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界法师谈发愿

(2022-12-22 11:14:22)
分类: 净土故园

 

净界法师谈发愿

净土成败的关键在发愿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前后四次劝我们应当要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劝我们三次。

  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件事情,大部分都只讲一次。你要听,就听;你要不听,也没办法。很严重很严重的,再重复一次,讲二次;要讲三次,那是最严重的!有句古话说「事不过三」,但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经》短短的经文里面劝了四次——应当发愿求生净土!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这正说明:整个净土法门的关键,就在于发愿!

  一棵树平常是往东边倾斜,它最后就往东边倒下去;它平时往西边倾斜,它最后就往西边倒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你自己不知道,而这个愿望对你会产生引导的力量。所以你今生不要只知道修资粮,更要知道你这个资粮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知道你心中所发的愿,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资粮本身没有方向性,你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是一个强大的资粮,但是你可知道这个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是无所求,我也不发愿。其实你嘴上说不发愿,你心中一定是有愿望的,没有人是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安住在涅槃当中。

所以,我们应该发愿往生净土,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为什么一定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两个主愿是: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我们学习了佛法之后,就会相信有来生,知道生命像无止尽的水流,相续不断。如果你不相信有来生,那你不需要发愿,及时行乐就好了;既然相信还有来生,就应该为来生做好规划和布局,这是必定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在还未到达涅盘之前,我们的来生只有二种选择:第一个、继续在「娑婆世界」受生,继续轮回造业,无有出期;第二个、到「极乐世界」去,脱离三界,一生成佛。面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我必须提醒大家:你今天不跳出三界,只有继续轮回,你拖得愈久,对你愈是不利!因为它是「添梦」,这个梦愈做愈胡涂,要想醒过来更困难!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往生

 

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愿好像很忽略,但是他的信心倒是具足。

每一个人都觉得净土很好,净土法门实在非常好,净土的功德──依报、正报的功德——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亲近十方诸佛,非常的美好!

 

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很少有人决定要往生净土的,很少!大家只知道极乐世界好,但是没有真正的去发愿往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出家很久,我问他说:你要求生净土?他告诉我说:他多分来说是要求生净土。我心中想:他不可能求生净土的。因为“多分”的意思,就是三心两意。

 

印光大师说:为什么必须要有决定往生的信愿?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那不是平常的时候,那是业力现前──腊月三十算总帐,你无始的业力现前,如果你没有明确坚固的愿力,你抵抗不了你无始的业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人往生是怎么回事?叫随念往生(应为随愿往生)。

 

少数的祖师大德可以成就随业往生,那是真正的净业成就,他这棵生命大树是往西方净土倒的。你看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即使他临终的时候是发生了车祸死掉,都照样往生,因为他不用靠念力往生,他是已经净业成就的人,他怎么弄都会往生。

 

但是我们这些人是净业没有成就,那怎么办呢?只好靠随念往生,靠临终那个念力、愿力来引导。

 

我们不能靠业力,因为我们的业力是三界内的,我们现在是用念力来引导业力,那临终的念力要很坚定!如果你在平常的时候,没有做好往生充分的准备,你临终不可能往生(因平时不老实念佛,临终业力现前,即使佛来接你,你也看不见佛,就会迷惘怀疑;平时不发愿往生,临终就会贪生怕死,不愿往生,功亏一篑!此类教训很多)。

 

有一个居士告诉我: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他到高三,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坐在床上,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念三遍。结果一年后,果然考上台大。当然,除了他的努力以外,我们不要忽略愿力对我们生命能产生主导作用。你造的业,只是一个资粮,它没有方向,比如说你造善业,那是往上升的力量,但是升到哪里去不决定;你造罪业是往下堕,但是往哪一个地方堕也不决定:由你的愿力来决定(这就是回向发愿的原理和目的)。

 

后来这个居士告诉我说:他修习净土以后,他开始发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愿“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发愿“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很重要!如果你现在的发愿,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你可能还没有办法往生。你那个发愿不能有任何的犹疑,因为你既然是随念往生(随愿往生),那这个愿力必须很坚定。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我希望往生”的力量,要转成“我一定要往生”,就是不能让自己有任何退路,背水一战!

