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赞》校勘本(上)
(2023-04-24 12:21:03)分类: 圣贤遗教 |
《金刚经赞》校勘本
《金刚经赞》,又名《金刚赞》。每首赞颂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赞颂。中国人撰,作者不详,一卷。
敦煌遗书中,题为《金刚经赞》的文献较多,经笔者调查,初步可分为三类:一为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等,如下文所介绍。二为俄дх00296号《金刚经赞一本》、伯3645号《金刚经赞文》、斯5464号《金刚经赞》等,七言四句为一赞,共二十个赞。三为伯2184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并赞》等,四言十二句为一赞,共三个赞。以上三类,内容互不相同,无作者名,此处整理的为第一类。此类《金刚经赞》与敦煌遗书中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实为同类文献,但表现形态却有不同,应互为异本。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此种《金刚经赞》的异本甚多,共达八种。这些异本反映了该《金刚经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在此,将这八种异本按照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分为三个时期予以整理。
这三个时期、八种异本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早期诸本
可归为早期诸本的有三号: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伯2277号。伯2039号背首题作“金刚经赞”,尾题作“金刚赞”。俄弗323号、伯2277号两号首尾均残,无首尾题。
在伯2039号背有题注“依无著论科判七义句者”,说明《金刚经赞》是根据无著菩萨造、隋代达摩笈多三藏翻译的《金刚般若论》中“七义句”而撰的。其中伯2039号背祗有赞颂;而俄弗323号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出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所用的《金刚经》为鸠摩罗什译本。除赞颂外,俄弗323号还列出十八住处的名目。所谓“十八住处”是七义句中的第三义句“行所住处”的具体内容,是凡夫从发心到成佛的十八个阶段。伯2277号也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明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
二、中期诸本
可归为中期诸本的有七号:敦研369号背、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斯4105号。可分为两种异本,前六号为一种;后一号为一种。
敦研369号背首残尾存,尾有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细勘其内容,可见如下特点:第一、经文摘要:佛典注释,一般均把所注经典分段原文照抄。而本号则把一段经文中最重要或纲领性的句子抄录下来,所抄的经文,相当于“金刚经摘要”。第二、注文:经文之后,有一段双行小字,解释经文名相及内容。这段双行小字到底是“注”还是“疏”,原文没有明确标出。但从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可知这部分文字应属注文。第三、释文:在注文之后,往往有用“释曰”领起的双行小字,内容为解释注文,故知为释文。但也有释文紧接在经文以下者。第四、赞颂:经文及注文、释文之后,用“赞曰”领起《金刚经赞》。因残缺,本号只余十六个赞颂。这些赞颂的内容、形式与伯2039号背《金刚经赞》最相近。
根据上述特点及该号题记,可知该号原名应作“金刚经注颂释”。
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等五号首尾均残,故无首尾题,但内容与敦研369号背相同,可知应为同一文献的不同抄本。《甘肃藏敦煌文献·第二卷》发表了敦研369号背的图版,定名为《金刚经注疏》;《敦煌宝藏》将伯2629号背定名为《金刚经赞疏》,将北图4446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7号背等四号定名为《金刚经赞释》;应予改正。此外,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所抄均为本文献,且文字连贯,背面文字在前,正面文字在后,而《敦煌宝藏》顺序颠倒。根据写卷的内容及书法特征,北图4447号的正、背两面与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原来亦属同一写经,它们的次序应该是: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
斯4105号情况与前不同。第一、该号也将赞颂与《金刚经》的经文逐一相配,但所出注经文的方式比较复杂。有的注明该段经文的起讫;有的引用该段经文的中心词;有的撮略大意,简略表述。第二、与敦研369号背相比,没有注文与释文。第三、每段经文用“颂”字领起。如前所述,早期传本名作“金刚经赞”,但文中无“赞曰”这样的领起词。中期传本中的敦研369号背等号,出现领起词“赞曰”。如下文所述,后期传本的领起词为“弥勒颂曰”或“颂曰”。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体现出该《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第四、早期传本伯2039号背中有一首赞颂,称“一大阿僧祇”云云。但在后期诸本中,这首赞颂变成“三大阿僧祇”云云。这一变化反映了《金刚经赞》在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宗派的影响。而斯4105号亦为“一大阿僧祇”,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也体现出《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
三、后期诸本
可归为后期诸本的有敦煌遗书伯3325号、上图004号、斯1846号、斯3373号、斯4732号、斯5699号、伯2997号、伯4823号、伯2756号、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等12号。另有《房山石经》本。总计十三号。可分为三种异本,情况如下:
伯3325号为第一种。该号首尾完整,中间缺金刚经开头部分及智者颂的第一颂,首题作“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无尾题。有序文,并有题记,作“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笔手”。它的特点是:第一、所引《金刚经》的经文无三十二分。第二、与中期诸本相比,增加“三性颂”三首。第三、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颂曰”领起。第四、首有《〈金刚经〉道场前仪》,末有三个真言。第五、于“三大阿僧祇”一颂前注“别颂初地菩萨理行之义”。第六、序文中称:“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颂,……有一智者,不显姓名,制歌五首。”上述特点,说明该本是后期传本中较早的本子。
上图004号等十一号为第二种。此本与伯3325号一样,均有序文、前仪、三性颂、三真言。在序文中,均称共54颂,其中傅大士作49颂,智者作5颂。不同的是:第一、该本所引《金刚经》为三十二分本。第二、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弥勒颂曰”领起。需要说明的是,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均为杂抄,所存文字与其他诸号大体相同,没有校勘价值。因此,这里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而列入校勘的八号,引用《金刚经》的方式不同:一为逐段引用三十二分本《金刚经》全文;一为仅说明该段文字在“三十二分”本中为第几分及标注经文所至处数字。引用方式虽有不同,基本内容不变,故列为同一种传本。此外,《敦煌宝藏》将斯3906号定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其依据大约是因为该号首部有前仪“云何梵”。而“云何梵”不仅出现在《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首部,也出现在普通的《金刚经》抄本上,仅凭“云何梵”,还不能判定该号一定是《傅大士颂》。所以,这里也未将斯3906号列入校勘本。斯5699号是把残缺的碎片一段一段编在一起,前两段所缺的内容正好是斯5499号,二者为同一卷号,其相接顺序应是:斯5699号的前部分“发愿文……极乐国”、斯5499号的前部分“云何于此经……奉请金刚语菩萨”→斯5699的中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善哉!善哉!须”→斯5499号后部分“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斯5699号“三大僧祗劫……”。《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均将斯5499号署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勇博士判其为“金刚经颂文与斯5499号系同一人所抄”,但未指出斯5499号与斯5699号为同一卷号。但斯5499号唯有经文,而没有颂文,所以这里也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
《房山石经》本为第三种。该本无千字文帙号,收在中国佛教协会印行的《房山石经·辽金刻经》部分的“俊义密勿多宁”字卷内,它的特点是:第一、有序文、前仪;但没有三性颂、三真言。有刻经题记。第二、所引经文亦为三十二分本。且每分均有赞颂。第三、序文称有六十八颂,即傅大士四十九颂、‘不显姓名’的智者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四颂,总共六十八颂。但文中其实只有六十一颂。第四、文中有“此经并依音疏正定”云云,并有对“为”、“为”两字的发音说明。
整理时按照时期先后,对八种异本分别校勘。为了全面体现该文献的原貌,文中所引的《金刚经》也一并录入。由于诸本所引《金刚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故校勘时,凡有异文,亦均以《大正藏》鸠摩罗什译本校正,一般不出注,唯有第六种异本出入较大,而给予注明。
底、校本情况如下:
一、《金刚经赞》
底本:伯2039号背;
无校本。
二、《金刚经赞》
底本:俄弗323号;
无校本。
三、《金刚经赞》
底本:伯2277号;
无校本。
四、《金刚经注颂释》
底本:底本由伯2629号背、敦研369号背拚合而成,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校本:甲本:北图4447号;
乙本:北图4446号背;
丙本:北图4446号;
丁本:北图4447号背;
戊本:敦研369号背。
五、《金刚经颂》
底本:斯4105号;
无校本。
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底本:伯3325号;
无校本。
七、《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底本:上图004号;
校本:甲本:斯1846号;
乙本:斯3373号;
丙本:斯5699号;
丁本:斯4732号;
戊本:伯2997号;
己本:伯4823号;
庚本:伯2756号。
八、《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底本:《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无校本。
上述无校本的诸本,整理时根据需要参校其他诸本。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一、《金刚经赞》一卷
依无著论科判七义句者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根酬。先答云何329住,后教330如是修。
