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谈发愿
(2022-12-22 11:14:22)分类: 净土故园 |
净界法师谈发愿
净土成败的关键在发愿
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件事情,大部分都只讲一次。你要听,就听;你要不听,也没办法。很严重很严重的,再重复一次,讲二次;要讲三次,那是最严重的!有句古话说「事不过三」,但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经》短短的经文里面劝了四次——应当发愿求生净土!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这正说明:整个净土法门的关键,就在于发愿!
一棵树平常是往东边倾斜,它最后就往东边倒下去;它平时往西边倾斜,它最后就往西边倒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你自己不知道,而这个愿望对你会产生引导的力量。所以你今生不要只知道修资粮,更要知道你这个资粮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知道你心中所发的愿,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资粮本身没有方向性,你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是一个强大的资粮,但是你可知道这个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是无所求,我也不发愿。其实你嘴上说不发愿,你心中一定是有愿望的,没有人是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安住在涅槃当中。
所以,我们应该发愿往生净土,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为什么一定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两个主愿是: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我们学习了佛法之后,就会相信有来生,知道生命像无止尽的水流,相续不断。如果你不相信有来生,那你不需要发愿,及时行乐就好了;既然相信还有来生,就应该为来生做好规划和布局,这是必定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在还未到达涅盘之前,我们的来生只有二种选择:第一个、继续在「娑婆世界」受生,继续轮回造业,无有出期;第二个、到「极乐世界」去,脱离三界,一生成佛。面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我必须提醒大家:你今天不跳出三界,只有继续轮回,你拖得愈久,对你愈是不利!因为它是「添梦」,这个梦愈做愈胡涂,要想醒过来更困难!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往生
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愿好像很忽略,但是他的信心倒是具足。
每一个人都觉得净土很好,净土法门实在非常好,净土的功德──依报、正报的功德——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亲近十方诸佛,非常的美好!
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很少有人决定要往生净土的,很少!大家只知道极乐世界好,但是没有真正的去发愿往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出家很久,我问他说:你要求生净土?他告诉我说:他多分来说是要求生净土。我心中想:他不可能求生净土的。因为“多分”的意思,就是三心两意。
印光大师说:为什么必须要有决定往生的信愿?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那不是平常的时候,那是业力现前──腊月三十算总帐,你无始的业力现前,如果你没有明确坚固的愿力,你抵抗不了你无始的业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人往生是怎么回事?叫随念往生(应为随愿往生)。
少数的祖师大德可以成就随业往生,那是真正的净业成就,他这棵生命大树是往西方净土倒的。你看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即使他临终的时候是发生了车祸死掉,都照样往生,因为他不用靠念力往生,他是已经净业成就的人,他怎么弄都会往生。
但是我们这些人是净业没有成就,那怎么办呢?只好靠随念往生,靠临终那个念力、愿力来引导。
我们不能靠业力,因为我们的业力是三界内的,我们现在是用念力来引导业力,那临终的念力要很坚定!如果你在平常的时候,没有做好往生充分的准备,你临终不可能往生(因平时不老实念佛,临终业力现前,即使佛来接你,你也看不见佛,就会迷惘怀疑;平时不发愿往生,临终就会贪生怕死,不愿往生,功亏一篑!此类教训很多)。
有一个居士告诉我: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他到高三,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坐在床上,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念三遍。结果一年后,果然考上台大。当然,除了他的努力以外,我们不要忽略愿力对我们生命能产生主导作用。你造的业,只是一个资粮,它没有方向,比如说你造善业,那是往上升的力量,但是升到哪里去不决定;你造罪业是往下堕,但是往哪一个地方堕也不决定:由你的愿力来决定(这就是回向发愿的原理和目的)。
后来这个居士告诉我说:他修习净土以后,他开始发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愿“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发愿“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很重要!如果你现在的发愿,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你可能还没有办法往生。你那个发愿不能有任何的犹疑,因为你既然是随念往生(随愿往生),那这个愿力必须很坚定。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我希望往生”的力量,要转成“我一定要往生”,就是不能让自己有任何退路,背水一战!
这就是佛陀劝我们发愿的本意,《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前后三次劝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三次劝导我们发愿求生净土,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信愿行互相影响,单靠信心有危险!
