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类从1936年开始捕捉野外的大熊猫,就尝试着人工繁殖大熊猫,再没有哪个动物像大熊猫获得世界人民男女老少一致的喜爱——简直是发狂!可是野外大熊猫到了圈养环境中繁殖率非常低,雌性大熊猫的怀孕生育率在1973年以前仅仅是21%——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雌性大熊猫的不孕当然也跟雄性大熊猫有关系,长期以来圈养大熊猫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既便是21%的能够生育的雌性大熊猫发情时也不能有合适的雄性适时交配受精。
而生出的幼仔的成活率是21%。所以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前圈养大熊猫成活后再次进入繁殖的寥寥无几。
1973年人工授精技术的出现,1978年9月8日世界上第一只人工受精的大熊猫在北京动物园出世,(体重125克,取名叫“元晶“),82年春天,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的“绍绍”用采自伦敦动物园雄性大熊猫“佳佳”精液人工受精,产下双胞胎,夭折一只,另一只重110克,取名“竹琳”。此后国内外的动物园都广泛使用人工受精技术,越来越多的雌性大熊猫可以通过一条捷径怀孕产仔。 但是人工授精技术并没有彻底改变圈养雌性大熊猫妊娠率低的问题。雌性大熊猫生殖器官比较特殊,使得现有的人工授精工具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1990年全世界有四只雌性大熊猫在人工饲下孕育产仔,共生四仔,成活四仔,育仔成活率为80%,是大熊猫繁殖史上育仔成活率最高的一年。1990年至少还有5只雌性大熊猫接受了人工授精的配种方式,但是都没有怀孕产仔——自然交配显然是繁育大熊猫更可靠的一种方式。1991年中国的圈养至少有50只以上的雌性大熊猫,23只发情,7只怀孕,产下9只幼仔。
如果能提高受精大熊猫的怀孕率就能够使许多空怀的雌性大熊猫也能够做母亲,从而提高圈养大熊猫的繁育力。科学家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受精卵的着床,有什么技术手段能够检测受精卵着床与否。
雌性大熊猫受孕难有受精技术的问题,也有受精时间不够准确。一般情况下,圈养的大熊猫3.5岁左右成熟,大熊猫一年发情一次,哺乳期不发情。 通常大熊猫是在春天发情,——一般在3月下旬到四月初,也有少数推迟到6月。雄性大熊猫的发情期时间比较长,可以持续三四十天,在这一段时间都有交配的欲望。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只有十天到二十天,但发情高潮可以接受交配的时间只有二、三天时间。在大熊猫的一个发情周期内可以区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休情期。卵在发情期排出。
当时对大熊猫的生殖生理学、内分泌学了解不够,并不能准确判断雌性大熊猫发情的高潮——既她的排卵期。只是凭着经验通过观察她的行为、食量、叫声、性器官的状态等方面来判断。发情的大熊猫表现不一,个体之间有的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指标来作为判断雌性大熊猫发情的依据。何况有些雌性大熊猫发情不典型时更是难以判断她是什么时候进入发情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