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知津(新标点版)
(2024-01-02 09:31:55)分类: 净土故园 |
卍新纂续藏经第 62 册 No. 1183
净业知津(新标点版)
净业知津
灵岩山下宝藏僧 悟开 述
世间称为苦海者,因其苦处多而乐处少也。虽有乐处,终不免苦。其实世间纯是一团苦境,所以称为苦海。其苦处之苦,人人皆知,不消再说。其乐处之苦,人多未知。吾今略说富与贵所乐也。但富有富的忧愁,贵有贵的忧愁。凡属忧愁,即是苦。而忧愁之处,一家自有一家之事,千绪万端,已不消细说。何况越是富贵,造恶业越多,趣大越容易。既造了恶业,转眼之间,恶报到来,真正苦杀人矣,岂不是苦海?
既是得知了世间是个苦海,何不跳出这苦海去,永离苦海,得大安乐乎?你若要求安乐,必要修行;若肯修行,必要念佛。
你若肯念佛,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既念佛,必要发个愿。这个愿,不是要求现世好处,亦不是要求来世好处。何故呢?所说世间总是苦海,我不求苦海中好处,只求一口气不来时,仍旧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任他病苦缠身,我只一心念佛。所吃的,所著的,所用的,各各置之度外。心中所牵记的人,也不牵记。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管账,生死随他去,只是一心念佛。你若能如此,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放大光明照着你,你便身心清凉,一无碍,眼前自见佛光明,如同坐在青天白日之中。再亡命念去,更兼平日真切修行的工夫,这时候便能大光明中,眼见一朵七宝莲华,近在身边,远远望见金色之身,即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接引你往生西方去也。
吾如此说,开示念佛修行的法门,你还信得极么?信得极,就如此做去。若有疑惑,吾再与你讲明白。
世间之人,大概只能自顾自佛菩萨,自己度了,观一切众生,愿他齐度。为此广说修行之法,依法修行,无一不度。
众生不信佛法,不肯修行,是与佛无缘,佛即不能度你。你能信能修,便是前世有善根,今世与佛有缘。与佛有缘,你修行时,佛菩萨必护佑你也。你得了佛力护佑,偿再真切修行,无不成功矣。
凡修行而不得成功者,总因不真切念佛,虽念佛而仍有世间之贪求,不能一心一意,只顾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故也。
念佛的人,要把念佛为切实事。其应酬世务,及料理身家,皆是外壳子事。切实不碍外壳子,外壳子不碍切实,得念佛之道矣。
开眼念佛,心易散动,尚可闭目而念。两耳闻声,断难塞耳。既不可塞,即借他来用。如何用法,当念佛时,将此心放得空空灵灵,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即念即听,即听即念,绵绵不绝,一路盘旋,最为念佛妙诀。行之久久,必有相应时也。
六字念,四字念,是一样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谓之六字念。但念阿弥陀佛,谓之四字念)。行念,坐念,皆可。念佛越多越好,一日到夜,若忘记了,记得就念。别事打断了,事毕就念。或出声念,或不出声默念,是一样的。但要字字从念头上着实,句句从求生西方里出来。再有系念一法,在不念佛时,这一点念头,常挂在阿弥陀佛身上(每日天亮时候,就在床上坐起,清清净净,一念不生。坐到日出后,下床轻轻略转念头,无非思量修行的事,如此最能开发智慧)。
心常清净,不动不摇,是修行得力处。
念佛人功课,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念佛毕,念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念回向文一篇,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三拜。三皈依毕,朝暮总是如此。为念佛功课,纯一不杂。设或要念大乘诸经咒等,宁可另作一时,立为午课,不宜在朝暮正课内夹杂,夹杂则不专精。
高王经、分珠经、香山卷、佛偈,皆不要念。藏经所无,非真经也。
竹丝灯,据说死后照到冥司所用,全不顾念佛道理。我劝世人点念佛图,点满填名记数,佛前焚化最好,自有佛光相照,何用竹丝灯?