 

这就是佛陀劝我们发愿的本意,《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前后三次劝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三次劝导我们发愿求生净土,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信愿行互相影响,单靠信心有危险!

 

问: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靠着阿弥陀佛的信心,这个本愿,第十八愿的十念往生所摄(净界法师答:日本真宗很多都是有这种看法)。假设有人宿业所致,死时没有念佛的机会,比如意外死亡等等,但此人只要是平日对弥陀佛的信心具足,就可以转此恶缘,得以往生。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净界法师答:这个日本真宗,它的“本愿念佛法”,从好处上来说,它给人很多的希望;但是这个法门也有它的不足点,就是太强调仰信,不强调发愿与持名,以及持戒等种种的助行,这样可能会有误导的嫌疑。因为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蕅益大师讲“信、愿、行”这三个,虽然在性质上是独立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三个是互相含摄的,信心影响愿、行,愿、行也影响信心,信、愿、行彼此都互相影响。所以单靠信心,而不强调发愿与持名,其实这个信心就会打问号:你到底是真信?或者只是仰信?这个都值得怀疑。你如果不发愿往生,你的信心就不真。

 

  什么叫“信心”?简单的定义,如印光大师说,信心就是:第一、你相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第二、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救拔你的能力。这是信心的两大要素,相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而且阿弥陀佛能够救拔你;但是你是不是真实的发愿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实这个发愿也很重要!还有持名,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不持名念佛,你说你信心具足,这个是自欺欺人,很值得警惕。你说你很想往生、你也相信你可以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时间,你不持名就用来打妄想,然后你说你“信愿具足”,这真的值得怀疑!一个人没有精进持名,能说“信愿具足”?你可以持得少一点,但要尽你的力量,把时间拨出来持名念佛。但如果你有时间,而不用来持名念佛,你宁可用来打妄想、干俗事,然后你说你“信心具足”,这个信心很值得怀疑!

 

所以对本愿念佛,其实中国的祖师,现代很多的大德,也是抱存着质疑的态度。这个法门弄得好,就很好(适合临终开示,不适合平日修行);但是你要错认消息,平时不注重念佛发愿,可能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因高估了你的实力而吃亏(因平时不老实念佛,临终业力现前,即使佛来接你,你也看不见佛,就会迷惘怀疑;平时不发愿往生,临终就会贪生怕死,不愿往生,功亏一篑!此类教训很多)。这个本愿法门,我们不要说好坏,就是说这个法门有误导,如果你弘扬它的时候,某一个人听到觉得很欢喜:“唉呀,原来往生净土,既不要持名、也不要定课、也不要厌离娑婆,反正娑婆世界我该怎么爱,照样再爱,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止观,只要信心具足就可以往生了。”

 

如果他错认消息,产生这样的想法,到临命终的时候,他会失望!所以说你弘扬佛法,你要慎重,考虑到别人是不是会产生误解、错认消息?就是你的理解跟他的理解会有不同。当然你要说这个“信”包括了戒定慧,也包括了所有的信愿行:说你有真实信心,你绝对会持戒;你有真实信心,一定会修忍辱;有真实信心,一定会修禅定、修智慧,那就不同了。那说明你是圆修圆超的大菩萨,举一法而统摄一切法,那这样子对菩萨来说是可以的(何况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诸位等觉菩萨也都发愿往生净土)。

 

如果对方产生误解、错认消息,认为单靠信心就可以往生,那你可能会使他误判局势,到时候他不能往生,是你误导了他,你要承担因果。 所以,我觉得:除非这个人根器很利,要不然你最好是再讲多一点,讲多一点,就是信,愿、持名,而且这还不够,有正行、还有助行。因为你只有信、愿、持名的正念,你心中有正念,你要是不持戒,前面充满了障碍。好比你这部车开得很快,前面有很多的障碍,你也不见得能跳得过去。你要修习所有的善业,广修福德资粮(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断除罪业,这样你这个车子能开得比较顺畅一点。所以,如果你弘扬净土法门,单单只靠“信心”,我觉得会有危险。这一段大家再体会一下。