胎生湿卵化,咸令悲智收。若331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一大阿僧祇,万行俱齐修。既332悟人无我,长住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逐无忧。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333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334,随眠335渐渐除。观心如不间336,何啻至无余。
禅河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337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338来假立名。若339了依340他341起,无别有圆成。
惠灯342如朗日,蕴界若干城343。明来暗便谢,无复暂时停。
妄344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虚名345。
施门346通六度,六度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347。
二边俱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性,背348境向心看。
若349论无相施,福德极难量。慈悲济贫乏350,果报不相忘。
凡夫情351行劣,初请略称扬。欲知檀相352貌,如空遍十方。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亦空声。有身353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因354深果亦深355,理密356实难寻。当来末代后,唯恐357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358,闻359义恐难任。如能作此观,定是晓人心。
信根成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360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361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362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363若飘蓬。欲证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有为无假号,无为有假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364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外取空声。
渡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诠。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365取一,即被污366心田。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367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368俱是妄,无执乃为真。若369悟非非法,高步出情370尘。
人法俱名执,了即371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悟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经中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372为海,须乘般373若船。
舍凡修得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一去更不归。
无生亦无死,无我亦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374起贪嗔。少悲偏用智,业果独能真。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人。看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375因。后376得燃灯记,方知是377旧身。
扫除心里垢,名为净土因。378无论福与智,先自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乃名379真。断常380俱不得,迥脱出嚣尘。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俱是妄,无相乃名真。
恒沙为比量,分别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381。
法门游处多,供养382感修罗。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383真智,能破恶坚贞。
波罗称彼岸,入理出迷情。智人于内觅,愚人外求声。
积尘成世384界,析界作微尘。界385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386不387实,界果果388非真。因果知如幻,超389然物390外人。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391菩提相,能障菩提心。
如猴投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经中称四句,应知不离身。迷人看是妄,智者见唯真。
法性非前后,如中非故新。蕴空非实法,权示敬经392人。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示同今始393悟,方便劝人持。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394境亡心亦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妙理悟能深。证真395唯有佛396,小圣讵能任。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397此法,如火398出莲花。
恐人生二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399入法王家。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槃400无有相401,菩提402离所诠。
无来亦无去,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路,终须识本源。
波罗403称彼岸,于中十种404名。高卑犹妄405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406,今始号圆成。
异处谁无道,时称歌离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乘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菩萨行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407,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行此行,皆作408人天师。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如幻梦,迷情见有409无。
真410言言不妄,实411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法性本来如。
证空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412亦非假413,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414,病尽药还祛。常依般若415观,迥脱出无余。
众生与人我,蕴上假名真。如龟毛不实416,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417为迷情。未离人我执,何日证圆成。
所作皆418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取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利己,小圣讵能任。
先身有罪障,今日受持经。暂419被人轻420贱421,重障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422虑不圆成。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登菩萨者,当见现423前因。
行悲直似妄424,用智425乃言426真427。度生权有我,证理428即无人。
人与法相称,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429祛。
人法430俱不实,授记可431非虚。心色432皆433同幻,谁言得有无。
天眼通非碍434,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435,惠眼直436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谁能作此观,直入法王宫。
依他一念起437,俱为妄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438坦439然平。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双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理中何彼此,法上岂440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应除。了斯441平等性442,同共入无余。
涅槃含443四德,唯我契真常444。齐名八自在,独一最灵445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难量。看时不可见,无见亦真常。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446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尘。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447然。非因亦非果448,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即两俱捐449。欲达无生性,当须达本源。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450修因果,谁能得久长451。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452八万劫,终竟453落空亡454。
金刚赞一卷
二、《金刚经赞》455
……(前残)
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456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457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458不染著,何啻至无余。
禅河459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志虑灭迷460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461。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462
惠灯如朗日,蕴界若干463城。明来闇便464谢,无复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465智圆光照,唯得一虚名466。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467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468无生福,背境向心看。
若论无相施,福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报果不相忘469。
凡夫情行劣,施者著称扬。若论檀相貌,如空遍十方。
第三欲得色身住处从“可以身相”至“即见如来”。
如来见身相,为破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号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470觉体,无相乃真形。
