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土与般若相辅相成,离幻归真

(2023-07-12 11:40:04)
分类: 人文关怀
净土与般若相辅相成,离幻归真

 净土与般若,语别而义无别,净土由“有”门入,一般人以为净土著相,般若讲“空”,似相对又似矛盾,实在是相辅相成,正好两门合修,则道业日进。
    般若无净土,则无处安身立命;净土无般若,则难以看破放下。所以一切修行,皆须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般若为离幻,净土以归真,分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般若——离一切相,净土——即一切法;般若——不取于相,净土——如如不动;般若——凡所有相皆虚妄,净土——诸相非相见(现)如来;般若——离一切相,净土——即名诸佛……(以上见《金刚经》)
   般若——知幻即离,净土——离幻即觉;般若——不住一切相,净土——大觉悉圆满;般若——于一切时,不起妄念,净土——于诸妄心,亦不熄灭; 般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净土——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般若——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净土——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以上见《圆觉经》)……
  
  “般若”一词,是属无恰当词汇而不翻译的。它的梵文原意是“大智慧”,不是世间的一般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告诉我们“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意思?“诸法”就是我们人生和宇宙间的一切真相,包括六道三界轮回的过程,“实相”就是佛不加一点夸张和修饰,实话实说地告诉了我们(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么重要的内容,不论大小乘各宗各派,都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以期离妄归真,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背尘合觉)。 

  佛对这个真相,是从两方面告诉我们的。一方面是(离幻)讲我们的人生和人所依赖的生存环境,这并不光讲地球,三界六道的真相全部告诉了我们,那就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且轮回不休。(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修行首先要有出离心——出离三界火宅;离妄、离苦,即厌离娑婆;以破除“凡夫四颠倒”——以苦空无常为常乐我净) 

  另一方面(归真),佛讲了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的真相,也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境况,这自然也是般若的范围。如来果地上的境况是怎样的呢?佛在《大般涅槃经》中用了四个字告诉了我们,那就是“常、乐、我、净”,和我们凡夫的境界正相反。(《楞伽经》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法身及报身,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佛说阿弥陀经》:“汝等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求生彼国。”所以要发愿求生净土——归真、得乐,即欣求净土;以破除“二乘四颠倒”——以常乐我净为苦空无常。) 

  我们光看看“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凡夫境界吧,《金刚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般若经中,佛反反复复地给我们讲解这种缘生缘灭的真相,真可谓苦口婆心。 

  这种缘生缘灭无常的程度,绝不是世间人所能感觉的那样,觉得人生过得很快,“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佛讲的无常之快,是“瞬间生灭的连续相。”一个念头刚一生,紧跟着这个念头就灭了。这个生与灭就全结束了。而这个念头从生到灭都是假的,是妄想。这才是无常的真相,也就是“缘生缘灭”的真相(三界泡影,幻生幻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名灭)。这么快的生灭相究竟是苦是乐呢?世人不觉,追逐五欲六尘,以为是乐的,充满幻想和诗意。佛告诉我们,这假的、妄想的生灭相是苦不堪言的,由于世间人追逐五欲六尘,所以贪嗔痴越来越重,下场是一世不如一世,多在三途受苦。而众生执着这以假为真,以幻为实的六道境界,以为有“常乐我净”,所以在三途生死流转,无有停歇。佛告诉我们这是颠倒妄想,枉入诸途,这真是太冤枉了。 
  说到“不净”,落入三途,受苦不尽,哪里有净可言?即便是人道,也是不净的。人身是四大合和而成,现代科学叫细胞,佛说是小虫,名词不同,实质却完全相同。表面看好象挺讲卫生,挺干净。其实五脏六腑是没有办法洗干净的。说得再深一点,学佛前能思维的妄心妄念头也是不净的。天道好一点,但有无明,还是要往下堕。 

  一般的学佛人,般若学到这一半(离妄离苦,即厌离娑婆)就结束了。其实般若还有另一半内容(归真得乐,即欣求净土),那就是一真法界(即极乐世界)的真相,这自然也是般若的范围。《道行般若经》中就详细地介绍了一真法界的境况和《华严经》中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可见般若经典中的真空和妙有不二。 

  一真法界是“常、乐、我、净”。不但寿命无量,一切境界都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她是常。一真法界,不管是微风轻拂,还是洗浴,都是那么的快乐,这里的快乐可不是世间人所能理解的乐,那是心地清净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的真乐(极乐即涅槃之乐)。由于寿命无量,无有轮回,住不退转,所以是真我。一真法界是莲华化身,那才是真净(《无量寿庄严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 

  所以古大德们常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现今在社会上,佛教还蒙受着不白之冤,不少人都认为佛教只讲看破放下,不知道看破放下后,心地清净后的真乐。所以一般人提到佛教,总是会说:“学佛是堕入空门”。这实在是错之千里了!殊不知不学佛才会往下堕落,学佛恰恰是一步步往上升。佛家讲的空,是真空,真空不空,真空和妙有是一回事 ,真空就是妙有,六道轮回才是苦海无边,学佛是离苦得乐,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清楚,然后要厂泛地为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做细致的解释。 