 

信愿具足的标准

  念佛的信愿,「愿」当然是生命的方向,怎么知道信愿具足呢?有没有判定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很重视结果,事情的成败得失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没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以后,你不在乎结果,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表示你的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一个人在生命当中,如果对娑婆世界的得失成败还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还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产生一定的牵动的力量,你的心被娑婆世界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厌离娑婆呢?

 

   一个人在发愿以后,他的心是向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才是信愿行的开始,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重视持名,重视信愿呢?因为你的观照力颠倒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贪恋娑婆,那你念这句佛号只得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和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为什么《阿弥陀经》这么短,「信愿」就占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意味着你的观照力是你往生的重点!所以蕅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如果你信愿不具足,心中颠倒,爱恋娑婆世界,就算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净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你的目标在哪里,是净土还是娑婆?这是关键!

 

            为什么说发愿是往生净土的关键

大乘佛法的修行内涵当中,大方向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发愿,第二大类是修行。

发愿就是必须在修行之前设定一个修学的目标。从佛法的因缘观,就是说你造作一个业力,就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设定目标,结果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你只是盲目地布施、持戒、修习善法而不设定目标,当结果出现的时候,你会感到后悔。所以说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确定出来(发愿),才能够去修习资粮,趋向这个结果。

当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去。第二,你要发愿你必须要去。那么,是什么因缘让我们必须去呢?主要就是不退转。因为娑婆世界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退转。而西方净土,即使五逆十恶,也能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菩萨。这是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得与如是诸上善人(法身大士)俱会一处。”所以,世尊反复劝勉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段经文的大义就是说,当我们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去的时候,你要建立一个愿望(发愿):你一定要去。要发愿往生,每天都要发愿。让你的生命不断地往这个方向趋进,提醒你自己,这是你唯一的目标!

 

    前面是告诉我们,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必须要往生,这就是发愿。我们看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发愿往生,主要理由有两个,第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第二,“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看到极乐世界有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极乐世界不只鸟类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所有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等于进入到了阿弥陀佛的法身,所以你跟六尘的接触,都会让你念佛、念法、念僧,成就不退转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充满法宝的国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你要依止这样而生起好乐。菩萨好乐佛法,所以我们为了法的缘故,为了不退转的缘故,求生净土,这是第一个:依法。

      第二个:依人。为什么求生净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要亲近善知识、亲近法身大士。有佛的住世,有菩萨的住世,当然能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整个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因素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提醒我们,对我们成佛之道,提示两个重点:第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法力不可思议。第二,“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就开始发愿:我一定要往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其实在净土法门中,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发愿是最重要的,甚至比修行还重要。当你临终的时候佛号不一定念得多,但是你往生的愿力必须非常的坚定。净土宗对修行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愿力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你每一念,每一句佛号,都要具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不可以!这就是我们要着眼的地方!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

 

净界法师:愿力是成败的关键

   念佛法门强调的是对阿弥陀佛的归依。所以,印光大师说:“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普利众生。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这段开示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门,是一个他力的法门。在他力的解脱当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完全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产生一种强烈归依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圣号。

  所以说,在整个往生的关键当中,你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你的信心、你的愿力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印光大师讲,信愿要很真切,决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了事。

  念佛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决定这个佛号对你产生的救拔力。

  那么我们真正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全部都启动出来,关键就是你的信心跟愿力要很坚定。这个佛号才能够带你到净土去。

  修净土宗的人,其实你往生的决心是很重要。

  因为我们往生的人,诸位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了悟子按:不怕业力重,就怕愿力轻;愿力超过业力,决定能往生),因为是佛力加被,跟你业力没有关系嘛!但是对你那个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发愿往生的决心是有关系的!