第四欲得法身住处从“彼有众生”至“以此为实”。
果因俱称妙,理密471秘难寻。当来末世后,唯恐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472义畏难任。如能信此说,一念佛知心。
从“当知是人”至“净信”。
信心成一念,诸佛悉皆知。克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473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从“若唯法相”至“我人众生寿者”。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474不通。
真如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证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从“不应取”至“不应取非法”。
有因无假号,无因无实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从“以是义故”至“何况非法”。
渡475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能诠。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取一,即被污心田。
从“如来所说法”至“非法非非法”。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然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476可名真。若悟非非法,高步出情尘。
从“一切贤”至“而有差别”。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悟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从“若人以七宝”至“不如一四句偈为他人说”。
宝满三千界,赍特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经中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第五于修道中得胜无慢住处从“须陀洹于意”至“是名须陀洹”。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一去剩无归。
从“阿罗汉能作是念”至“阿兰那行”。
无生亦无灭,无我亦无人。断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少悲偏用智,逍遥独任真。
第六不离佛出时住处从“如来在燃灯佛所”至“实无所得”。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仁。寻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477果,如理不从因。后得燃灯记,应知是旧身。
第七愿净佛土住处从“菩萨庄严佛土”至“而生其心”。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执乃名真。断常俱不得,自在脱嚣尘。
第八成熟众生住处从“譬如有人身如须弥”至“是名大身”。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为邻。
四色成山相478,慈悲作佛因。有身非圣体,无相乃名真。
第九远离随顺外散乱住处从“如恒河中”至“如来无所说”。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四句偈,七宝讵能过。
弘扬随所在,供养感479修罗。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
第十色及众生身搏取观破相应行住处从“三千大千世界”至“是名世界”。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因果皆如480幻,超然物外人。
第十一供养如来给侍住处从“若人以恒河沙身命施”至“其福甚多”。
施命恒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无障涅槃心。
猕481猴投水月,莨菪取花针。爱482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经中取四句,应知不离身。迷人看似妄,智者了唯真。
法性无前后,知非故复新。蕴空无实法,权示敬经人。
从“涕泪悲位”至“得闻如是之经”。
闻经深解意,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乘因今始悟,方便劝人持。
第十二远离利养疲恼不精进及退等住处从“得闻是”至“说名实相”。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483心亦灭,心灭境非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484能深。证真唯有佛,小圣岂堪任。
从“我今得闻”至“甚为希有”。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言此说,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异见,大圣预开遮。若能离此相,定入法王家。
从“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诠。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性,应当绝本源。
从“佛言如是”至“第485一波罗蜜”。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昏情。
焰里寻求水,琴中觅曲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第十三忍苦住处从“如我昔为歌利王”至“应生嗔恨乃至无寿者”。
行因求圣果,修道在山藏。逢王出游猎,无殃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乘先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从“离一切相”至“发阿耨多罗”。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有无终不著,中道二须蠲。欲达无为路,唯当识本源。486
从“不应住色487生心”至“不应住色布488施”。
菩萨行深智,何489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490,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作死生师。
从“真语”至“不异语”。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知是幻,迷情见有无。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从“如来所得法”至“无实无虚”。
证空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复非假,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病愈491药还除。常依般若观,凝寂契真如。
第十四离寂静味住处从“初日分以恒河身命布施”至“其福胜彼”。
众生与人我,蕴上执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缘妄识,施命为愚情。未离人我执492,何以证圆成。
从“如来为发大乘”至“最上乘”。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灭,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493广大494,用智智495能深。利他兼自利,永不被升沉。
第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处从“受持读诵此经”至“当得三菩提”。
先因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却为轻。
若灭依他起,先除遍计情。常能作此观,何愁道不成。
从“云何应住”至“无有众生乐灭度者”。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今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智照乃名真。度生权有我,证现即无人。
第十六求教受住处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号释迦牟尼”。
人法两相待,二法本来如。住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齐俱寂,受记可非虚。心色皆如幻,须言法有无。
第十七得圣道住处从“肉眼”至“佛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廓尘界,无碍不含容。
从“过去心”至“未来心”。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坦496然平。
(后残)……
三、《金刚经赞》497
……(前残)
经云:“有持戒修福者”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但依离垢498地,当证法王身。
……(残)大圣……(残)定入法王家。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如能发心者,应当远二边。涅槃无有相,菩萨离能诠。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忍,应当绝大源。
经云:“如是”至“第一波罗蜜”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琴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乃号圆成。
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至“应生嗔恨”
暴虐谁无道,时称歌离王。逢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已经五百岁,前后极时长。乘斯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行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行此行,皆作四生师。
经云:“真语,不异语”
众生与499蕴界,名别体非500殊。了心知是幻,迷情见有无。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易,性相本来如。
经云:“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证空便为实,执无乃成虚。非真亦非假,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须药,病愈501药还除。常依般若观,凝寂契真如。
经云:“初日分”至“其福胜彼”
众生与人我,蕴上执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缘妄识,施命为愚情。未离人无我,何以证圆成。
经云:“如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灭,唯……(残)
用智,用智智慧深。利
(下残)……
四、《金刚经注颂释》502
……(前残)
应生无所住心。譬如路,其程503一百余里,一日可达,在路空舍而行懈怠,欲生其中,此属皆是怖畏之房中有恶鬼及有毒蛇,行人若住,必有伤咅,于此不得生有住之心,行人住法,亦复如是,若住一法,即被法缚,不免生死。是故菩萨于诸法中应生无所住心。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释曰:真如之心,本自无住,若不住诸法,则与道相应,若住一法,即连正教既末,正教肯不是非,故云则为非住。为利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精进之人,不见身心相,于一切毒蛇道路,乃至见一切虎狼、夜叉、罗刹,不生一念怖畏之心,此是布施之义。口说空,心有怕惧,即不名布施。心口相应,行解不二,即是利益。所言利益众生,应祗是利益自心中众生,若能依前行解,即道心壮大。既得如是之用,虽具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既得不染,即一切解脱,更有何不知耶?