弥陀经要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要常看。
每日除功课外,准定一时礼拜最好。正是:在佛前恳苦虔诚,一心归命,求佛哀怜,慈光照我。
礼拜法
佛前焚香,至心合掌,每念一声一拜(应和南拜)。念云:南无娑婆世界现在如来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九拜)。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拜)。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拜)。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三拜)。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满分二严身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三拜)。
拜毕,长跪,至心合掌,念云: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念毕起立,三拜而退。
吾今所讲的修行,要以念佛发愿为正主。然助道因缘,必不可少。何等为助道因缘?恭敬三宝心,愿求出世心,厌离牵缠心,得知善恶报应生畏惧心,正直心,老实心,慈悲心,解脱心,不生自道好的心。以上皆好心肠,是助道因缘也。
既有了好的心肠作为助道,又要得知坏心肠防其障道。不信三宝心、自做主张修行心、名利心、贪爱世间快乐心、瞋心、愚痴忘想心、求世间福报心、机巧心、诈伪心、偏曲心、因循怠惰心、不改过心、自以为是心,以上皆坏心肠,虽是修行,决难入道。所以然者,为此等心作遮障故也。
办修行事,必当亲近明师善友,依教奉行。不遇师友,弥陀经一卷,回向文一篇,即是师友,切忌杜撰。明师善友,有真的,有假的。若要师友,必求真的,方能引我入道,开我智慧,成我修行,了我生死。所以师友之恩,过于父母。若是假的,他便引我入错路,塞杀我一片正修行心,使我一事无成。所以真假之隔,不啻天壤,不可不辨明而亲近。
吾今说个辨法,其真正可为明师善友者,一见未必显然。就有一种明师善友的本事与你看,也不过平平实实而已。谈到修行,必就你所修讲究,井井有条,不高不下。你听了,觉得与平日所修工夫,颇有开发,亦见其与经书暗合。若假者,一见便有一种明师善友的样子,谈到修行,必将你平日所修,另翻一调,以见高超。譬如你平日奉一卷弥陀经,依佛所说,执持名号,信愿求生极乐国土,有何不是处?必要另换调门,另立话头,难道你超过释迦牟尼佛么?倘然学者实有错误,不妨随病发药。实有未明,又当随机解说。念佛工夫,在于临终时用。临终所用的,在于平日间做。平日间做,若在色力强壮时,比老衰时好。是故慎勿因循,远期他日。
自己工夫尚无著实,所知佛法尚未明白,不可轻易教人,有为师之意。虽云自利利他,只恐自误误他耳。修行人身体虽不贪恋,也须调养。到老来时,但向工夫上收拾散动,不必向老上安排身体。小病服药,大病待死。切不可大病要好,当端正归家去也。
临终或遇恶疾,痛苦异常,当知这是生生世世的恶业果报。我今正应亡命的念佛,千魔百难,我心不动不摇。
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志气。志气决定,则无难事。
湖海行船,必靠摇橹,一日行一百里,也算好的了。若遇大顺风,顷刻几百里,何以如此快?天助其力也。凡人生西方,专靠人力,自然也难。若真切心念佛,佛必保护。佛力保护,更胜于天助,所以不难矣。若想专靠佛力,自己修行不真切,竟不成功而怪佛,当知应怪自己也。
人之生于母胎中,绝不以为难,亦不以为奇。何也?人人见惯以为实者,其事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身,因不曾见惯,所以觉得难,所以觉得奇。岂知其实与人之生于母胎中一个道理也。一边是情爱而成,一边是信愿而成。
人之念佛往生西方也,初且脱离苦海,跳出六道轮回。往生之后,修行直至成佛。
念佛一门,直截向上,自始至终,毫无委曲。
修行人多从苦处里成功,你看快乐人那得修行?到了西方,才见得苦人便宜,乐人吃亏。更看那不信修行的,一生辛苦,造了无数恶业,阎罗面前受苦报无穷,何等苦恼!纵有善业,不过得享福报。若享福报,造了恶业,不久亦向阎罗面前受苦。纵无恶业,岂知天仙福尽,终须堕落。念佛人真切修行,即于现生仗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不受轮回之苦。苦海极乐,相去何如哉?此皆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我今传佛语,奉告诸人,字字皆真语实语。如有不实,吾当永堕舌地狱。