问: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靠着阿弥陀佛的信心,这个本愿,第十八愿的十念往生所摄(净界法师答:日本真宗很多都是有这种看法)。假设有人宿业所致,死时没有念佛的机会,比如意外死亡等等,但此人只要是平日对弥陀佛的信心具足,就可以转此恶缘,得以往生。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净界法师答:这个日本真宗,它的“本愿念佛法”,从好处上来说,它给人很多的希望;但是这个法门也有它的不足点,就是太强调仰信,不强调发愿与持名,以及持戒等种种的助行,这样可能会有误导的嫌疑。因为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蕅益大师讲“信、愿、行”这三个,虽然在性质上是独立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三个是互相含摄的,信心影响愿、行,愿、行也影响信心,信、愿、行彼此都互相影响。所以单靠信心,而不强调发愿与持名,其实这个信心就会打问号:你到底是真信?或者只是仰信?这个都值得怀疑。你如果不发愿往生,你的信心就不真。
所以对本愿念佛,其实中国的祖师,现代很多的大德,也是抱存着质疑的态度。这个法门弄得好,就很好(适合临终开示,不适合平日修行);但是你要错认消息,平时不注重念佛发愿,可能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因高估了你的实力而吃亏(因平时不老实念佛,临终业力现前,即使佛来接你,你也看不见佛,就会迷惘怀疑;平时不发愿往生,临终就会贪生怕死,不愿往生,功亏一篑!此类教训很多)。这个本愿法门,我们不要说好坏,就是说这个法门有误导,如果你弘扬它的时候,某一个人听到觉得很欢喜:“唉呀,原来往生净土,既不要持名、也不要定课、也不要厌离娑婆,反正娑婆世界我该怎么爱,照样再爱,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止观,只要信心具足就可以往生了。”
如果他错认消息,产生这样的想法,到临命终的时候,他会失望!所以说你弘扬佛法,你要慎重,考虑到别人是不是会产生误解、错认消息?就是你的理解跟他的理解会有不同。当然你要说这个“信”包括了戒定慧,也包括了所有的信愿行:说你有真实信心,你绝对会持戒;你有真实信心,一定会修忍辱;有真实信心,一定会修禅定、修智慧,那就不同了。那说明你是圆修圆超的大菩萨,举一法而统摄一切法,那这样子对菩萨来说是可以的(何况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诸位等觉菩萨也都发愿往生净土)。
如果对方产生误解、错认消息,认为单靠信心就可以往生,那你可能会使他误判局势,到时候他不能往生,是你误导了他,你要承担因果。 所以,我觉得:除非这个人根器很利,要不然你最好是再讲多一点,讲多一点,就是信,愿、持名,而且这还不够,有正行、还有助行。因为你只有信、愿、持名的正念,你心中有正念,你要是不持戒,前面充满了障碍。好比你这部车开得很快,前面有很多的障碍,你也不见得能跳得过去。你要修习所有的善业,广修福德资粮(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断除罪业,这样你这个车子能开得比较顺畅一点。所以,如果你弘扬净土法门,单单只靠“信心”,我觉得会有危险。这一段大家再体会一下。
信愿具足的标准
大乘佛法的修行内涵当中,大方向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发愿,第二大类是修行。
发愿就是必须在修行之前设定一个修学的目标。从佛法的因缘观,就是说你造作一个业力,就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设定目标,结果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你只是盲目地布施、持戒、修习善法而不设定目标,当结果出现的时候,你会感到后悔。所以说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确定出来(发愿),才能够去修习资粮,趋向这个结果。
当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去。第二,你要发愿你必须要去。那么,是什么因缘让我们必须去呢?主要就是不退转。因为娑婆世界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退转。而西方净土,即使五逆十恶,也能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菩萨。这是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得与如是诸上善人(法身大士)俱会一处。”所以,世尊反复劝勉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净界法师:愿力是成败的关键
这段开示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门,是一个他力的法门。在他力的解脱当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完全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产生一种强烈归依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圣号。
所以说,在整个往生的关键当中,你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你的信心、你的愿力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印光大师讲,信愿要很真切,决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了事。
念佛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决定这个佛号对你产生的救拔力。
那么我们真正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全部都启动出来,关键就是你的信心跟愿力要很坚定。这个佛号才能够带你到净土去。
修净土宗的人,其实你往生的决心是很重要。
因为我们往生的人,诸位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了悟子按:不怕业力重,就怕愿力轻;愿力超过业力,决定能往生),因为是佛力加被,跟你业力没有关系嘛!但是对你那个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发愿往生的决心是有关系的!
