世界的残疾人,那么凡是残疾人,就有享用富翁遗嘱财产的份了。发愿往生极乐的人,就有了极乐的份,也是这样。念佛往生,是由不可思议因缘所生果力建立的法门,所以是最殊胜的。《觉悟真我与往生极乐》说:照世间法止恶行善,固然获得福报,后世为好人或上天作神等,但总在三界轮回之中,福尽还堕,罪灭复升,时上时下,头出头没,终是危险!若要真实离苦得乐;求一万全之策,只有一个念佛法门,更没有再好了。平日知道止恶行善,更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往生。为什么?
因为阿弥陀佛原来造彼世界,并非专为自己享受快乐,是要接引十方苦恼的众生去同享快乐的。他既有此心愿,我们若又发心求往生,则佛的心与众生心两相感应,就如打电报一样,这边发机,那边就知道了,不费多少时间,又不需走一步路,只要你念他,他就决定来接你去生。以此言之,阿弥陀佛的大愿,譬如大轮船、大火车,不信念佛的人,是不肯上他的船和车,信念佛的人,如上了轮船、火车,无论什么不中用的人,卧在船车内不作一点事,也就到了。所以念佛这个法门,是千稳万当,不问上中下三等人都能修行的。
净土法门通常以信愿行三法为纲宗,太虚大师讲净土修持也以此为宗要,首先强调信愿为往生之因、能否往生的关键。《大乘宗地图释》说,净土宗法,重在愿心,只需切信其法而发深愿,誓必往生净土,乃至十恶重业,但凭愿力亦能往生。若无坚深信愿,虽慧福具足亦不能往生。故带业众生可由信愿往生,未具善根功德亦可发愿。由此愿力往生之特点,而得成净土极方便之法门,由信此法门而发愿,由愿起行,为此宗之要义。
世人有因恶报现前,怖畏惊悸而求生净土者;有因饥寒困苦生活之逼迫而求生净土者;有因老病等苦之所逼恼而求生净土者;皆以避苦趋乐之心理,为往生净土之动机。细考诸佛建立净土、释迦世尊说净土法门,虽附有令众生厌苦欣乐之意,然非佛建立宣说净土之本意。凡夫众生避苦趣乐之心,志在快乐,不求永断生死。佛之本意,在为真正发大乘菩萨心者安立宣说,此类众生不求来世福报安乐,不图自了三界生死苦恼,而为发普度一切众生发愿往生。故发愿往生,最好如经中所言,发菩提心宏誓愿,愿为普度众生、庄严国土而求往生,非仅仅为个人永享安乐。人问明代蒲益大师有何愿?师答:有二愿:一、愿以所修功德回向往生净土,二、愿生净土已,成就不退,而入娑婆普度一切众生。这说明修净土者,若以凡夫避苦趣乐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则不与佛本愿相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说:菩萨不为自己安乐而生净土,乃为亲近佛菩萨得不退转故而生净土,为分身十方普利众生而生净土。譬如吾人在不良善之社会、不安宁之国土,不能安心学习;若见某国秩序安谧、社会良好、学校完善,乃赴之留学,则容易学成,学成归国工作,改善祖国。菩萨生净土亦复如是,以五浊恶世,难如愿成就,故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而求便于修行、较快成就。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载大师教人念佛法要曰:念佛,行住坐卧、默念、低声念、高声念均可,必须恭敬诚恳,字字分明,行之既久,定能自蒙感应。由此乱心减杀而生定力,由定力而生智慧,由智慧而除烦恼了生死,往生净土,即所谓念佛三昧也。古来贤圣得念佛三昧而了生死往生净土者多矣,此法易行,较之禅功又少流弊。惟要每日有恒,不宜间断,无事时多念佛号,有事时但能诚恳十念,亦无不可。应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戒除昏睡,不间断功课。须调适身体,起居睡眠,均有一定,不得贪睡及起居无时。每日例课,勿论闲忙必须实行,不可间断。须知吾人日常用功,即为临终之用。人当临终时,所有业缘均随感而至,生西、坠落,争此片刻,危险万状。平日用功到家,此时定赖三圣接引之力,自能不被牵掣而得往生极乐。故平日不可不用功,用功不可不有恒,做到纯熟,临终自能镇定,一心不乱,决定生西!
凡有善利,无不兴崇,而一一皆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求人天福报,则万善同归净土矣。
道源上人谈发愿
念佛发愿,决定往生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急待度脱,岂可迟缓?是以应当一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然则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说得很明白:已发愿者已往生,今发愿者今往生,当发愿者当往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可见发愿是何等的重要!
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了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即是空过光阴,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须知念佛,念一刻有一刻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要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如果这一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各位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
念佛决定愿往生
净土法门不仅需要坚固的信心,还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必须“愿力恳切”。今天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念佛决定愿往生”的重要性。
第一、往生极乐,全凭愿力: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从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
但是,如果只有信心,没有愿力,也是不能往生,就好比我们看到《阿弥陀经》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相好,也相信确实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但是自己却没有意愿要去的话,怎么可能往生呢。
世间所谓“立志”,就是佛法中强调的“发愿”。在世间法中,能否做成一些事,有一定的成就,一开始就是要看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志向。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往生之愿。有愿,决定能生;无愿决定不能生,这是没有丝毫犹疑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
我们既然知道了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念佛得不到一心,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如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大回向时,跪念: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在《佛七仪文》后面,有几句注语:“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
我们正发愿时,为什么没有见诸瑞相?乃至于连睡梦之中,也未能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
当我们发愿时,如果只是口里念念,心中不恳切,像小孩背书一样,怎么能起作用,怎么能生力量?要知道: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有恳切之愿,方能起真诚之行。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
如果没有恳切之愿,就不会有真诚之行。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也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具有引导之力;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而且将来能引导至净土。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如果只知念佛而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要多多念佛,自然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呢?’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如果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世的痴福了!第二世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世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印光大师忠告:不求生净土,来世恐堕地狱,此即三世怨)
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地球)。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佛说阿弥陀佛经,前后四次劝令发愿,慈悲至极,且云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何其简便易行。是故祖师云:人不信净土,非愚即狂)。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成就菩提。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乃发愿之大纲。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