  你看历代往生成功的例子,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背水一战!你没有退路!就像韩信用兵一样,他面对项羽的军队,是他三倍以上的军队。但是他把军队带到黄河,你看后面是黄河,没有退路,你只有往前冲了。

  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愿力非常强大!你看看祖师的开示,他对佛号念得好不好这个标准不高,那临终十念嘛!相续称念,乃至十念,这个标准不高嘛!但是对你往生的愿力的要求是超高标准的,非常高的标准,不能有任何含糊(按:往生愿力强了,念佛必然精进;如果念佛不精进,就不能说愿力强。衡量信愿的标准就是念佛是否精进,信愿行是一体的,自己的生死大事,拼命念佛最值得!千万不要自欺自误,不能为懒惰找借口、堕地狱)

 

  你佛号可以念得不够好,没关系,这个影响你品位嘛(按:上品上生者立刻见佛,下品下生者12劫才能花开见佛。可见品位高低悬殊很大,日劫相倍,在娑婆精进念佛一日,胜过彼土修行一劫)!但是你的决心,这一点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净土宗对这个是用超高标准的标准来要求的,就是你对阿弥陀佛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 (按:法师开示都有针对性,这篇是针对那些害怕自己业障重而不能往生的人说的,确实有用;但是,愿力强和精进念佛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那些随波逐流泛泛而念的人,出离心和信愿力肯定不及格!不老实念佛谈何信愿?印光大师强调信愿,更强调一心念佛,而且以身作则,前后三次闭关念佛九年,志取念佛三昧。历代祖师哪个念佛不勇猛精进,事理圆融?我等凡夫怎敢投机取巧自欺欺人!)

 

因果同时,念佛成佛,有愿必成

净界法师(《阿弥陀经导读》节选)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果同时。

也就是说,大乘的因果有二种不同:第一个是渐教的,唯识学的因果观,这个叫异熟果;第二个是顿教的,这个因果是同时的,造业得果是一念心,现前的造业,现前的就是一个因果,这种思想我们看下一段“约刹那名今”,这刹那简单的说就是当下,就是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那这样讲因果就是同时的。

 

就是说你现在对极乐世界生起一个发愿往生的心情,你已经产生一种受生的力量,乃至于你这种心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样的受生力量,也就念念增长,这种情况叫做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果同时。举一个例子,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天平的两头,一头低下去,另一头同时高起来。

 

看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要强调的是第二个思想,就是约刹那,就是因果同时。

诸位如果经常读顿教的经典,你就会发觉因果同时的观念是很多的,不但在《阿弥陀经》中说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则当生,这个思想在《法华经》也有,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法华经》的当机众是声闻,主要是要督促声闻众回小向大,所以佛陀开始三周说法:法说、因缘说、譬喻说,这三周说法,度尽了上根的声闻、中根的声闻、下根的声闻,使令在座的声闻人,全部回小向大,重新修正他的愿望。

 

正当佛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后,这些声闻人开始放弃了偏空涅槃,开始追求诸佛法身的功德、净土依正庄严的时候,佛陀开始一一授记:为舍利弗授记,说你的国土是怎么样、你以后的众生是怎么样;为目犍连尊者授记;为迦叶尊者授记等等,亦复如是。

诸位,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内心,他的表达方式是现量的;我们凡夫的表达,有时候是现量、有时候是比量,比如说我们看到烟,见烟知火,我们看到烟,我们会说我们看到火,当然这是合理的推断。佛陀看到烟,佛陀会说烟,佛陀不会说火,佛陀的身口意是不需要做比量推测的。

 

 那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舍利弗等尊者来到佛前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回小向大的时候,为什么佛陀没有为他们授记?一定要等他发愿回小向大之后,佛陀再为他们授记呢?因为他们的内心变化了,境随心转,一念相应一念生。

 