赞曰: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忧饿虎,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大师。
真语者。说一切性本无所说,即是真语。实语者。说一切法无所有,即是实语。如语者。说一切诸法,本来不动,有何不如?不诳语者。一切众生闻如是说,皆得解脱,云何得诳?不异语者。有是说有,无是说无,真是说真,假是说假,何得有异?又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性自空,将何为异?下文云是法平等,何得有异?
赞曰: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如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佛性本来如。
此法无实无虚。虚是一边,实是一边,二边俱遣,故言无实无虚。此法真空之理,二乘之人灭色归空,犹是生灭,亦名外道空。空色俱遣,不立有无,语嘿(默)双亡,是非荡尽,非心所测,非口所宣,有不能有,无不能无,故言无实无虚。
赞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名虚。非空亦非我,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常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此是背明向暗,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是菩提。二乘之人,背菩提路,行凡夫道,如人背明向暗,犹如迷人,如此之人,盖不可言。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释曰:二乘不见色住色,譬如不见坑落坑,菩萨见色不住色,如人见坑不入坑。504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惠目,不辩虚假。菩萨有目,能辩真假,见种种色,悉皆无相。达摩大师云:“不见色是见色”。受持读诵。常见自性名为受持,口常记之名为读诵。初日分乃至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若约事相解者,祗是一日之中三时舍身命505,求无上菩提,亦云三世舍身命506,求菩提道507,亦云508三大509阿僧只劫舍身命,求菩提道。此皆为迷,说于因地,非为悟者,顿持此经。若约悟人,观三世空,即是三时舍身命,初日分是过去世,后日分是未来世,中日分是现在世,虽作三世观,亦不及常见自性义。曰:三世自空,何假于观?常见自性者,即常见佛。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此即是信心不逆。书写。了了见性,目之为书,开示于人,故名为写,众生得悟,记之于心,念念时中更无妄失,故名书写。受持。万法在性名之为受法清净,故目之为持,故名受持。读诵。在心曰读,在口曰诵,心口相应,故名读诵。
赞曰:众生与510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犹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大乘之人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中道何立?一切不拘、不染,万境即是大乘。最上乘者。无遣可遣,亦不言无511遣,亦不言拘与不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名最上乘。大乘,是菩萨所行之路512。最上乘者,即是诸佛位地。
赞曰:所作皆依513性,修成514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堪任。
荷担如来阿耨菩提。即是大乘之人,担者是荷负之义也。依法修行即名荷担。乐小法者。即是二乘之人,故说著我见、人见。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此人前世有罪合堕恶道,今世持经。时有人语曰515:汝前既作了如许重罪,今时持经有何所益?持经之次被人轻贱516,持经之人不听是语已,贪经故不听余声,此人虽有重罪,其罪消灭。更一释,前心起妄,合结罪业,后心觉悔,轻贱前心,即业结不成,故云:消灭。此人不久当得菩提。
赞曰: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重罪转为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执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次下如来说因地修行,已曾供养无量亿佛,虽即如是,不如有人于末劫世中得悟者,如来于过去劫中供养功德百分不及末劫时修行之一分功德。狐疑不信。二乘之人,惠目不开,不见如来平等之性,不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信生死与涅槃等,不信烦恼即菩提一相,不信无持无犯,乃至不信男子女人同于一相,亦不信一切众生是一切诸佛,为小乘之人无目,不见无二之法,诸佛慈悲恐堕二乘凡夫,故不具说,须看诸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空生为后代众生重更问佛,佛答:当生如是心。释还是前四生义,如者,是空之异名,为众生执色,佛即说空,是为众生治病尔!我应灭度一切众生517。众518生即是妄念,意欲灭妄念,意欲灭妄取真,为众生执妄故灭,众生随佛语,519遂即灭之,既得灭已,即云我无妄想。经云520:灭度一切众生已。释曰:如此之语并教初心,故令灭妄归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是菩萨第一义空,见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众生相。下文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萨。
赞曰:空生重请问,无心自为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乃为真。度生权用我,证理即无人。
521燃灯佛即智惠性是,借灯为喻,智惠光照无余世界,故号燃灯。佛问空生:汝谓如来于智惠中,有法得菩提不?空生答:佛于智惠中,无有法得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智惠即是一切法,不可以法得故,无有法得菩提。下文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此即是受记义522,若离智惠,别有法可得,即是虚妄,如何得523受记?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释曰:若有法得菩提,即是人法俱存,既有人法,即同凡夫,如何得受记耶?无记可记是名受记。
赞曰:人与法相持,二相本来如。法空人似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释曰524:见一切法本来不生,即是如义,如义即如来。胜天王经云:众生如如,佛亦如如,无一无二。净名云:一切法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诸法若生,即有一有二,既有一二,何得不异?祗是诸法空相,即无有异。金刚三昧经云:相性如如无所动。以要言之,因缘若是有,诸法应不如;因缘既本空,诸法自然如。故知诸法即如525义。下文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释曰:一切法若生,即非佛法。一切法本来不生,云何不是佛法?法若有佛即有生,佛既526无生,法527何生耳?下文云: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释曰:诸法若生,即有名字,名字依名而呼528,故名一切法。今明529诸法本来不生,何有名字?名字与法,二俱空故,故言即非一切法。下文云:是名一切法。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530,是故名一切法。涅槃第十四531卷云:佛即是法,法532即是佛,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佛亦不生。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释曰:众生即是妄想,亦名烦恼。若有妄想烦恼,即533同外道,灭色归空,不了色性自空。起心灭妄,如此见者,即非菩萨。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见众生者,如人食莨菪子,空眼见针花,空中无针,病眼妄见,如此之人,同凡夫外道,盖不可言,故534言不名菩萨。下文云:无有法名为菩萨。释曰: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不见烦恼,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无有法,名为菩萨。下文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释曰:一切诸法535皆无自性。各各不能自名,故说无我,诸法若生,即有我相,法既536不生,谁言有我,了无我者即是通达。次明五眼,肉眼。释曰:见色空寂,名为肉眼,此为初心,先用肉眼。天眼前既见色性本空,一切皆无,有一切法,能有者,既若如是,一切法平等,即是天眼所见。惠眼前既见一切平等,即无二相,即无分别。思益经云:惠眼见无物可见,故名惠眼。法眼见世间无世间,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见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此是法眼。佛眼见一切法,本来不动不生,无取无舍,如是见者名为佛眼。此537五眼者,无论凡圣共同有之。在圣名为五眼,在凡名为五无明,亦名538五十恶,亦名五无间。
