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是往生净土的先决条件

(2023-03-31 15:11:36)
分类: 人生感悟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是往生净土的先决条件

善导大师著《观经四帖疏》时,先作偈云:「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道者,出家众;俗者,在家众。无上心者,即菩提心,从学佛初心,乃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或发愿往生西方净土,都算是成佛正道的无上心。

释尊早年舍王位,离宫出家作沙门,入深山修苦行,欲为众生求解脱生死之道。作为佛弟子,我们也应该为了生脱死而学佛,何以善导大师说我们“难厌生死,难欣佛法”呢?既因学佛者,多为求福报,求智慧,求平安,求心安,求开悟,岂会求往生?人人都想求生,但始终会死,不用求死也会死。净土行者所求的,是能往生到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去成佛!

   讲起「往生」,世俗人往往认为不吉利!?又讲「厌离娑婆」,岂不是厌世、悲观消极吗!?人人都知道终归要死,但有些人选择以廻避的态度,说什么「未知生,焉知死」等,总不愿意认识和面对死亡问题。为何我们不了解一下释迦世尊的看法,探究他所证悟的解脱生死之道?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道

佛门中人都知道和相信因果业力,明白生命是无常,相续不断,死亡只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也是新生命的开始,所谓「生死轮回」。虽知人身难得,三涂易堕,所谓「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不要低估因果业力的牵引作用,更不要高估自己的修行工夫。

很多人梦寐以求人天福报,醉心於片刻安宁等等,殊不知「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摘自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

有些人又言:世间的苦难多的是,我等佛弟子怎能不顾而去,逃避责任,是懦夫所为!殊不知「又如少冰,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摘自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

总而言之,各有种种因缘,致使不少人犹疑不决,没法踏出三界火宅的第一步,更无缘进入净土法门。难怪《无量寿经》云:「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净土法门殊胜无比,得生净土者很容易便可出离三界生死,进升至极的境界,但却几乎无人踏入此门!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的金刚志

故此,善导大师力劝道俗们「共发金刚志」。什么志?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志!金刚喻坚固、不动;志者,志向,决志也。金刚志,即坚固不坏、坚定不移之心志。佛弟子未能下定决心出离三界生死,难叭契入净土法门。反过来说,矢志出离生死者,莫不契入净土法门!

「横超」者,乃是净土法门的特色,又言「顿超」,相对「直超」而言。如小虫出离竹竿,若它咬穿竹节,一节一节地垂直而上,名为「直超」,喻拾级而上的自力菩萨行。若小虫横向咬穿竹竿,即可超出,故名「横超」。

「四流」者,即见 (见惑)、欲 (欲界)、有 (三界九有)、无明 (生死根本),即众生回转三界生死的洪流。三界者,是娑婆世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上至二十八界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见者有五,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等,众生的知见是颠倒的,如以苦为乐,生死可怖却眷恋。欲者也有五,即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是财、色、名、食、睡等,拖着众生后腿,难以自拔。众生一念无明,以流转三界九有。

愿入弥陀界,是发愿往生,得入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极乐是无为涅槃界,恰恰与娑婆的有为生死界相反。涅槃者,不生不死之义也。众生生者,光寿与弥陀等齐,因此永离生死,故善导大师劝勉我们「愿入弥陀界」。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可知出离生死,并非局限於净土法门。佛弟子亦应皈依三宝,一心归命佛,誓要出离生死。不过,净土行者更「愿入弥陀界」,因为「入弥陀界」等同「出娑婆界」,凡夫可以不再轮回六道了!

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一般佛弟子只知念佛能罪灭河沙,又能福慧增长,而此十句偈是表明净土行者的心迹和念佛的动机–发金刚志、发无上心,誓言厌娑婆、欣极乐、断生死,矢志归依弥陀,求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宗旨,也是一切净土行人的根本目标!

且看《观无量寿经》的韦提希夫人,她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却遭亲子杀害,而国王丈夫被困,危在旦夕。被认为世间最美好的乐事,瞬间成最惨绝人寰的苦难,因此,韦提希夫人恳请佛陀,求生无忧恼处、清净业处。虽知爱欲乃是生死之根本,加上名利权位等,真是难厌难舍啊!

《无量寿经》痛陈娑婆世界的五苦、五痛、五烧,详述失是苦,得也苦;无是苦,有也苦,说明娑婆世界的不真实,若因若果,皆是颠倒,虚伪,不可执为实,所以,死是苦,生也苦,不要醉生梦死。释尊虽广开弥陀净土的解脱法门,但若众生未能打开第一道屏障 - 厌离娑婆,发金刚志,舍苦出生死,亦与西方净土有缘而无份矣!

善导大师为净土行者下了「发菩提心」的定义,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善导大师又感言:「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闻即信行者,即闻弥陀净土法门,便能起信及作念佛行,舍苦出生死者,此名为「真报佛恩」!

对娑婆的厌离与对极乐的欣慕,是往生净土的先决前提。厌离娑婆和欣慕极乐,两者相辅相成。厌离娑婆的人,不一定欣慕极乐;但欣慕极乐的人,必然厌离娑婆。因为众生动念,乐生弥陀佛土,佛即知之;弥陀光明摄照,摄取不舍念佛众生,但使未厌离者亦能起厌离之心,此是「佛力护念」所致,不可思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