你看历代往生成功的例子,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背水一战!你没有退路!就像韩信用兵一样,他面对项羽的军队,是他三倍以上的军队。但是他把军队带到黄河,你看后面是黄河,没有退路,你只有往前冲了。
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愿力非常强大!你看看祖师的开示,他对佛号念得好不好这个标准不高,那临终十念嘛!相续称念,乃至十念,这个标准不高嘛!但是对你往生的愿力的要求是超高标准的,非常高的标准,不能有任何含糊(按:往生愿力强了,念佛必然精进;如果念佛不精进,就不能说愿力强。衡量信愿的标准就是念佛是否精进,信愿行是一体的,自己的生死大事,拼命念佛最值得!千万不要自欺自误,不能为懒惰找借口、堕地狱)。
你佛号可以念得不够好,没关系,这个影响你品位嘛(按:上品上生者立刻见佛,下品下生者12劫才能花开见佛。可见品位高低悬殊很大,日劫相倍,在娑婆精进念佛一日,胜过彼土修行一劫)!但是你的决心,这一点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净土宗对这个是用超高标准的标准来要求的,就是你对阿弥陀佛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 (按:法师开示都有针对性,这篇是针对那些害怕自己业障重而不能往生的人说的,确实有用;但是,愿力强和精进念佛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那些随波逐流泛泛而念的人,出离心和信愿力肯定不及格!不老实念佛谈何信愿?印光大师强调信愿,更强调一心念佛,而且以身作则,前后三次闭关念佛九年,志取念佛三昧。历代祖师哪个念佛不勇猛精进,事理圆融?我等凡夫怎敢投机取巧自欺欺人!)
因果同时,念佛成佛,有愿必成
净界法师(《阿弥陀经导读》节选)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果同时。
也就是说,大乘的因果有二种不同:第一个是渐教的,唯识学的因果观,这个叫异熟果;第二个是顿教的,这个因果是同时的,造业得果是一念心,现前的造业,现前的就是一个因果,这种思想我们看下一段“约刹那名今”,这刹那简单的说就是当下,就是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那这样讲因果就是同时的。
就是说你现在对极乐世界生起一个发愿往生的心情,你已经产生一种受生的力量,乃至于你这种心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样的受生力量,也就念念增长,这种情况叫做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果同时。举一个例子,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天平的两头,一头低下去,另一头同时高起来。
看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要强调的是第二个思想,就是约刹那,就是因果同时。
诸位如果经常读顿教的经典,你就会发觉因果同时的观念是很多的,不但在《阿弥陀经》中说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则当生,这个思想在《法华经》也有,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法华经》的当机众是声闻,主要是要督促声闻众回小向大,所以佛陀开始三周说法:法说、因缘说、譬喻说,这三周说法,度尽了上根的声闻、中根的声闻、下根的声闻,使令在座的声闻人,全部回小向大,重新修正他的愿望。
正当佛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后,这些声闻人开始放弃了偏空涅槃,开始追求诸佛法身的功德、净土依正庄严的时候,佛陀开始一一授记:为舍利弗授记,说你的国土是怎么样、你以后的众生是怎么样;为目犍连尊者授记;为迦叶尊者授记等等,亦复如是。
诸位,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内心,他的表达方式是现量的;我们凡夫的表达,有时候是现量、有时候是比量,比如说我们看到烟,见烟知火,我们看到烟,我们会说我们看到火,当然这是合理的推断。佛陀看到烟,佛陀会说烟,佛陀不会说火,佛陀的身口意是不需要做比量推测的。
也就是说,舍利弗等尊者们还没有听闻《法华经》之前,他们未来的果报是一个偏空涅槃,佛陀当然不可能给与授记,他们那个因缘业力根本没有成就。但是当舍利弗等尊者们的想法开始改变以后,“心生则种种法生”,一念菩提心生起,他们以前所缘的境只是空性,他们开始缘空性以外,开始缘法界众生,他们的所缘境不但是上求佛道,还开始缘众生的法界、开始发大悲心度众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在他们的阿赖耶识中,已经有一个清净国土的力量出现,所以佛陀才会授记。佛陀不会做任何的臆测,佛陀的话全部都是现量见闻的,没有比量推测的。
《楞严经》上说:一个生死凡夫,你起一念嗔心、你发一个脾气,你可能发完脾气你还是这样一个相貌、还是吃你的饭睡你的觉,好像没有变化,其实你的生命已经有变化了。就是你的烦恼火生起的时候,你那个地狱的火在你的心中,那个力量已经生起了,除非你忏悔,否则那个力量就跟着你了。
那你说我地狱的果报是来生,那应该是来生才出现的;但是生起的时候,是当你嗔心的时候就生起了(如种子萌芽),所以这个叫做因果同时。
我们可以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应为《见闻录》)中讲了一个事实,他说:杭州有一个农夫,他有几亩田,后来被旁边的富人非理霸占了。这个农夫就一状告到官府去,但是官府因为接受富人的贿赂,就作出一个不公正的判决,把农夫的土地全部判给了富人。