也就是说,舍利弗等尊者们还没有听闻《法华经》之前,他们未来的果报是一个偏空涅槃,佛陀当然不可能给与授记,他们那个因缘业力根本没有成就。但是当舍利弗等尊者们的想法开始改变以后,“心生则种种法生”,一念菩提心生起,他们以前所缘的境只是空性,他们开始缘空性以外,开始缘法界众生,他们的所缘境不但是上求佛道,还开始缘众生的法界、开始发大悲心度众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在他们的阿赖耶识中,已经有一个清净国土的力量出现,所以佛陀才会授记。佛陀不会做任何的臆测,佛陀的话全部都是现量见闻的,没有比量推测的。

 

  舍利弗等尊者现在发愿,他们的国土就成就了。你说这是不是因果同时?

 

  你看《楞严经》的思想,当然《法华经》是偏重在庄严这部分,《楞严经》是偏重在众生法界。

 

《楞严经》上说:一个生死凡夫,你起一念嗔心、你发一个脾气,你可能发完脾气你还是这样一个相貌、还是吃你的饭睡你的觉,好像没有变化,其实你的生命已经有变化了。就是你的烦恼火生起的时候,你那个地狱的火在你的心中,那个力量已经生起了,除非你忏悔,否则那个力量就跟着你了。

 

那你说我地狱的果报是来生,那应该是来生才出现的;但是生起的时候,是当你嗔心的时候就生起了(如种子萌芽),所以这个叫做因果同时。

 

 

我们可以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应为《见闻录》)中讲了一个事实,他说:杭州有一个农夫,他有几亩田,后来被旁边的富人非理霸占了。这个农夫就一状告到官府去,但是官府因为接受富人的贿赂,就作出一个不公正的判决,把农夫的土地全部判给了富人。

    【附《见闻录》原文:“杭州乡民有田数亩,界在祝乡宦田中,祝以势力迫取之。民无可诉,发誓来生作蛇相螫,遂得重病,命匠作棺,留一孔穴。匠问知其故,以白于祝。祝悔悟,舆民至家,还其田契,并与养病之资。民感泣,即吐出一蛇,霍然起走还家。王元建居士亲知其事。”】

  这个农夫很生气,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富人财大势大!这个农夫就发愿说:我今生被你欺负,我来生要变成一条蛇来咬你报仇。一个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个愿发了以后,它就是一种受生的力量。他发愿以后,本来身体很健康,后来就开始生病了,他今生的业力开始慢慢的消退,可能是因为他的愿力很强。

 

  后来他临终的时候,跟他的儿子说:你为我准备棺材的时候,不要把我的棺材封死。儿子说:棺材都是要封死的,怎么不封死呢?他说:我要变成一条蛇,你把我封死了,我怎么出来?儿子听了以后,就交待那个做棺材的人说:你不要把棺材封死,要留一个洞。

 

  做棺材的人就把这件事讲出去,后来被富人知道了。古代的人比较善良、也有惭愧心,富人知道了以后生起惭愧心,就来跟农夫道歉,又把地契还给他。农夫因为这件事,很高兴,病就好一半,就跟富人一起喝酒,喝酒的时候就吐,从嘴巴吐出一条蛇来。

 

   诸位知道这条蛇是怎么产生的吗?诸位会说:那是业力产生的。是的,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很多三恶道的业力,为什么它会马上出现呢?业力必须有愿力的引导,这个业力才能够成形,就是他发愿的时候,这条蛇就出现了,所以可以确信:已发愿则已生、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则当生。

 

  也就是说,你现在要真实的发愿:我来生不要在三界流转,即使我有善业,我也放弃在三界受用,我把所有的善业,全部回归到净土去!