赞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尔所国土中。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心有起处,皆是国土。所有众生者,即是妄念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者,即是本心,一切妄念皆从本心而生,何得不知?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妄从本心起而起,此是主客之心,本心是主,妄心是客,不可将客为主人,不可将郎主以为奴,不可为奴以为郎主,不可将贼为子,如此说者,皆约五阴而论,约化用之处,辩其是非,定其宗旨,分拆邪正,拣练假真,恐学者徒然,故作是说。是名为心。见妄念不生本无,妄念即是本心,故言是名539为心,即是菩萨心540,亦名涅槃心,亦名道心,亦名佛心,亦名菩萨心,微上语。所以者何?答: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曰:说了名过去,今语名541现在,未语名未来,说此三身者,为约五阴身,若推五阴空,即无过去、未来、现在等心,故言三心不可得。
赞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542横。
过去灭已灭,当来生不生。常作如543此观,真妄坦然平。
以福得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是无心破有心,为凡夫起心受福,起心作福,此是妄心,故云无福。若了人法二空,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无心作福,亦无心受福,无心即是佛。故云得福德多。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释曰:如来色身具足三十二相,身长丈六,紫磨金色。佛问空生:此身如来是不?答: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此是色身,非是如来;如来无相,色身有形;如来无生,色身有生;如来无灭,色身有灭,所以我不将色身以为如来。如来说色身非是色身。此色身者是推方便,应化是方便之身544,是名具足色身。即是妙色之身,妙色之身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身,法身能合万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故云是名具足色身。
赞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报545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身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若人言如来有说法,即为谤佛。释曰:佛身者即法身也,法身作何形相,而言有说,故知如来无所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释曰:若对五阴色身即有所说,若了色是空,空中无说。若对法身,法身具合万法,546是名说法。更有一释,约世谛而言,为色身是妄,说亦是妄,空有547名故云是说548法。更有一释,若约化境,即是化身说法。若约理而言,即是法身说法。法佛说法549,
惟佛与佛乃能知之。非诸二乘凡夫之所能解,已下可知。是法平等,无有550高下551。二乘之人为佛是高,众生552是下,此是妄识分别,依识而解,菩萨了人法空,本来无妄识,无所分别,即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二乘无目,不见553自心,自生高下想,为涅槃是高,生死为下,菩提是高,烦恼是下。一切万法,实无高下,人心自有高下554相,是故螺髻梵王言:人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二乘之人,亦复如是,心有高下,不依正法,故见有高下。
赞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理中何彼此,法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知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555即是般若波罗蜜法,即是菩提556。下文云557: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558善559法。释曰:非者云空了人法二空,即无恶无善,既不作恶,即无地狱。若不修560善,即无天堂。能如是知,即不被二境所摄,即无561所拘,即是菩提之路。故下文云:是名善法。次下较量更无别562义。实无众生如来度者释曰563:众生者,祗是汝心,妄想分别;种种颠倒,即是众生;佛出于世,祗汝妄心。思益经564云:佛出于世,为度妄想。尔不了人法二空,为定有如是烦恼众生可度。若了人法二空565,即无妄想566众生可度。如是度者,即名真度。若度外众生,即合总度尽,云何即今有如许567众生受流浪生死?故经云:迷即568众生,悟即是佛。佛出于世,教示人:自制六根,降断三毒,舍贪嗔痴。凡夫用佛语,如此等事渐渐轻微,即是度众生,若证真空之理,实无可度。下文云: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释曰:如来若有形相,即可言:如来度众生。如来既无相569貌,谁见度众生?众生无570形相,佛亦无形,二俱无相,不可以571无相度无相。下文云: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572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释曰:二乘、凡夫,执有我相,所以离生死而求涅槃573,舍烦恼而求菩提,舍一边,取一边,故名凡夫。下文云: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释曰: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心,一切清净。转轮圣王乃是西国天子,亦有三十二相,佛亦有三十二相,如何分别?佛恐众生不能分别,故作是问。空574生解空第一,佛所以将如来名字相,或故问汝: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果然执相而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即问道:若以575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576是如来。空生忽悟: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释曰:三十二相即是色身,亦是相貌;如来无色,亦无相貌577,不可将相貌以为如来,亦不可将音声以为如来,若以音声为如来578者,风声、水声、鸟声、兽声,则合是579如来。如来无色无声,是故偈云580: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释曰:我者是自性之义,是名真我。音者是灵之别名,亦名神灵。离此而581求,皆落邪道。色亦是苗,声亦是苗。末法时中,所有修学者,皆认相及认音声者,多如是之人,尽不契真理。
赞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音名八自在,独一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莫作是念,佛恐空生落断灭见,故示合离两边。前既云:观如来不得以具足相观。今又恐空生执著不作具足相,故道: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582,得阿耨菩提。又向空生道:如若作是念发菩提者,说诸法断灭。释曰: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583作有无观,即是断灭法。下文云:于法不说断灭相。释曰:真如法性,非是有无;真如之心,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起作;起作之心,元是生灭,故言莫作是念。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释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谁言有我、无我?如是见者,即名为忍,忍即无生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释曰:如是见者,胜七宝布施功德。
