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大德谈发愿

(2024-03-05 11:05:18)
分类: 净土故园

古大德谈发愿

摘录《清珠集》

   佛言:一切众生皆当发愿,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尚不间于十恶五逆、阿鼻之辈,何况于我?我今道行虽微,不造五逆。临终十念,必当得生。佛岂自诳违背本愿,况十方诸佛示广长舌相,证明斯事,是故我今必定求生净土,不敢退转也,如是名为行人金刚幢勇健之力。

 

  夫发愿往生者,顺释迦偏赞之言,应法藏度生之愿。临终之际,感圣众以来迎;往生之时,蒙弥陀而接引。托质七珍池内,化生九品莲中。寿量难穷,身光遍照。获七辩之智,具六通之威。菩萨为邻,声闻作伴。我等如是,众生亦然。径挺铁石心,同归金色界,唯此愿王独不舍,剎那引导入莲池。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要知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往生,方得往生。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佛道,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前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直须一心皈命,尽报(毕生)真修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如在狴牢,怨贼所迫,死神所迫。一心求救,愿生净土,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至诚,方不虚弃,如或言行不一,信愿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以此懈怠,临终望生,但恐业障所遮,不值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也。

 

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净土,以未能断惑证真,不受后有。死后毕竟有生处,不生净土,便生三涂。故其已悟者,必求生净土,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教主,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发愿,以往生安乐为志也,已悟尚然,况未悟乎?

 

宋·王龙舒谈发愿

 

   身口意,谓之三业。大藏经所云“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

   所谓恶口者,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龙舒净土文》)

 

 

清·周安士论发愿

(敬录《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见人父子,愿其慈孝;见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饮食,愿天下之饥者皆饱满;自得衣裳,愿天下之寒者皆温燠。越历市廛,愿在在家盈户足;经行阡陌,愿年年雨顺风调。见人渡江河,愿其无风波之患;见人越险阻,愿其无蛇虎之伤。遇贫穷,愿其富厚;闻疾苦,愿其康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

 

 

[按]此特世间之善愿耳。何则?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按]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人能体会四语,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也。’ 

 发愿例证

 

三童发愿(《阿阇世经》)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以一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号同古佛(《涅槃经》)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发愿先度(《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有愿易度(《经律异相》)

 

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繦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撞钟发愿 地狱顿空

 

    智兴法师,住禅定寺,任维那职,兼打大钟。寺僧有名三果者,其兄长随帝南幸江都时,中途死亡,托梦其妻道:“我随驾至彭城,不幸病死,堕于地狱,倍受诸苦。本月初日,禅定寺智兴法师鸣钟,响彻地狱,同狱受苦者,一时俱得解脱!此恩冥间难报,你速为我送十匹锦绢,供奉法师,并述明我意。”

 

    其妻醒来,对梦中事信疑参半,与人谈论,并未立办。晚上复梦如昨,询诸巫者及算卜先生,都不能决定其丈夫已死。

    如是过了十多天,噩耗传来,丈夫之死与其梦不谋而合。于是,便遵梦言送十匹锦绢给智兴法师。兴师说:“吾无功德。”便把绢分送于大众。

 

    有人问智兴法师:“为何鸣钟能救地狱之苦呢?”兴师答道:“我无他术,因见付法藏传上说:罽腻吒王死受剑轮之报,因钟声使剑轮停车。又我每当撞钟时,先祈愿诸贤圣人同入道场,然后击钟三下。又愿诸鬼恶趣超生,闻此钟声,俱时离苦得乐。四时行之,勿论酷暑严寒,终不辞惰,此愿奉行,不怠而已!”大众闻听,莫不赞叹称许。

 

   《净土传》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在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往,身则随往,是身常随念(愿力)。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缠者,身坏者,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