 

   这个时候,你生命当中的方向、你生命的灵动,就产生变化,就是“今发愿则今生”,其实你的生命已经往净土的方向在驱动了,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中已有你的莲花绽开了,这个就是发愿的功德。

【附:发愿求生净土,七宝池中就有一朵莲花(净空法师)  

    天亲菩萨《净土论》又名《往生论》,这里头说:「极乐世界名华藏世界。是其证也」。天亲菩萨给我们做证明,极乐世界又名华藏世界。「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这是解释为什么叫华藏,那个世界是莲花世界,到处都看到莲花。莲花从哪里来的?十方世界每个众生发愿求生净土,他发这个心就有一朵莲花。极乐世界到处看到七宝池,七宝池中有莲花。有人发心念佛,他的花愈长愈大,将来往生阿弥陀佛就用他这个花,这个莲花上有他的名字,阿弥陀佛拿着这个花去接引他,花的光色、大小都是你念佛功夫成就的。你看到人家莲花大,光色比你好,因为人家念佛功夫比你深。莲花是这么来的,到处看到是莲花就知道十方往生极乐世界那个人数多少,莲花化生,莲花成国土,这叫华藏。(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324集)】

 

好,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劝愿流通,重点在“今发愿则今往生、已发愿则已往生、当发愿则当往生,能够成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想这对我们修净土的人很重要。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愿好像不太重视。每个人都觉得净土很好,净土法门实在非常好,净土的功德──依报、正报的功德,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亲近十方诸佛……极乐世界非常的美好!

 

    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真正决定要往生净土的,很少!大家只知道好,但是没有真正的发愿往生净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人临终未能往生的主要原因!

 

    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出家很久,我问他:你要求生净土?他告诉我说:他多分来说是要求生净土(笑)。

 

我心想:他不可能求生净土的。因为“多分”的意思,就是三心二意。

 

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你要产生决定的信愿?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那不是平常的时候,那是业力现前──腊月三十算总帐,你无始的业力现前,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愿力,你抵抗不了你无始的业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人往生是怎么回事? 叫随念往生(或随愿往生,下同)。

 

 少数的祖师大德可以成就随业往生,那是真正的净业成就,他生命这棵树是往西方倒的。你看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即使他临终的时候是发生了车祸死掉,都照样往生,因为他不用靠念力往生,已经净业成就的人,怎么弄都会往生净土。

 

但是我们这些人是净业没有成就,那该怎么办呢?

 

只好靠随念往生,靠临终那个念力来引导。

 

我们不能靠业力,因为我们的业力是到三恶道的,我们现在是用念力来引导业力,那你说临终的念力是不是要很坚定!

 

如果你在平常的时候,没有做好往生充分的准备,你临终不可能往生。

 

有一个居士告诉我: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他到高三,他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起床刷牙,而是先坐在床上,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念三遍。结果一年后,果然考上台大。当然,除了他的努力以外,愿力起了很大作用——我们不要忽略愿力对我们生命产生的主导作用。

 

你造的业,只是一个资粮,它没有方向,比如说你造善业,那是往上升的力量,但是升到哪里去是不决定;你造罪业是往下堕,但是往哪一个地方堕也不决定:由你的愿力来决定。

 

后来这个居士告诉我说:他现在修习净土以后,他开始发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愿“我一定要往生净土”。这个“我一定要往生净土”很重要,如果你现在的发愿,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你可能还没有办法往生。你那个愿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因为你既然是随念往生,那这个愿要很坚定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我希望往生”的力量,要转换成“我一定要往生”,就是不能让自己有退路,背水一战,志在必得,有愿必成!

 