赞曰:施584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585尘。常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不受福德。见身相是有,即受福德。身尚自无,教谁受福德?次明法身,亦辩如来之义。世间之人,皆云:如来行住坐卧,此是邪见。行住坐卧者,非是如来,如来无形无相,不可言行住坐卧是如来。如来者,不来不去,即是如来。故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释曰:佛性无生,故名无来;自性不灭,故云无去;不生不灭,即是如来。若言行住坐卧者是如来,即属生灭,云何名佛?微尘者。即是妄心之异名。世界者,即身之别字,此身乃是妄心之所成立。若身是有,乃至心有者,则是一合相,身心俱无,将何为一合相?故云:则非一合相。下文云:一合相者,则不可说。释曰:夫言一合者,无一可一,无合可合,万法无名,更有何可说?下文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释曰:若见有一事,即不名一合相,即有差别。若有差别,即有生死,以有生死,故号凡夫。次牒见:前一牒是声闻,次一牒是缘觉,下一牒是大乘修学之人。应作如是知,莫取前二种见,此见著二边,后见不属有无。下文云:应如是586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释曰:但不作有见,不作无见,即不住法相。下文云587: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释曰:一切法尚自空无,何况有相?是名法相。了法及相,二俱空故,即是法相。一切诸法,本自如如,无有动相。为众生说如是法,即是正说。不取于相。无相可取,非是起心,若有心不取,还是有取。不取者,本来无心,故云不取于相。相亦是空,心亦是空,无心复无相,有何可取?故云耳。一切有为法。但是世间有情,青、黄、赤、白,皆是有为;起心、不起心,亦是有为。若是作相,即有为;言我不作不取,亦是有为。如梦幻泡影。即今妻子、儿女、父母、姊妹、兄弟、车马、钱财、金银、琉璃,乃至自身高贵、聪明、智惠皆是梦相见。譬如梦中得富贵,种种宝物、宅舍,及其觉后,一物亦无。即今现世,亦复如是,迷时三界有,悟罢十方空。如今见有者,如水上泡,如痴儿见水泡,为言是宝珠。现在身即是影,无有真实,名之为影。幻者,是不定之意。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如草顶露,须臾即消;如云中电,须臾即灭。以要言之,祗是观五蕴空:观色如梦,观受如泡,观想如影,观行如露,观识如电。此五种观,亦是幻化,化未有是实。若为初心,要用是观,尽其观已,究竟无观。下文云:应作如是观588。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589。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
经曰:佛说是经已。今则不然,佛说是空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释曰:须菩提是空义,从本已来,未曾暂有,故名长老。比丘者,此名自性无恶。比丘尼者,此名自性空。如是了义,即是说经已。优婆塞、优婆夷者。此是梵音,此土名信。优婆塞,名清信;优婆夷者,此名久信。一切世间,天、人。此名清净行。阿修罗。不定心。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释曰:若约事相,即是许多听众,亦名同闻众。今约理会,义即不然。许多尽是行位,未悟之时,许多行位,及其悟了,尽同法身,故言欢喜奉行。若约事相解者,如许多人,不解欢喜,番投自归,名为奉行。又有人言:依法修行,名为奉行。若如理者,如今即不分,更有天、人、阿修罗等。若作相解,无有是处,如来设教,皆约当身,自化自度。祗不能自悟,要须大善知识指示,然始见路。佛教如是590,普愿勿疑,故以记耳。
金刚经注颂勘591校释毕。
五、《金刚经颂》592
……(前残)
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593
颂菩萨应无所住檀波罗蜜是彼岸下六度如颂受之
一大阿僧祇,万行俱齐修。既悟人无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忍心如幻梦,嗔境594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我,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595。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尽,三空境上祛。
无明596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禅河随浪净,定水逐波清。心地生觉性,智照灭迷情597。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性,无别有圆成。
惠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598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烛,唯得一虚名。
总颂六度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599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不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
凡夫情行劣,先且略称扬。欲知檀600貌状,如空遍十方。
颂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如来举身相,为破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601乃真形。
颂颇602有众生闻说是经法生实信不
因深果亦深,理密实难寻。当来末后世,唯虑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603义恐难任。如能信此说,定是觉人心。
颂乃至一念生实信者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604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颂无复我相众生相
人空法亦空,二相体还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颂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渡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605理讵劳诠606。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取一,即被污心田。
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可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颂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人法俱名执,了即亦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何疑。
颂三千大千七宝布施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四句607福,与圣作良缘。欲达无为路,须乘般若船。
颂须陀洹至阿那含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一去不知归。
颂阿罗汉608
无生亦无死,无我亦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少悲609便用智,萧然独任真。
颂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人。看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610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燃611灯记,焉知号旧身。
颂严佛土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612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乃成真。断常俱613不得,颖脱出嚣尘。
颂须弥山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果,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言真。
