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序(杨杰)

分类: 人文关怀 |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此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应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闇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寤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熙宁九年仲秋述)
译文:
贪爱不重,不降生于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往生于极乐国土。娑婆世界,乃是污秽的国土也;极乐世界,乃是清净的国土也。娑婆世界众生之寿命有其限量;彼极乐国土众生之寿命则无量矣。娑婆世界备受诸苦,彼极乐国土则安乐适意而无有众苦矣。娑婆世界的众生,随著业力而轮转六道、生死无穷;彼极乐国土只要一旦往生,则永远证得无生法忍。若是发愿想要广度众生,则能于十方世界任意自在行菩萨道,不再为诸业障所束缚矣。娑婆与极乐其污秽与清净,寿命的限量,苦乐的受用境界,生死与自在,有如是种种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冥然愚痴全然不知,这难道可不令人悲哀吗?
阿弥陀佛,乃是极乐净土接引摄受教化众生之主也;释迦如来,乃是指导众生求生净土之导师也。观世音、大势至,乃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者也。是以释迦如来一代之教典,处处叮咛劝导众生往生净土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著大悲愿力之船,泛行于众生生死的大海当中,不执著于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内,唯以救济度脱一切众生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他人说有阿弥陀佛,而能执持称念其名号,若经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在其人之前,是人命终之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世界之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思惟忆念我极乐国土,并且培植种种福德善根,以至诚心回向发愿,欲得往生我之国土,如果不能如愿而圆满成就者,我即不取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释迦世尊只桓精舍的无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净土之想,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众生,摄受加持而不舍离。以其阿弥陀佛之圣尊及众生之凡俗,体性本来同一法身,如今众生与佛陀机感相应故众生见佛。因为众生乃是诸佛心内之众生,故凡夫尘尘即是极乐世界;净土即是众生心中之净土,故众生念念即是阿弥陀佛。
我以此道理观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为心中不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远离染污的缘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为他没有我所有之执著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其心中不嗔恚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退转的缘故。不执著造善、不造恶业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够专一的缘故。诸般恶业己经造作、并且业报已经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有真实惭愧、恐惧心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造作众善的人,若是没有真诚的信心、没有深心、没有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品上生矣!
噫!阿弥陀佛的名号非常容易执持,西方极乐净土也很容易往生。众生如果不能执持名号,不愿往生净土,佛陀又能对众生如何呢?造恶业的人,堕入于受苦之恶道;而称念阿弥陀佛者,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皆是释迦牟尼佛所言也。然而世间人只担忧堕落于地狱,而却怀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吗?东晋慧远法师与当时的高贤士人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实在是因为专一真诚的想求生极乐世界。其后经过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众修持念佛法门,而获得感应者非常多,这些都可见于往生净土的传记,极乐净土岂是虚妄不实的呢?
然而赞翼辅助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言教观行者,其书籍堆积如山,唯有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最为殊胜超卓。其中援引圣人之言教,开显决断种种疑惑,这就犹如万年的闇室,日光一照顿时明亮而尚有余光。千里之遥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则不必劳苦而自然到达。如果不是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应化后身,则不能达到如是之境界。杨杰我最近在京城之下,如愿以偿而得到此书,自己阅读并献示于所知的亲友,人人无不生起求生净土的信心,自从我遭逢严酷之刑罚之后,感触体悟更加深刻,心中想要广大其流传,因此为之作序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