净业知津一书,余昔为优婆夷唐贞女述也。语用粗浅,盖欲令其容易明白。然究而极之,不越乎此。惟是浅近之谈,最易流俗,难入三乘正法,是书或可免欤?四川黄居士见而喜之,遂捐请付梓。时道光己丑三月也。悟开识。
念佛往生浅近说
南无者,皈依也。阿弥陀者,无量寿也。佛者,觉也。言人当皈依无量寿大觉尊也。然则佛号多矣,何以专念阿弥陀佛乎。盖此是众生之心佛。试观世人,喜极则曰阿弥陀佛,苦极则曰阿弥陀佛。这句佛,不知不觉,自然从口中流出。乡愚妇竖,不教而知,不学而能,故曰心佛也。因众生历劫轮回,迷失本性。佛乃开异方便门,教人自念自佛。如人睡梦,以一句弥陀唤醒之。如事失记,以一句弥陀提省之。引苦恼生灵,至极乐世界。易五浊恶世,为七宝楼台。果能息息求生净土,心心回向西方。念到纯熟地步,自然水到渠成。游子得归故乡,婴儿再投慈母。三界横出,永不退回。九品安居,豫先备办。岂不快哉。断不可谓我孽重不能去,我福薄不能去。须知弥陀本有誓愿,决不赚人。马跳深潭,一跃而过。雀渡大海,一飞而超。稍涉迟疑,堕坑落水,一定理也。又如要到北京,先备资斧,再雇舟车。逐日趱程,早行早到。若资斧缺乏,舟车抛弃,旅店逗留,必致中途阻滞。加以疾风霪雨,酷暑严寒,黑夜泞泥,举步荆棘,悔之晚矣。今日多念佛,即往生资斧也。弥陀大愿船,即苦海慈航也。明示西方极乐国,即指南车也。念佛不求往生,祇种善因,或归福报而已。福报一尽,仍入轮回。可危哉,可畏哉。
念佛进一解说
予前有念佛往生浅近说,所以发人信心,坚人愿力也。心既发矣,愿又坚矣,其不勇猛精进者,生死不切也。生死所以不切者,以未知轮回之苦,念佛能出轮回也。请更进一解焉。夫即心即佛,佛在心头,唯心净土。此等语句,最高最上最第一,可惜轻口滑过,成口头禅也。世人所谓心者,腔子内一肉团耳。眼因色而有分别,耳因声而有分别。此虚妄心,若离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终归散灭。坛经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言其体,则无形无相,无动无摇,不生不灭。言其用,则能含一切,生一切,圆满周遍,运用不穷,善恶邪正,无不备具。一念善,天堂升。一念恶,地狱沈。然则念念弥陀,心心归向,西方极乐国,有不从此成就者乎。善日积,天堂一重高一重。恶日积,地狱一层低一层。净土境界,亦视其人之修证为等差。故东西南北皆安养,塔庙山林亦乐邦也。纵使金台来迎,亦是自性中发现。天上只一月,而湖海沟渠,甚至一盂一杯,莫不遍印。但水不清,则月不现,喻众生心不净,不见佛也。果得往生,见佛闻法,轮回脱矣。或云:念佛时杂念多,奈何?曰:诸念木属虚妄,然亦不离自性。心经五蕴皆空,明明有个照见的在,即不杂不乱之主人翁也。必谓念头有碍,念佛知念起者,又何人耶?知念即离,离念即佛。攀缘固非,止灭亦病。他起他的念,我念我的佛。始则业力胜,佛力久则佛力胜。业力纯则开口闭口,单单剩一句佛,及至临末一声,戛然而止。斯时万念皆消,众响俱寂,何等清凉,何等受用,一刹那间,星移物换矣。由斯而言,人生而少而壮而老,并此一刹那之清凉受用而不可得,尘劳扰扰中,不知汩丧多少天真,埋没多少灵性,虚掷多少光阴,以至生死轮转。念及此而瞿然兴,惕然警,求出生死,只有这条路。朗念默念,朝念夕念,欲罢不能矣。虽然,予此说近于离相。离相之说,正是进一解之说。不能离相,还是著相。若认个黑漆漆的顽空,死板板的枯定,则又大错。
念佛须戒杀说
念佛不拘吃荤吃素,原是佛菩萨度世苦心,开此方便法门也。世人误会此意,遂有念佛而不戒杀者。不知三业首重杀生,五戒杀为第一。若不戒杀,必致业果相续,障碍往生。袁中郎云:未有口启鸾刀,而能生清泰者也。夫蠢动含灵,具有佛性,因迷造恶,流转诸趣。世尊慈悲愿力,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度之而人杀之,何心哉?以奉佛之人杀之,尤颠倒违背之甚者矣。或谓奉祭祀,供日用,宴宾宾,奈何?抑思一人奉道,未有不愿祖先眷属九品同登,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感而化之,亦自度度人也。楞严经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无有休息。是知畜类之多,皆由杀业之报。人亦在十二类中,我则爱寿命,畏痛苦,更欲求生净土;物则受羁缚,遭矰缴,终至送死屠刀。衡情酌理,太觉不平。古德有言:口中肥腻腻,刀头血滴滴,如何下得口?如何下得手?愿同志者三复斯言,非但不杀之,且买放之,更发愿普度之,然后得为佛弟子也。至于物命之细微宜惜,家人之朦蔽须防,尤在有心人随时照察耳。
净业知津(终)
弟子净同,自屡生以来,流转生死,出苦无期。今得遇念佛法门,脱离有望。伏愿人人道心勇猛,信愿坚强,定生安养。仰祈现生父母,及各各父母眷属,同生莲界,共证菩提。恳佛慈悲,满我此愿。
前一篇:观世音菩萨闻思修法门正解
后一篇:蓬折箴(新标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