颂恒河中所有沙
恒河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为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履处,供养感修罗。经称法最胜,尊高似佛陀。
颂当何名此经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复坚贞。
波罗称彼岸,入理出迷情。不解心中觅,向外逐614空声。
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聚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颂受持四句偈
经中四句偈,应知不离身。迷人看似妄,智者乃唯真。
法性非因果,如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焉得有尘人。
颂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示同今始悟,方便劝人持。
颂则生实相
未有无心境,曾无了境心。境无心亦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堪任。
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空生问此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说,因火出莲花。
恐人生二见,大圣预615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颂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616名。高卑犹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损坏,今始号圆成。
颂离一切诸相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617有相,菩提离所诠618。
非我及我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颂歌利王
暴虐离无道,时称歌619利王。逢伊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颂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620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颂实语真语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知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易,性相本来如。
颂如来所得此法无实无虚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须药,无病药还无。常依二空理,颖脱出无余。
颂三时舍身命
众生与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621为迷情。未离人我执,何日证圆成。
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622智智慧深。利他兼利己,小圣讵勘任。
颂为人轻贱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欺贱,转重罪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颂应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重请623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乃成真。度生权用我,证理即无人624。
颂如来于燃灯所于法有所得不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无。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空。
人法俱不625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颂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照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颂过去心不可得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四,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颂具足相见不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身,理中无一异。
人法双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颂是法平等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作斯平等观,咸共入无余。
颂若以色见我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一取虚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无见乃形彰626。
颂恒河沙七宝布施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颂无我得成于忍及一合相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627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前。
事中通一合,理上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颂如翳灯幻
如星翳灯幻,皆喻为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
(下残)……
329“何”,原无,据《房山石经》本(以下简称石本)补。
330“教”,原作“教法”,据石本删。
331“若”,原作“善”,据石本改。
332“既”,原作“法”,据石本改。
333“权”,原作“推”,据石本改。
334“灭”,原作“咸”,据石本改。
335“眠”,原作“眼”,据文意改。
336“间”,原作“闻”,据石本改。
337“息”,原作“志”,据石本改。
338“由”,原作“犹”,据俄弗323号改。
339“若”,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40“依”,原作“于”,据俄弗323号改。
341“他”,底本此字右边有“谈迅”二字。
342“灯”,原作“证”,据石本改。
343“城”,原作“成”,据俄弗323号改。
344“妄”,原作“忘”,据俄弗323号改。
345“一虚名”,底本于此下有“十八住处”四字,属衍文故删。
346“门”,原作“一”,据俄弗323号改。
347“干”,原作“千”,据石本改。
348“背”,原作“皆”,据俄弗323号改。
349“若”,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50“乏”,底本写作“辶+氏”,据俄弗323号改。
351“情”,原作“坏”,据俄弗323号改。
352“相”,原作“状”,据俄弗323号改。
353“身”,原作“有”,据俄弗323号改。
354“因”,原作“因缘”,据石本删改。
355“深”,原作“彩”,据石本改。
356“密”,原作“察”,据石本改。
357“恐”,原作“虑”,据俄弗323号改。
358“达”,原作“远”,据俄弗323号改。
359“闻”,原作“文”,据石本改。
360“于”,原作“如”,据俄弗323号改。
361“大”,原作“德”,据石本改。
362“熏”,原作“勋”,据俄弗323号改。
363“转”,原作“传”,据俄弗323号改。
364“妄”,原作“忘”,据俄弗323号改。
365“但”,原作“俱”,据俄弗323号改。
366“污”,原作“巧”,据俄弗323号改。
367“须”,原作“渭”,据俄弗323号改。
368“心”,原作“无”,据俄弗323号改。
369“若”,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70“情”,原作“请”,据俄弗323号改。
371“了即”,原作“即与”,据俄弗323号改。
372“无”,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73“般”,原作“波”,据俄弗323号改。
374“复”,原作“后”,据俄弗323号改。
375“从”,原作“犹”,据俄弗323号改。
376“后”,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77“是”,原作“见”,据俄弗323号改。
378右边有“福慧”二字。
379“名”,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80“常”,原作“当”,据俄弗323号改。
