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第七章
(2014-05-24 13:04:36)
标签:
学校个性教育 |
分类: 阅读 |
第七章
在这一章里,阿德勒主要讲了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他从学校的目的、教师的角色、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及可以努力的方向等几个方面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德勒认为:学校是对家庭教育的弥补。当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时,就产生了学校,所以学校是为了配合家庭教育、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才出现的。这说明两点:一是学校是培养人、成就人的专门的系统的机构,是其他机构代替不了的,当然任何时期的学校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二是学校教育不能喧宾夺主,梦想取代家庭教育。我感到这和马克斯·范梅南 “老师履行的是学生替代父母的责任” 的观点比较接近。
学校有成就人的目的,教师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角色和任务:既要教给他谋生的知识与技能,又要教育他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这包括尽量纠正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等等。在纠正孩子不良性格方面,可能教师遇到的困难更大,这是因为一是“至今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彻底地纠正人性格方面的缺陷”,二是因为有些家庭其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学校老师的努力化为乌有。比如那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好好的,但一到学校就变得麻烦不断问题纷至沓来的那种家庭(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真常常见到,有家长这样抱怨学校老师的投诉),多半是因为在家里没有什么约束规定,宠爱得没有原则。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既然“即使在学校这样系统的教育体系里,孩子其性格方面的培养成效仍然不大”,那么,塑造孩子性格的任务主要还是要靠家庭教育的努力,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老师和学校。
阿德勒说:“在学校里,孩子们比长辈更能理解同龄人的心情。”哪怕是你认为比较差没有什么优点的孩子,他在班上、在学校总是会有朋友,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彼此理解,形成统一战线。所以,我认为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当你表扬一个孩子,就是在表扬一群孩子,就是在表扬这个班级;而当你理由十足地呵斥批评一个孩子时,也就是在批评一群孩子,在批评呵斥整个班级。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和孩子相处僵硬关系紧张,但要知道,此时班级讨厌你的人,肯定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甚至是整个班集体,而需要作出改变的首先应当是我们自己。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在班上可以让学生自行管理,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理论基础。
阿德勒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成绩单对差生的影响与束缚。他说:“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孩子行为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限制。”孩子的潜力是无法预见的,不好的考试成绩只能给孩子们以消极暗示,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发展。他特别讲到一种现象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在学校里常常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劣等生的成绩、名次总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徘徊不变。我们其实也发现这一点。比如绝大多数孩子进初中时是什么位置,而三年后毕业的时候差不多也还是那个位置。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总说是大家都在努力,当你在进步的时候,别人也在进步,所以要超过别人,很不容易。但阿德勒却说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他们以为自己就是这水平就是这样(位置)的人,好也好不到哪里,差也差不到哪去。所以,要想突破思想的束缚,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呀!
遗传不决定成长。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后天培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阿德勒讲述了自己的数学成绩的变化:从前他是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那号人,但突然有一天,他完整地解出了一道老师都不会解的题目,从此兴趣大增,慢慢地由厌恶数学变成了喜欢数学,由数学差生变成了数学高才生。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照顾到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特别要重点关注纠正五种有可能成为问题孩子的不良个性:只听得进赞美和表扬的人、只会乞求别人帮助的人、只想得到别人关注的人、懒惰的人、总想做领导的人。这种纠正关注,需要老师对孩子的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所以,阿德勒不主张频繁更换老师,如果几年之内就跟定一个老师,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悲哀地发现,做一名好老师好难好不容易。而学生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实属为非常幸运的小概率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应当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说“学校会伤人”这句话的意思了。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工作中,常被学生所伤,也常伤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