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岷江冷杉
岷江冷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76
  • 关注人气:4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鹮类家族——鸟中珍禽

(2007-09-15 18:55:22)
标签:

知识/探索

鸟类涉禽

东方的宝石

朱鹮

分类: 上帝的天使——地球的羽族精灵
                鹮类家族——鸟中珍禽
鸟友西锐摄影于尼泊尔
鹮类家族——鸟中珍禽

鸟友肖河摄影于衡水湖

     鹮类家族——鸟中珍禽

     鹮类鸟属鹳形目、鹮科(The ibises),是很古老的鸟类,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生活在距今约六千万年前的(始新世),以浅水中的小鱼和软体动物等为食,许多种已经绝灭。现在生存下来的有26种,(亦说23种)。除了南太平洋岛屿,全世界气候温暖的地区几乎都有它们踪迹。它们是中型涉禽,有一双伶仃的长腿,长长的脚趾基部有蹼相连,在沼泽地取食时不会陷在淤泥里。

    跟鹳鹤等涉禽一样,鹮类鸟都有一张长喙,但比鹤和鹳的喙细,灵巧,前端向前下弯曲,是它们掘食鱼贝的得力工具。当它们站立不动时,它们几乎没有尾巴——短短的尾藏在折叠的翅膀下面。当它们在空中飞翔时,修颈长腿都竭力的伸直,尾羽张开如扇,双翅缓缓地一上一下地拍扇,优美高雅的造型,从容不迫的飞姿无谁能比。它们的叫声是不好恭维的,单调,暗哑,因为它们的气管里没有鸣管和鸣肌,栖息在撒哈拉南部开阔草地和沙漠的凤头鹮黄昏和早晨总是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听者颇以之为奇。以我们有限的经验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得出它与众不同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的高原的肉垂鹮——颌下有奇特的疣状肉垂,据说其鸣叫如洪钟能传出5公里之远;。

   鹮类缺乏一条好嗓子,但是造物主在其他方面给它做了补偿,鹮类鸟的羽毛都是非常漂亮的,例如分布在歌达加黎加的绿鹮全身的羽毛是是黑色的,背部闪烁绿色的金属光泽,而它的嘴脚和脸面裸露的部分却是暗绿色的;

   分布于美国南部至秘鲁的美洲白朱鹮White Ibis是一身雪羽如婚纱洁净无染,而分布于南美洲北部的美洲红鹮除了长喙是黑色的,浑身上下都是红色,包括腿和脚趾。到了繁殖期红鹮羽毛颜色加深,红得尤其热烈。

   黑颈白鹮,头和颈,长喙长嘴是黑色的,身上其他的羽毛球都是洁白如雪,黑色长喙的前端闪烁着金属光辉,好像是涂了莹光粉,神秘,现代,像舞台上摇滚歌星的色彩搭配。

    分布在巴西中部至巴拉圭和阿根廷的铅鹮顾名思义披着一身灰色羽衣,甚至连嘴、脸裸露的地方都是灰色的;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裸脸鹮栖息在湿地性的森林中或林间的溪流,是鹮类中最小的一种,体长约48厘米。它的羽毛青绿中点染着墨黑,裸露的脸呈现美丽的酒红色,因此有“酒面鸟”之雅称………

   鹮类鸟大多在树上营巢,但也有例外。例如秃鹮——跟秃鹫一样头上裸露无毛,露着红红皮肤——繁殖于南非南端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地,在岩石洞穴中筑巢。

  大多的鹮类鸟以浅水中的水生物为食, 但羽毛如枯草黄且硬的草颈鹮却吃蝗虫,因为它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开阔草原和荒漠中,不象别的鹮类是生活在沼泽的。鹮类鸟雌雄羽毛同色,它们的幼雏是晚成鸟,也就是说,不是象小鸡那样出壳就能活动觅食,而要靠亲鸟哺育一段时间。象鸽子一样鹮类雏鸟从雌雄亲鸟的喉咙里取食半消化的食物。