381“讵能过”,原作“不遮”,据俄弗323号改。
382“养”,原作“亻+养”,据俄弗323号改。
383“喻”,原无,据石本补。
384“世”,原作“也世”,据俄弗323号删。
385“界”,原作“果”,据俄弗323号改。
386“因”,原作“俱”,据俄弗323号改。
387“不”,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88“果”,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89“超”,原作“箫”,据俄弗323号改。
390“物”,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91“掩”,原作“称”,据俄弗323号改。
392“权示敬经”,原作“凭得有虚”,据俄弗323号改。
393“始”,原作“时”,据俄弗323号改。
394“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95“真”,原作“知”,据俄弗323号改。
396“佛”,原作“一”,据俄弗323号改。
397“信”,原作“言”,据俄弗323号改。
398“火”,原作“大”,据俄弗323号改。
399“定”,原作“走”,据俄弗323号改。
400“涅槃”,原作“菩萨”,据俄弗323号改。
401“相”,原作“彼”,据俄弗323号改。
402“提”,原作“萨”,据俄弗323号改。
403“罗”,原作“罒”,据俄弗323号改。
404“种”,原作“称2”,据俄弗323号改。
405“妄”,原作“彼”,据俄弗323号改。
406“失”,原作“实”,据俄弗323号改。
407“虎”,原作“虍+巾”,据石本改。
408“作”,原作“德”,据俄弗323号改。
409“有”,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410“真”,原作“无”,据俄弗323号改。
411“实”,原作“宝”,据俄弗323号改。
412“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413“假”,原作“有”,据俄弗323号改。
414“对病应施药”,原作“有无俱不得”,据俄弗323号改。
415“依般若”,原作“能作”,据俄弗323号改。
416“实”,原作“宝”,据俄弗323号改。
417“施命”,原作“命若”,据俄弗323号改。
418右下有“谈迅”二字。
419“暂”,原作“转”,据俄弗323号改。
420“人轻”,原作“轻人”,据俄弗323号改。
421“贱”,原作“贼”,据俄弗323号改。
422“何”,原作“河”,据俄弗323号改。
423“现”,原作“业”,据俄弗323号改。
424“妄”,原作“亡”,据俄弗323号改。
425“智”,原作“之”,据石本改。
426“言”,原作“方”,据石本改。
427“真”,原作“便”,据俄弗323号改。
428“理”,原作“现”,据俄弗323号改。
429“亦”,原作“易”,据俄弗323号改。
430“法”,原作“祛”,据俄弗323号改。
431“可”,原作“所”,据俄弗323号改。
432“色”原作“绝”,据俄弗323号改。
433“皆”,原作“声”,据俄弗323号改。
434“通非碍”,原作“无碍通”,据俄弗323号改。
435“唯观俗”,原作“为唯观”,据俄弗323号改。
436“直”,原作“真”,据俄弗323号改。
437“起”,原作“去”,据俄弗323号改。
438“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439“坦”,原作“恒”,据石本改。
440“岂”,原作“起”,据石本改。
441“了斯”,原作“诈言”,据石本改。
442“性”,原作“观”,据石本改。
443“含”,原作“称”,据石本改。
444“常”,原无,据石本补。
445“灵”,原作“能”,据石本改。
446底本于此处有“随身不得喜,了即贪须嗔。但能忍辱力,会得金刚身。”二十字,据敦研369号背面及北四四四七背面《金刚经注颂释》,可能是衍文,故删之。
447“同”,原作“非”,据石本改。
448“果”,原作“异”,据石本改。
449“捐”,原作“缘”,据石本改。
450“识”,原作“尽”,据石本改。
451“长”,原作“常”,据斯4105号改。
452“饶经”,原作“经饶”,据石本改。
453“竟”,原作“境”,据敦研369号背面《金刚经注颂释》改。
454“亡”,底本不清,据石本改。
455“金刚经赞”,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56“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57“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58“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59“河”,原作“何”,据伯2039号背改。
460“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志虑灭迷”,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1“名”,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62“他起,无别有圆成”,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3“惠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原残,据石本补。
464“便”,原作“更”,据伯2039号背改。
465“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6“一虚名”,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7“声色勿相干。二边纯”,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8“安。欲觅”,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9“不相忘”,原作“勿承坚”,据伯2039号背改。
470“非”,原作“悲”,据伯2039号背改。
471“密”,原作“蜜”,据石本改。
472“闻”,原作“文”,据石本改。
473“大”,原作“僧”,据石本改。
474“碍”,原作“寻”,据伯2039号背改。
475“渡”,原作“济”,据伯2039号背改。
476“执”,原作“报”,据伯2039号背改。
477“因”,原作“犹”,据伯2039号背改。
478“相”,原作“果”,据伯2039号背改。
479“感”,原作“阿”,据伯2039号背改。
480“如”,原作“智”,据伯2039号背改。
481“猕”,原作“弥”,据文意改。
482“爱”,原作“受”,据伯2039号背改。
483“境亡”,原作“谤心”,据伯2039号背改。
484“妙理”,原作“理妙”,据伯2039号背改。
485“第”,原作“希”,据文意改。
486此赞与“第十二住处”的“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相比,只相差两句,其余基本相同,似抄写之衍。
487“色”,原作“至”,据文意改。
488“布”,原作“希”,据文意改。
489“何”,原作“阿”,据伯2039号背改。
490“虎”,原作“虍+巾”,据石本改。
491“愈”,原作“逾”,据文意改。
492“我执”,原作“无我”,据伯2039号背改。
493“悲”,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4“大”,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5“用智智”,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6“坦”,原作“怛”,据石本改。
497“金刚经赞”,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8“垢”,原作“恬”,据伯2039号背改。
499“与”,原作“百”,据伯2039号背改。
500“非”,原作“能”,据伯2039号背改。
501“愈”,原作“逾”,据文意改。
502“金刚经注颂释”,原无,据尾题补。
503“程”,原作“呈”,据文意改。
504甲本自此开始。
505“命”,甲本作“令”。
506“命”,甲本作“令”。
507“道”,甲本无。
508“亦云”,甲本作“亦云道”。
509“大”底、甲本作“代”,据文意改。
510“与”,底本作“与蕴”,据甲本删。
511“无”,甲本作“不”。
512“路”,甲本作“行”。
513“皆依”,甲本作“依他”。
514“修成”,底本作“能依”,据甲本改。
515“曰”,甲本作“者”。
516“人轻贱”,底本无,据甲本补。
517“众生”,甲本残缺。
518“众”,甲本残缺。
519“妄故灭,众生随佛语,”,甲本残缺。
520甲本至此结束。
521乙本自此开始。
522“义”,乙本无。
523“得”,乙本无。
524“释曰”,乙本作“如义释曰”。
525“如”,乙本无。
526“既”,乙本作“即”。
527“法”,乙本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