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常用材料(整理)(转)

(2012-12-26 15:10:31)
标签:

培养皿

你一直在我心上

松雪闲梦

有丝分裂

教育

分类: 专业技术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常用材料(整理)
 

 

    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材料的选择密不可分,本人在搜索了期刊网,找出了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的几十篇论文,将实验当中所用到的材料以及处理方法整理成文,希望对老师同学们有帮助。

1)洋葱

选用已发出新鲜绿色幼苗的隔年洋葱,这种洋葱的新陈代谢旺盛,发根率最高,5d后平均每个洋葱发根12.8条,当根长至2~3cm时,根尖生长最旺盛,观察效果好。

购买洋葱时,挑选个小、无腐烂且老根少的洋葱,发根前将洋葱放人冰箱中进行低温处理(7d左右),从冰箱中取出后,将老鳞片剥去,用刀子稍稍削去根基部的老根,再放人清水中发根。水以浸没根基部为宜,每天换1次清水,3-4d后,根基部长出了大量的根。洋葱经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打破了根的休眠期,从而促进了根的萌发和生长。笔者在实验中还发现,若洋葱放在冰箱的时间过长,洋葱在冰箱中已长出根来了。

    建议改在洋葱根尖长到2 cm时取材,则分生区细胞刚好处于分裂的旺盛时期,且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形态差异较大,很容易找到处于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

2)小麦

选取样品分别培养,选择发芽率高的小麦种子备用。实验前34d,先将小麦种子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4~6h,然后将其均匀地放在塑料网上(网眼比小麦种子要小且用铁丝将其固定绷紧形成网状圆盘),再将它们一起平放在盛满水的水槽上,根长出后即可穿过网眼与水接触,每天换一次水,换水时只要移走网盘就行了,操作简单易行。在20℃左右环境下,3~4d后即可获得很多4~5cm长的小麦根尖。

3)大蒜

选用大蒜的优点:

①生长快:在同等条件下,大蒜比洋葱生根快得多尤其是在温度偏低时更为明显。比如在25℃时,培养大蒜48h,根尖可长出5mm以上,而培养洋葱72h根尖刚长出。

②生根较多:一头洋葱可生根80条左右,而两瓣大蒜就可生根80条,因此用大蒜作实验材料更经济。

③可取材的时间较多:为了摸清大蒜根尖细胞分裂的情况,我们从早晨5点一直到第2天凌晨5点,每隔半小时进行1次取材观察,发现大蒜根尖生长点细胞在9点左右、14点左右、24点左右都处于分裂的旺盛时期,因此一天中这几个时间都可取材。尤其是9点、14点学生都在上课。学生实验时可直接取材,不用提前固定材料,而用洋葱则需提前固定材料,因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旺盛时期在中午12点到13点。

④实验效果较好。以龙胆紫作染色剂时,洋葱根尖组织会变硬,使生长点细胞不易分散,细胞界限不清,核浓缩着色深不易找到分裂相。而用大蒜在同等条件下根尖细胞很容易被压散,且细胞排列整齐细胞界限明显,便于观察。如果用醋酸洋红染色,效果同样不错。另外,大蒜根尖生长点细胞比洋葱根尖生长细胞较大,染色体更清晰可见。

选择大蒜的标准与处理

①选择饱满、粗壮、鳞茎座大的蒜。

②剥去蒜外层干枯的鳞叶(即蒜的膜),使鳞叶间每个肥厚的腋芽(俗称“蒜瓣”)分离。蒜的鳞茎座过厚,往往使根难以生长,须用刀片将其割开(从中央往四周削),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

考虑到市场出售的蒜有部分喷洒防腐剂,可先将蒜放于水中浸泡2h后再培养。

快速生根法

大蒜有生理休眠期,约为20~75天,在大蒜生理休眠期间,即使供给大蒜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蒜瓣也不会萌芽生根。同时外界温度对大蒜的生根快慢和多少有很大影响,适宜温度为14~22℃左右。要使大蒜发根快、齐、多,就得设法打破大蒜的休眠期:将大蒜种放在冰箱内冷藏一天(冷藏温度为45左右),然后拿出来再进行水培或沙培。

①水培法:

在阳光下暴晒24小时的自来水(欲使大蒜加速发根可在水中加入少许硫酸铵)的小烧杯上载室温中培养(也可将大蒜的蒜瓣掰开,仔细剔除老根,将每片蒜瓣分别查到装满水的试管中),放在室内阴凉处(切忌太阳暴晒)。因为大蒜在培养过程中会分泌抑制根生长的物质,故每天需压迫换水1-2次,并保持根部浸在水中,使其在适宜温度(14-22℃左右)下生根,大约4-5天后,即可得到合适长度的蒜根。若班级过多,试验时间不一致,可将长根较长的蒜连同培养基一起放冰箱内冷藏,来抑制根的生长,到实验需要前6-12h再将蒜苗从冰箱内移出放适宜的温度下,让蒜根恢复生长。

