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们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第三章读后感
(2014-01-24 17:15:36)
标签:
自卑感优越感教育 |
分类: 阅读 |
我和我们的自卑情结
第三章
从这一章开始,切入到了本书的正题。
这一章分为两个部分:自卑心理;对优越感的追求。我觉得都讲得比较清晰。
在“自卑心理”这一节中,我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很多人知道,但并不一定能正确理解与运用它解决问题。
2、自卑心理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各自的人生态度。阿德勒讲了外强中干的人的表现、自高自大的人的表现。有趣的是他特别讲到了三个孩子面对关在笼子里的狮子感到害怕的不同表现(躲在妈妈身后的;嘴硬脸白的;不顾一切地主动挑衅的),他说:“表现方式不相同,这是由他们的人生态度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对阿德勒所讲的“人生态度”再次感到特别地神秘,仿佛“人生态度”就是一种先天的神秘力量一样。其实他的这个观点在前面二章就说过:“孩子在五六岁之前,就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人格已经定性,对于人生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态度、情感的秉性都已定型。”(P20),“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P9)这种观点,让我们再也不敢对小孩子有丝毫的轻视与小瞧之念了。有独无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的第14章也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儿活动的适应及其与别人相处的适应就给他的心智的生活定下了基调。当他看着别人做些什么事,而且尝试着去理解、去做别人鼓励他设法去做的事时,他可能的活动范围就无限地扩大了。心智生活的轮廓形式,就这样在人生最初的四五年中形成了。”P170
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卑感,区别只是在于程度不同而己(包括神经官能症患者)。有的人因自卑而奋进努力,最后克服了自卑感。有的人因自卑而不能超越,最终为自卑所累。
4、自卑心理的三大典型表现:寻找其他优越感来掩饰当前的自卑;逃避失败,不敢挑战;畏惧困难,退缩犹豫。自杀就是在面对困难,最大的退缩表现。而寻找其他优越感的自卑类型则表现在很多人当中,特别是那些寒门苦读的农家子弟,在影视作品中就常见。我本人也曾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各地城乡差别巨大。只要有城镇户口吃商品粮,那人就仿佛是天生高人一等,于是现实中,就常常演绎出一些传奇故事。比如一个有残疾的又老又丑陋的商品粮男人,娶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乡下美女等等。如果一个商品粮女子不畏流言冲破重重阻力嫁给一个农村男人的话,那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今天的高贵公主与贫贱子弟的结合童话。那时,城里人打心眼里瞧不起农村人,称农村的人为乡巴佬、泥腿子。这种对乡下人的歧视在电影《人生》、《陈奂生进城》中都有非常精彩和生动的描述。
我家世代为农,最为风光和坎坷的要算是爷爷了。爷爷曾在大革命时期,当过红军、也当过国民党的兵。据说是官至连长级,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爷爷就以“四类分子”的帽子在村里一直被批斗被看管,一直到他快要去世的时候才感恩戴德地被摘掉,在我入读师范那年的暑假,终于踏实安心而去。那一年,我为此而哭得特别特别伤心。
我那时的自卑感就来自于我是农村人,虽然我从不因此而埋怨我的爸爸妈妈,但为了寻找一点儿尊严(阿德勒称为优越感),我拼命努力地学习,一直以优异的成绩试图赢得优越感,以“鲤鱼跳龙门”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并最终跳出农门。我想,其实现在很多的成功人士(我当然不算成功人士),当年都是有着一把辛酸泪、一种屈辱痛一段自卑史的。
当然,现在的我,也不是就没有自卑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自卑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过去我因为农村身份而自卑,后来因为工作于偏远乡村而自卑,再后来因为工作成就惨淡而自卑,到现在可能会因为生活穷困拮据窘迫而自卑等等……人就这样在自卑感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优越。
5、神经官能症的自卑表现:封闭逃避;行为受限;恋母情结。——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讲这个神经官能症,在这一章,有多处提到了神经官能症的有关问题。百度了一下:“一般常将体诉较多,特别是体诉与情绪因素有关而临床上又查不到肯定的体征者诊断为神经症。”——好象就是指身体生理本身没有问题,但心理不健康有问题的人。
6、自卑感并非只有坏处,它也有好处,比如,它亦可促使人去为改变自身的自卑处境而想办法采取行动。人生中所遇到的问题总是接连不断的,即使非常善于合作的人,也可能有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所以,面对问题不用自卑,坦然面对,尽量解决就是。
在第二部分“对优越感的追求”中,我归纳以下几个要点:
1、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2、对优越感的追求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争取优越感的过程也不固定,但始终都与每个人内在的人生目标、性格相一致。
3、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一个人只要确定了目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人生态度,所有的行动和习惯,不管正确与否,都会遵循这一目标。因此,个体心理学主张,治病要治“标”(目标),不能只单纯消“症”。“症”是会随着情况的演变而发生改变的,按下葫芦起了瓢。只有治了标,才算是抓住了本质和源头。
4、对于寻求优越感时走错了方向的人,我们应当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人生目标的失误之处,对他们表示同情,引导他们树立以合作为基础的价值观,以为他人的利益为目标为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正确的人生观。
另几个小技巧:
①、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
②、那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这就好比那些身高不足的人走路常常踮着脚一样。
③、我们不能够认为外表安静、乖巧、稳重、内向、腼腆的人就是有着自卑感的人。
④、过于娇惯的人,可能会有恋母情结,有可能成为神经官能症患者。
⑤、爱哭鬼,总是以眼泪为武器,来支配他人。这种人以后可能会患忧郁症。
⑥、有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会快速地甩掉一种病症,然后再添上另一种新的病症。比如有人经常性地说头疼,如果你跟他说头疼可能致命,他的头就再也不疼了,而开始肚子疼。
⑦、很多人在恋爱之后觉得自己变得很脆弱,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正常的。当然,在我们变得很温柔的同时,也比较容易使我们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