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赞》校勘本(下)
(2023-04-24 12:36:00)| 分类: 圣贤遗教 |
《金刚经赞》校勘本(下)
八、《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武帝请志公讲经时,志公对曰:“自有大士,见在鱼行,善能讲唱。”帝乃诏大士入内,问曰:“用何高座?”大士对曰:“不用高座,祗用拍板一具。”大士得板,遂乃唱经,并四十九颂,唱毕,便乃辞帝去之。帝遂问志公:“此是何人?”志公对曰:“此是弥勒菩萨,化身下来,助帝扬化。”帝乃闻之,龙颜大讶,深加珍仰,遂题此颂并经,见在荆州寺四层阁上,至今见在。续有智者不显姓名,相次复制一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又制四颂,总成六十八颂,今略撮序文,广传灵验,将俟后来崇信,显示玄通,兴般若之教。
(此经并依音疏正定)
金刚经启请(为字平声为字去声)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志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净口业真言: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地尾萨婆诃
虚空藏菩萨普供养真言:
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宿世灾殃)
奉请辟毒金刚(能除一切众生温毒之病)
奉请黄随求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
奉请白净水金刚(能除一切众生热恼之苦)
奉请赤声金刚(能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
奉请定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灾难之苦)
奉请紫贤金刚(能令一切众生心开悟解)
奉请大神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智牙成就)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持经梵音: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颂曰: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
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颂:
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
二仪法中妙,三乘教喻宽。善哉今谛听,六贼免遮栏。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六般颂曰:檀波罗蜜布施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尸波罗蜜持戒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羼提波罗蜜忍辱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毗离耶波罗蜜精进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827,何啻至无余。
禅波罗蜜禅定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般若波罗蜜智慧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总颂六度,应经文六波罗蜜名不备所已,七颂并随檀波罗蜜六至耳。颂曰:
三大僧祇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逐忘忧。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颂曰: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貌状,如空遍十方。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颂曰: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乃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难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颂曰: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一切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828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萧然独任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士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颂曰:
河沙数甚多,沙数更难量。将沙齐七宝,能持布施浆。
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若论四句偈,此福未为量。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者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乘讵能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忽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颂曰:
说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名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颂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士,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士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颂曰: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颂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生。便分七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颂曰:
三千大世界,七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空。
由胜悭贪者,未得达真宗。须修四句偈,知觉证真空。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幽冥禅师新加六十二字)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颂曰:
不言有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志道处其中。
多言无所解,默尔得三乘。智觉一刹那,无生无用终。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颂曰:
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邪。
妙性难量比,得理则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829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颂曰:
众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圆。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牵?
恰似捕鱼者,得鱼忘却筌。若道如来度,从来度几船?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颂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自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颂曰:
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
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志公。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颂曰:
布施有无相,三生却彼吞。七宝多行慧,哪830知舍六根?
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但且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颂曰:
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
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通通。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颂曰: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颂曰:
非到真如理,弃我入无为。众生及寿者,悟见总皆非。
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离。法相与非相,了应如是知。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颂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施主易州涞水县坊市俗弟子张嗣兴舍己净财将造《夹颂金刚经》一卷831。
皇统二年二月日成造。
注释:
827“间”,底本作“闲”,据上图004号改。
828“辞”,底本作“思”,据上图004号改。
829“要”,底本作“恶”,据上图004号改。
830“哪”,底本作“那”,据文意改。
831类似这样的刻经题记,每一板都有,位于板边,内容大同小异,此次未校录。请参见《房山石经体积汇编》第六一六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8月北京。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古籍经论
A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七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卷。
B
《百论疏》,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C
《禅源诸诠集都序》,宗密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卷。
D
《大宝积经》,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十一卷。
《大悲经》,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第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宝亮等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窥基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大正藏》第三卷。
《大乘法苑义林章》,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卷。
《大乘义章》,净影慧远撰,《大正藏》第四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智俨撰,《大正藏》第三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澄观撰,《大正藏》第三十六卷。
《大唐西域记》,辩机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卷。
F
《梵网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法藏撰,《大正藏》第四十卷。
《方广大庄严经》,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三卷。
《佛本行集经》,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大正藏》第三卷。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克勤评唱,《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安世高译,《大正藏》第十五卷。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法护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卷。
《佛说佛名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四卷。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法贤译,《大正藏》第三卷。
《佛祖统纪》,志磐撰,《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佛祖历代通载》念常集,《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父子合集经》,日称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卷。
G
《高僧法显传》,法显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义净三藏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观经玄义分》,善导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卷。
《过去现在因果经》,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三卷。
H
《弘明集》,僧祐撰,《大正藏》第五十二卷。
《华严经探玄记》,法藏撰,《大正藏》第三十五卷。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裴休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J
