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淑敏的<妈妈的饺子>
(2013-07-24 22:03:17)
标签:
奢侈品饺子馅儿文化 |
分类: 生活点滴 |
周日整理丫头的房间,桌上有本毕淑敏的《北极光的微笑》,因为喜欢毕淑敏的书,刚好下午没事,也懒得出去,随手翻来。
以前看毕淑敏的书,总觉得很哲理,很耐人寻味,这次看出了些别的味道,居然看的我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饺子是北方人家餐桌上的一道主食,一般主妇都可为之。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多给大人帮过手,等成年的时候基本就可以独自完成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的如此有生活情调,让人看的忍俊不禁。
《妈妈的饺子》:包饺子太麻烦。不是所有的菜都可以做馅儿,只有那些辛辣芳香的才好入馅儿,例如韭菜、茴香。这种菜多叶嫩须长,需要“择”。 “择”是很费时间的,掐去黄叶,裁掉老根……单调枯燥的过程把人的耐力磨得菲薄。未及开始,就已厌倦。当然也有不需要“择”的菜,比如扁豆,但要先烫后剁;比如西葫芦,要擦丝拧水……
然后是和面。因是偶尔为之,软了硬了就没个谱。好在硬了加水,软了揣面,补救起来并不难。
揪面剂子可是个技术活。妈妈总说不能用到切,有铁锈气。我想不通,平日吃的面和菜不都要沾铁吗?为什么彼粗放而此细腻?也许由此衬出饺子的高贵。
丈夫揪面剂子的手艺不灵,波动频繁。你说剂子小了,他就扔下来两个大的,你说小了,他马上又撕两个极小的…….不知是谦虚还是成心捣蛋。在我们的不断反馈调整中,饺子们三世同堂。
丈夫擀皮的技艺也不敢恭维,最大的缺陷是不圆。按剂子的左手拇指过于执着,是面皮的某一部位受力过重。面皮在他递给你的时候,似乎完美无缺。包时稍一抻拽,就像成熟的石榴一样裂开,只不过露出的是绿色内容物。
怎么办呢?再擀一张大面皮子,把破了的饺子像个婴儿似的包裹起来(超级形象)。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只是这种双簧饺子没人爱吃,又不容易熟。我就打补丁,在饺子的破处在黏上一小块面。当时看着还算妥帖,煮时依旧脱落。不是原装的,一遇考验,就现出间隙(及赋生活哲理啊)。
每逢包到收尾心情就渐渐紧张。怕馅儿多了面少了的供需矛盾。馅儿多了需重新和面,面多了拉成几根面条,胡乱丢进最好的开水。
还有许多的小讲究,比如“挤”的饺子比包的饺子好吃。“挤”是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力一卡,使皮和馅的排列发生结构性的重组,浑然一体。吃时整体感很好,非得高手,一般人不在行。
吃饺子多么地烦琐!它是家族餐饮业中的豪举,是主妇功课里的长篇小说。非得有大精力大准备才敢操练,两个人还得同舟共济,鼎力齐心。
饺子是一种时间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