【附:发愿求生净土,七宝池中就有一朵莲花(净空法师)
好,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劝愿流通,重点在“今发愿则今往生、已发愿则已往生、当发愿则当往生,能够成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心想:他不可能求生净土的。因为“多分”的意思,就是三心二意。
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你要产生决定的信愿?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那不是平常的时候,那是业力现前──腊月三十算总帐,你无始的业力现前,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愿力,你抵抗不了你无始的业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人往生是怎么回事? 叫随念往生(或随愿往生,下同)。
但是我们这些人是净业没有成就,那该怎么办呢?
只好靠随念往生,靠临终那个念力来引导。
我们不能靠业力,因为我们的业力是到三恶道的,我们现在是用念力来引导业力,那你说临终的念力是不是要很坚定!
如果你在平常的时候,没有做好往生充分的准备,你临终不可能往生。
有一个居士告诉我: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他到高三,他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起床刷牙,而是先坐在床上,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念三遍。结果一年后,果然考上台大。当然,除了他的努力以外,愿力起了很大作用——我们不要忽略愿力对我们生命产生的主导作用。
你造的业,只是一个资粮,它没有方向,比如说你造善业,那是往上升的力量,但是升到哪里去是不决定;你造罪业是往下堕,但是往哪一个地方堕也不决定:由你的愿力来决定。
后来这个居士告诉我说:他现在修习净土以后,他开始发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愿“我一定要往生净土”。这个“我一定要往生净土”很重要,如果你现在的发愿,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你可能还没有办法往生。你那个愿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因为你既然是随念往生,那这个愿要很坚定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我希望往生”的力量,要转换成“我一定要往生”,就是不能让自己有退路,背水一战,志在必得,有愿必成!
为什么一定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土宗的两个主愿: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假设你选择「娑婆世界」,把今生布施、持戒的善业,全部投到娑婆世界,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那你要注意,有三种障碍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二、业障:我们过去生,虽然造了一点善业,但也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个罪业的力量,会令我们受报受苦,轮回恶道。
极乐世界安乐的果报,具三种功德:
一、法身德:这个「法身德」是对远离「报障」来说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问题,它提供你无量的寿命,在你一生当中,你不会衰老、也不会有病痛。你在极乐世界,一百岁的时候可以拜佛,一千岁、一万岁照样可以拜佛;你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你要修福、修慧,你的色身不会障碍你。这一点是很重要!我们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要是到了六十岁,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果报体的障碍是很严重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就没有这种报障。
二、般若德:这个也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安乐,跟诸天最大差别——能够见佛闻法。我们在娑婆世界可以闻法,但是你见不到佛。在所有善知识当中,「佛」是最殊胜、圆满的善知识,一个人能够亲自亲近佛陀,那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能够见到佛陀,你就有出离的因缘,他知道你的根机,知道怎么教化你。所以极乐世界安乐的果报,具足般若德,能够令你远离烦恼障。
三、解脱德:极乐世界安乐的果报,具足「解脱德」,不会让你有造作罪业的因缘,这是远离业障。
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极乐世界不但提供你身心安乐的果报,在这种安乐当中,又能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增长你大乘的善根,所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的确是我们最好的归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