给长方形塑料盒(规格为42cm×28cm×7cm)装满清水(在阳光下暴晒24小时的自来水),在清水上面放上长方形的塑料菜篮(规格为38cm×26cm×7cm,菜篮应布满小孔,并比塑料盒稍小)。菜篮和塑料盒底部之间用培养皿或小烧杯隔开,使水只浸没菜篮底部的1cm,把蒜瓣挨个摆在菜篮里,该规格的菜篮可摆放150个蒜瓣。或者用市售网眼较大的铁丝网架在长方形塑料盒上,效果也很好。把培养盒放到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箱的温度为24~26℃,湿度为60%,把培养箱调整为昼夜光照切换(白天12h,黑夜4h)。放在恒温培养箱内可使蒜的生根不受天气的影响,第二天可以适当换水,一般情况下3d就可以长出5cm的根尖。

②沙培法

把经过前期处理的蒜1/2插入湿润的细沙中,放在温暖的地方,每天早上洒水,或者第一次洒水后在蒜上盖一层稻草,这样有保湿和保温的作用。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同等的天气(没有恒温培养箱)的情况下,沙培生根情况胜于水培。

为了获得更多分裂相的细胞,我们在剪取材料前将大蒜移入4℃冰箱内处理24h,因为在接近0℃的低温处理,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结果可使细胞周期阻止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分散在细胞中,不能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在4℃时,不仅大蒜根尖积累了很多前中后末的细胞,而且染色体比较粗短,典型的分裂相大大增加,利于学生观察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可将蒜按以上方法在26℃的恒温培养箱培养到长出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把恒温培养箱的温度调整到4,继而再诱导培养36h。由于整个培养过程温度控制精确,染色体的加倍现象较为明显。

4)蚕豆侧根

蚕豆主根作材料,效果很差,在试验过程中不易观察到分裂期细胞,而培养侧根是较理想的观察材料,它材料易得,培养方便,侧根生长时间长,有丝分裂期细胞比例高,染色体大,数目少(2n=12);染色体着色深,背景着色浅,易于观察;有丝分裂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的时间(900-1700)正好在学生正常实验课时间。

①蚕豆苗及侧根的培养

选择无霉变、无虫害的蚕豆种子,加清水浸泡24h,取出埋入湿润黄沙或河沙中,蚕豆埋入沙中深度以2~3 cm为宜,在室温下培养(夏季气温高可放在阴凉处,冬季气温低可放在朝阳避风处,有条件的学校可置25℃恒温箱中培养),每天洒少量水,以防沙失水干燥。待主根长至2~3 cm,拔出蚕豆苗,剪去其主根尖生长点,以促使侧根生长,再将苗埋入沙中继续培养。在温度适宜情况下,7(包括浸种时间在内)左右可长出1~2cm侧根,一般每根主根上可生侧根6~10根不等。若继续保持沙粒湿润,放在室温环境中,侧根在2~3周内仍可保持旺盛生长,且其分生组织中细胞分裂活动仍呈活跃状态。

5)枸杞

用水插法培养根尖。在上课前半个月,取枸杞的1~2年生的枝条,放在广口瓶(或烧杯)中,瓶内装满清水,进行扦插培养。不定根会从叶腋里长出来,以后每个不定根上可长出10多根一级侧根。当一级侧根长1~2cm时,便可取一级侧根的根尖进行实验。培养过程中要经常换水。

枸杞的一级侧根的根尖比较柔软、纤细,10%的盐酸中只需解离10min。解离时为了便于操作,根尖取5~6cm长。解离、漂洗后,把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中央,用刀片切取长2~3mm的尖端。在根尖上滴10.05%的龙胆紫溶液,盖上盖玻片进行染色。3~5min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色液,然后用笔端对准材料部位,轻轻敲击,就可很容易把材料分散成细雾状。

6)吊兰

①取材时间和取材长度

吊兰根尖一般上午8~10点间处于分裂高峰,此时取材可看到极多的分裂相,甚至高倍镜下都可在一个视野中看到各种分裂相(为提高实验效果,可此时固定)。但白天其他时间取材也都可容易地看到各时期的分裂相,所以从简化实验操作和提高学生参与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几乎不必在实验前进行固定,可以在实验时让学生直接取材。

取材长度也没有太多限制,短到只要气生根尖有白色出现即可,长至长到几厘米长的“老根”,根尖都可以看到分裂相。

②解离和漂洗时间

吊兰根尖细胞较柔嫩,较容易解离,用20%盐酸只需5~10分钟即可。漂洗也十分方便,用镊子夹住气生根,在清水中来回涮几下(约半分钟,以加快除去盐酸),再浸泡1~2分钟即可染色。

③染色和压片处理

染色可直接在载玻片上进行,先用刀片将根尖白色的分生区(2mm)切下,用镊子压扁,滴上10.2%龙胆紫染液,染色1~2分钟。染色过程中最好要用镊子尖端倾斜着在根尖上压几下(10秒,使之进一步分散开,从而染色更均匀。染色结束时,用吸水纸从一侧小心地将染液吸干(纸仅触及染液表面,注意不要把根尖吸走)。滴加一滴清水在根尖上,盖上盖玻片(使根尖位于盖玻片中央),加几层吸水纸在上面,用拇指垂直用力压几下(勿移动),使细胞分散开(材料呈弥散膜状,不行可再压一次),移开吸水纸即可观察(最好从盖玻片侧面滴少量水,使分散的细胞处于水层中,以除去气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果
后一篇:2012最后一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