  我们明白了上面般若的义理,才会真正生出一心求生净土的心来。特别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十方佛国净土都好,但没有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有因才有果,你得修到法身大士,才能随意往生十方佛国净土。而要修到等觉菩萨的品位,谈何容易!唯有西方极乐世界,不需断惑证真,只要发愿即可往生。这当然也是有因有果,不是找便宜。阿弥陀佛大愿为因,往生为果,所以是二力法门。虽是凡夫,一经往生,住不退转,圆成佛道。阿弥陀佛真慈悲无尽呵!所以古大德说:“闻到净土法门,是千百劫来稀有难逢之事。” 

  有人总觉得求生净土太容易,又怀疑凡夫求生净土,怎么就成为菩萨了呢?佛在《道行般若经》中“阿惟越致品”里明确指示:“阿惟越致菩萨闻佛说净土,即发愿求生”。这是什么意思?这明明是在告诉我们,发愿求生净土的不仅是一般菩萨,而且是阿惟越致菩萨(一生补处菩萨)。(《般舟三昧经》云:“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 )

  明理后,没有不求生净土的(莲池大师说得好:“若悟后不求生净土,敢保老兄未悟”)。求生净土当以信愿念佛为正行,以断恶修善为辅行。所以学佛并不仅仅是修善,做善是报国家、父母、众生之恩,是为了使地球的众生能过上太平祥和的生活。佛法确定能使地球的众生过上好生活。依报随着正报转,若人人深信因果,转恶为善,虽然根性还没有转到求生净土,也必有好报。地球上自然就会刀兵不起,和平美满。但佛弟子一定要明白,佛的本意是要我们知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证佛之知见,要想尽快成佛,只有发愿求生净土。这才不违诸佛之教诲。 
      般若与净土,关系非常密切。净土是一切法的归宿,任何法门均与净土脱不了关系。兴趣专于那一宗尽可由之,但必修回向求生净土,若舍弃净土则其所学不过世间学问而已。 

  净土与般若,语别而义无别,净土由“有”门入,一般人以为净土著相,般若讲“空”,似相对又似矛盾,实在是相辅相成,正好两门合修,则道业日进。 有无二边均非中道:凡夫著“有”,不知苦空无常,出不了三界六道;小乘着有余涅盘偏于“无”,不知常乐我净。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既不着三界六道,亦不着有余涅盘,这才是大乘的境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江味农《金刚经讲义》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佛者觉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觉,觉者觉其性本无念,故曰更亲切也。但能勤恳一心,便能做到念而无念。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妄念,便是归于真如,则不说断而自断,不期证而自证矣,其方便为何如哉!

  念佛功夫,虽未做到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接引往生净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今一生办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然行愿真切,必须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方能谓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贪恋尘世,则行愿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于断念一层,纵令未易办到,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两句,务必做到。不然,则愿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尘浊气重,与清净二字太不相应,则佛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极乐世界即一真法界,非是幻相,故不可不求愿往生,净土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所谓心净则土净也。

  须知弥陀来接引往生西方净土,法身未尝来,往生西方净土,亦未尝去。虽无来去,亦何妨现来去。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有来有去者事相也,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故尽管不来不去,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不来不去。最要紧者,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不来不去要在来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见佛。孰谓修净土无须学般若,且疑般若妨碍净土乎?  ——江味农《金刚经讲义》

  【按】万缘放下,即不住有,即应无所住;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而生其心,故信愿念佛,即是般若净土同修。虽般若从空门入,离相离念,至于无念;净土从有门入,以念止念,念而无念,殊途同归。然非般若不显净土之妙,非净土难成般若之行,故观经上品上生,须读诵大乘经典也。江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往生净土,堪称楷模。


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 

  老实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金刚般若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佛这么说,菩萨也这么说,古来祖师大德也这样说,那还会有错吗?所以,般若的道理懂了、方法懂了,但是我们做不到,怎么办?老实念佛,就成了,老实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金刚般若。江味农居士就是一个好榜样,他就是老实念佛,他临命终时,瑞相多好!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我走了。”凡是这样子跟大家说明,见到佛来接引,这决定往生,没有错误。所以要晓得,持名念佛这个法门非常不可思议。不要看它很简单、很容易,就觉得浅;其实它跟最深、最不可思议的妙法相应,与《金刚般若 》相应、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应、与《妙法莲华经》相应,统统相应,暗合道妙。就本经(般若经典)上说,持名念佛,就是真的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讲的,他真的在做,他不是在讲,他真的做到,真在修。修什么?修深般若波罗蜜多,就这一句佛号。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前面讲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你们想想,念佛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老实念佛的人,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离一切相”吗?这一句佛号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善”。  