《解深密经》,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明本),无著菩萨造,达磨笈多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世亲菩萨造,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宗泐、如玘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般若经疏论篡要》,宗密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般若经旨赞》,昙旷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金刚般若论》(宋元本),无著菩萨造,达磨笈多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卷。
《金刚般若疏》,吉藏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震初集,佛陀教育基金会印。
《金刚经道场前仪》,佚名撰,《卍续藏经》第二十四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集解》,杨圭集,《卍续藏经》第二十四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集注》,朱棣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刚经赞》,《敦煌宝藏》相关卷号。
《金刚经注解》,洪莲集,《卍续藏经》第二十四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注颂释》,《敦煌宝藏》相关卷号。
《金刚经宗通》,曾凤仪撰,《卍续藏经》第二十五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子璇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略疏》,元贤撰,《卍续藏经》第二十五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光明最胜王经》,义净三藏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慧沼撰,《大正藏》第三十九卷。
《景德传灯录》,道元撰,福州东禅寺版。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法照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L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楞伽师资记》,净觉集,《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楞严经》,般剌蜜帝译,《大正藏》第十九卷。
《联灯会要》,悟明集,《卍续藏经》第一三六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房山石经·辽金刻经》,中国佛教协会编印,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出版,1991年9月版。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六度集经》,康僧会译,《大正藏》第三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宝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龙舒增广净土文》,王日休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洛阳伽蓝记》,杨炫之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M
《弥勒上生经宗要》,新罗元晓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卷。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卷。
《妙法莲华经玄义》,智者讲,《天台藏》,湛然寺印行。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湛然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撰,《大正藏》第三十四卷。
《明觉禅师语录》,惟盖竺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卷。
《摩诃僧祇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大正藏》第二十二卷。
《摩诃止观》,智者讲,《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湛然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N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法海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释》,世亲菩萨造,义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无著菩萨造,义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P
《鞞婆沙论》,尸陀槃尼造,僧伽跋澄译,《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菩萨本生鬘论》,绍德慧询等译,《大正藏》第三卷。
《菩萨善戒经》,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大正藏》第三十卷。
R
《仁王般若经疏》,吉藏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良贲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智者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仁王经疏》,圆测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S
《三论玄义》,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卷。
《僧伽罗刹所集经》,僧伽跋澄等译,《大正藏》第四卷。
《善慧大士语录》,楼颖录,《卍续藏经》第一二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少室六门》,达摩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摄大乘论》,阿僧伽造,佛陀扇多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摄大乘论本》,无著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神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卷。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二卷。
《释门正统》,宗鉴集,《卍续藏经》第一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释氏稽古略》,觉岸编,《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四教义》,智者撰,《天台藏》,湛然寺印行。
《宋高僧传》,赞宁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灌顶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W
《唯识二十论述记》,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卷。
《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四卷。
《文殊师利耶曼德迦咒法》,法贤译,《大正藏》第二十一卷。
《无量寿经义疏》,净影慧远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卷。
《无门关》,宗绍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五灯会元》,普济集,《卍续藏经》第一三八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X
《贤愚经》,慧觉等译,《大正藏》第四卷。
《显扬圣教论》,无著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新华严经论》,李通玄撰,《大正藏》第三十六卷。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者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虚堂和尚语录》,妙源编,《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续高僧传》,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Y
《永嘉证道歌》,玄觉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优婆塞戒经》,昙无谶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卷。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道氤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Z
《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卷。
《杂宝藏经》,吉迦夜共昙曜译,《大正藏》第四卷。
《增一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二卷。
《正法华经》,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九卷。
《止观义例》,湛然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中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卷。
《中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卷。
《众经撰杂譬喻》,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卷。
《诸佛要集经》,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七卷。
《撰集百缘经》,支谦译,《大正藏》第四卷。
《宗镜录》,延寿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最上乘论》,弘忍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坐禅三昧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五卷。
现代论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著,印顺文教基金会。
《敦煌古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之考证和校订》,陈祚龙撰,载《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1年10月。
《佛教志》,方广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傅大士研究》,张勇著,巴蜀书社,2000年7月。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著,印顺文教基金会。
《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
《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中国禅宗史》,印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中国居士佛教史》,潘桂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周叔迦著,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类书、辞书
《大正新修大藏经》,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敦煌宝藏》,黄永武主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8月初版。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6月新一版。
《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房山石经》,中国佛教协会编印,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出版,1991年9月版。
《佛光大辞典》,电脑版。
《甘肃藏敦煌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世界佛学名著译丛》,蓝吉富主编,华宇出版社。佛历2531年9月初版。
《天台藏》,湛然寺印行。
《卍续藏经》,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卍续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方广锠编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藏外佛教文献》,方广锠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震华法师遗稿,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脑版。
《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二、日文文献
《关于敦煌发掘的〈傅大士颂金刚经〉》,小林雪峰撰,载《密教》卷四·一,1914年。
《关于〈傅大士金刚经序〉及其颂文》,中村不折撰,载《密教》卷四·二,1914年。
《鸣沙余韵·解说篇》,矢吹庆辉编,岩波书店,昭和11年(1936)版。
《金刚般若经传承的形式——敦煌、吐鲁番出土关于〈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若干资料》,井ノ口泰淳撰,载《国译一切经·印度撰述部》月报《三藏》21,大东出版社,昭和45年(1970)12月5日发行。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川崎ミチコ撰,载《敦煌佛典と禅》,《敦煌讲座》之八,筱原寿雄、田中良昭编,大东出版社,昭和55年(1980)11月出版。
《傅大士和金刚经》,松崎清浩撰,载《宗学研究》第24号,1982年3月。
三、西文文献
[AnIntroductionTo``TheDiamondSutraEulogies``ByMahasattvaFuOfTheLian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