    鹮类鸟大多是珍稀鸟类,模样都不一般,数量也极为稀少,就每一家(每一种)来说分布区域都很窄。隐鹮曾经广泛分布于欧洲中南部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地区,现在只有在摩洛哥能觅得它的踪迹。隐鹮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很好,动物学家计划着将它们重新引入意大利和西班牙。巨黑鹮是鹮类中体型最大的,体长约100厘米,曾经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开阔湿地,湿地丧失,它们相继从泰国、越南等国消失,30多年未见报道,后来在柬埔寨和老撾地区发现六只的小群;橄榄绿鹮栖息于河岸边的树林或红树林中,在利比亚、喀麦隆和刚果仅余50只;仅仅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的凤头林鹮栖息于海拔1800米的森林中,森林大量砍伐,它们的数量也逐年减少。

   鹮类鸟在中国共有4种::白鹮,彩鹮,黑鹮和朱鹮。彩鹮,全身的羽毛以栗紫色为基调,闪烁着复杂的金属光泽,华贵高雅。它在世界鹮类中是分布得最广的,在欧洲南部、亚洲、非洲和美洲中部都能见到它们绚丽的身影。但是在中国彩鹮却极为少见,偶见于浙江、福建及广东沿海岛屿,已多年不见报道。黑鹮体羽几乎为深褐色,两翅如墨却闪着蓝色的金属光辉。它们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和越南的南部,在我国的云南西南部只是惊鸿一现,其有关栖息活动早已多年不见报道了。

    白鹮身披雪衣,头和上颈裸露的皮肤却是黑色的。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北、江苏、福建、台湾海南和黑龙江等地。现在东北地区还能够见到白鹮的繁殖和活动,但我们对其种群数量的等方面的研究很少。

   全世界的鸟类学家公认朱鹮是鸟中的“东方宝石”。1960年第12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将朱鹮列为“国际保护鸟”。说它是“东方宝石”,“东方”自然是指它是地处世界东方亚洲的特有鸟,“宝石”固然是因为它美丽非凡,更是因为它珍奇稀有。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却在20世纪短短的100年内由一个庞大繁盛的种群骤然缩减到灭绝的边缘。它曾经遍布整个东亚地区。北起西伯利亚,南到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东至日本的岩手县,西抵中国的甘肃省,朱鹮都是常见的鸟。  它有两个种:迁徙种和留居种。迁徙的朱鹮夏天在辽阔荒芜的西伯利亚繁殖,冬天长途跋涉到中国南方的江苏、安徽等地越冬。古人曾有一首诗专门写到朱鹮和它栖息的环境:“参差蒲未齐,沈漾若浮绿。朱鹮戏蘋藻,徘徊流涧曲。涧曲多岩树,逶迤复继绩。振振虽以明,汤汤今又嘱。”诗中的朱鹭就是朱鹮在古代时的名字。50年代初,中国鸟类学奠基人郑作兴先生在主持编著中国现代鸟类学名录时,为了不让大家将朱鹭与白鹭弄混——它们俩在现代鸟类分类学上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科,特意将朱鹭改为朱鹮。诗中描写记述朱鹮生活在水草茂盛的沼泽地和浅水湾,岸边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在“浮绿”荡漾的浅水湾里,朱鹮流连徘徊,嬉戏觅食,终日不倦。可惜这样一种美好的景致已经看不到了。随着人类砍伐树木开发沼泽地的活动加剧,朱鹮的栖息地缩小、缩小,最后完全丧失。从本世纪50年代起,朱鹮相继从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消失了。1981年中国科学院刘荫荫增等人历经千难在秦岭找到世界上最后7只朱鹮。在秦岭深处姚家沟发现的最后7只朱鹮是朱鹮家族复生的唯一希望。朱鹮——中国的秦岭仙子,给了中国人一个弥补自己过失的机会。满心的欢喜之后是沉痛教训带来的沉重的责任:人类对全地球的责任,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朱鹮由7只扩展到了千余只,前景越来越见光明。

    古代埃及人把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面和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黑白两色的鹮类尊为圣鹮,是它们崇拜仰慕的神鸟。遗憾的是大多数鹮类比非但没有得到圣鸟的礼遇,反而遭到人类有意无意的伤害——栖息地的丧失和捕猎是鹮类鸟走向灭绝的最主要的原因。

鹮类家族——鸟中珍禽
美洲白鹮 鸟友忌口摄影

鹮类家族——鸟中珍禽
澳洲白鹮  鸟网鸟友A.小平摄影于澳大利亚

朱鹮――鸟中的“东方宝石”,中国的“秦岭仙子”

 

走近神秘的“黑面舞者”(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