为什么一定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土宗的两个主愿: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我们学习了佛法之后,就会相信有来生,知道生命像无止尽的水流,相续不断。如果你不相信有来生,那你根本不需要发愿,及时行乐就好了;既然相信还有来生,就应该为来生做好规划和布局,这是必定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在还未到达涅盘之前,我们的来生只有二种选择:第一个、继续来「娑婆世界」受生,继续行菩萨道;第二个、选择到「极乐世界」去。面对这二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去抉择呢?
假设你选择「娑婆世界」,把今生布施、持戒的善业,全部投到娑婆世界,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那你要注意,有三种障碍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一、烦恼障:即使你今生修习善业,来生成就一种安乐的果报,身体健康、眷属如意、福报很大,还是无法断除贪瞋的烦恼。因为安乐的果报,很容易刺激贪欲心的生起。贪欲是没有止尽的,当我们的贪欲遇到障碍,贪不到的时候就起瞋恚,而贪瞋的本身就是一种愚痴。所以贪瞋痴的烦恼,是一种躁动相,会障碍安乐、障碍圣道。所有的安乐,都必须以寂静做基础,一个人躁动不安,谈什么安乐呢?
二、业障:我们过去生,虽然造了一点善业,但也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个罪业的力量,会令我们受报受苦,轮回恶道。
 三、报障:我们今生感得这个果报体——色身,它有生老病死的问题。「衰老」的时候身体虚弱,不要说拜佛,连走路都会有问题;其次「病痛」,这是最可怕的,这个「病痛」是遍于年轻人以及老年人;最后是走向「死亡」。
       
我们在娑婆世界得到这个果报体,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恶梦」,一场痛苦的梦;最可怕的是,这个梦还是一种「添梦」。
       
你在娑婆世界每一次的流转,产生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行缘识……每走一次,这十二因缘的等流力量,就加强一分,所以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跳出去就愈困难。因为你每一次受生,又会产生很多的执取,虽然你也修空观化解一部分,但是你执取的部分更多。
       
所以我必须提醒大家:你今天不跳出三界,你拖得愈久,对你愈是不利!因为它是「添梦」,这个梦愈做是愈胡涂,要醒过来更困难!
        对于娑婆世界安乐的果报,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娑婆世界的安乐果报,好比甜美的食物含有毒药:第一个「烦恼障」,你在受用安乐的时候,容易起烦恼;第二个「业障」,烦恼活动久了之后,就会造罪业;第三个「报障」,会有老病死的问题。意思就是说: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障碍和危险的世界。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欣求极乐
极乐世界安乐的果报,具三种功德:
一、法身德:这个「法身德」是对远离「报障」来说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问题,它提供你无量的寿命,在你一生当中,你不会衰老、也不会有病痛。你在极乐世界,一百岁的时候可以拜佛,一千岁、一万岁照样可以拜佛;你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你要修福、修慧,你的色身不会障碍你。这一点是很重要!我们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要是到了六十岁,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果报体的障碍是很严重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就没有这种报障。
二、般若德:这个也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安乐,跟诸天最大差别——能够见佛闻法。我们在娑婆世界可以闻法,但是你见不到佛。在所有善知识当中,「佛」是最殊胜、圆满的善知识,一个人能够亲自亲近佛陀,那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能够见到佛陀,你就有出离的因缘,他知道你的根机,知道怎么教化你。所以极乐世界安乐的果报,具足般若德,能够令你远离烦恼障。
三、解脱德:极乐世界安乐的果报,具足「解脱德」,不会让你有造作罪业的因缘,这是远离业障。
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极乐世界不但提供你身心安乐的果报,在这种安乐当中,又能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增长你大乘的善根,所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的确是我们最好的归依处。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佛说阿弥陀经)当中,四次劝我们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劝了我们四次。中国有句老话说:「事不过三」,释迦牟尼佛在短短的经文当中,就劝了我们四次——应当发愿求生净土。这值得我们深思!这正说明:整个净土法门的关键,就在「发愿」!
     
一棵树平常是往东边倾斜,最后它就往东边倒下去;它是往西边倾倒,自然就往西边倒下。
     
其实,我们心中都有很多的愿望,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这些愿望对你的生命,会产生引导的力量。所以你不能只知道积聚资粮,还要知道这些资粮的方向在哪里。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所发的愿,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资粮本身没有方向性,虽然布施、持戒、忍辱……可以快速地累积很多资粮,但是你知道这些资粮的去处在哪里?你说:我这个人是「无所求」,我也不发愿。虽然你嘴上说不发愿,心中还是有愿望的,没有人是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安住在涅盘当中。所以我们应该要发愿,以愿力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界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