  我们在《无量寿经》跟诸位详细介绍过,整个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一归纳、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说,阿弥陀佛是诸佛所说、所证、所修一切法的总纲领,念佛真的是修一切善。所以,净土法门只要一心称念佛号,要紧的是一心称念。二心是什么?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念佛是修一切善,但是没有离一切相,一心就离一切相。所以你要是二心念佛,与金刚般若不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我念佛的时候,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统统放下。一心念佛,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跟金刚般若完全相应!所以,念佛人是真的在干,真的在修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再重的罪业,这一句佛号都能把它消得干干净净,任何一个法门不能跟它相比!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希望消业障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怎么修?就是一个念佛堂,一切的经咒他不念,一切忏法他也不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慧得福,开智慧、得福报,一句阿弥陀佛,圆满的成就了。

彻悟禅师论般若与净土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
  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
  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妙明真心)。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大师答云:“若是两物,即用融通得著。”噫!旨哉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莫以般若谤净土——读《彻悟大师语录》有感
 释本幻

  时值末法,人心陋劣,真解般若与净土者少矣!多见有人执般若而破净土,实为可悲。佛说般若本为破一切相,令达实相。不想群盲之辈,但闻破相,便执非相。取著于空,成恶知見。破坏俗谛,拨无因果。是以佛言,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而彼不知实相,虽复永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以其无始以来,常恒不变,具足过恒沙等性德之用。盖不唯为种种万行之所庄严,而具万行无非性具,无非性起。趣举一行,无非实相全体大用,无分无剂,互遍互融,体即法界。

彻悟大师正因世人多有错解般若者,故于语录中处处指示学人当要真解般若。盖妄谈般若者,果报当在地狱,学人可不慎哉!然可叹现今之世,真知者稀,妄谈者多。是故不乏人曰,佛于《金刚经》中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亦作如是观。故知净土亦是梦幻泡影,既是梦幻,又何来求生之说。汝等无知,竟要求生,实是愚蠢无知之举也。彼不知彼等之言,乃是最极可恶之邪见。彻悟大师在几百年前,早已破斥此等邪见矣! 《彻悟大师语录》中记载:

  有一禅者问彻悟大师:“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大师答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大梦未醒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中受娑婆之极苦,何若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一概而论乎?” 

  大师之回答实为直截痛快之极,盖极乐之妙,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达。等觉大士因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末破,亦不能完全觉了,何况博地凡夫哉。纵此等人以梦喻极乐,自以为极乐既是梦,即是假相,故不必求生。却不知末成佛前,皆是作梦。倘不求生净土,则一梦接一梦,永在无明大梦中矣。是故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普求往生,盖念佛为醒梦之妙法,极乐为梦醒之觉境也。人不以此为求,实是非愚即狂也。

  人或曰:“经言,万法唯心。既是唯心,故我心净,则当下娑婆即是极乐。又何必生东生西,定要去极乐世界?”大师言:“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所谓一个圆球,劈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

  万法唯心与心唯万法两语,合之则美,离之则伤。盖离极乐净土,无有唯心净土。离西方弥陀外,又何来自性弥陀。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岂可离西方极乐,而谈唯心极乐。凡离西方净土,而大谈唯心者,无非执理废事罢了。故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言,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是故学佛事理圆融,方符佛言祖意。倘不以佛言祖语为确,余恐其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也。
 
  人或再疑:般若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于法应无所住。而汝口口声声说求生极乐世界,岂非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乎?岂非于法有所住乎?盖此人未明般若之旨,故生此疑,不知生与无生圆融不二。因无生者,了达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故无四相者,于法无住者,必炽然求生。彻悟大师在《语录》中分明言及:“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又《语录》中言:“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问曰,汝言莫以般若破净土,莫非求生净土者,倘学般若反于求生极乐有碍哉。余曰,非也。般若与净土本非二物,又岂会有碍。盖我之言,乃针对于妄谈般若者,故而设下此题,非般若真有碍净土也,切莫错会。

  彻悟禅师有言:“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由此可见,体达般若者必欣然求生净土,又岂能以般若破净土?故般若乃净土之般若,净土乃般若之净土,无所谓合,亦无所谓分。而执般若破净土者,决非真习般若,究其之根,不过为一执非法之断灭邪见而已,可谓是于本来无一事中徒生是非。

古德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我们学佛当要依佛言祖语,切不可依人不依法,依识不依智。现今五浊恶世,见浊甚大。为何如此?因现在人学佛多依人不依法,只以今之某大德的言说为确,反弃佛经祖语于一边。是故见浊横行,可为叹息!这一状况的弊端,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的很详细。大师说:“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只贵得明师耳。予时未以为然。又一道者云,玄门文字,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予时亦未以为然。今思二言皆有深意,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也。以例吾宗,亦复如是。因识之。”又说:“为僧于正法之世,惟恐其分别人。为僧于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别人也。何也,末世浇漓,薰莸杂处,苟藻鉴不审,决择失真,以是为非,认邪作正,宜亲而反疏之,宜远而反近之,陶染匪人,久而与之俱化,劫劫生生,常为魔侣,参方可弗具眼乎哉。”这些法语,都是祖师大慈悲心话。我们怎可不慎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