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书,读它干啥……”——为语文高考改革点赞!

标签:
语文高考改革温儒敏15的人做不完愿得一心人 |
“高考语文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和复杂性,可能会对女生不利……”
如果你是一位高中孩子的家长,读了上面这些话,你是高兴还是愤怒?如果你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你是反对还是点赞?反正,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透露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这些内容,被媒体称为“炸弹”,称为老师和家长们热议的话题,其中不少质疑和反对之声。
反对的人说:中国孩子已经够苦了,何苦为难我们的孩子?中国的孩子的确很辛苦,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如果放弃成为优秀的可能,就完全不必这么辛苦啦!早有睿智的家长自嘲过:上帝给你了一个孩子,如果他是杰出的,那么他将属于全人类——将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如果他是优秀的,那么他将属于自己的祖国,将忙于奔波和工作,难以顾上早晚请安的亲情;如果他是平凡的,他才是属于你的,可以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数学高考最后的压轴难题经常让一些女生早早放弃甚至让男生也含泪走出考场怎么没人叫冤?英语高考要掌握那么多单词才能做好越来越活的阅读理解,为什么不用专门背单词的语文高考说要让15%做不完就觉得在为难考生呢?数学高考卷子难,一句“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就直接挡了回来;英语地位越来越高,因为与世界的交流很重要,就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报英语兴趣班。如果语文卷子不增加难度,怎样显示语文高考的选拔性呢?对语文功底好的学生是不是不公平?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法好好理解和表达,又怎样去和世界好好地对话?
前两年,中学语文增加古诗文比重,也曾引来一些骂声。在此仅举一例,说说我们的古诗文都被糟蹋成啥样了。“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要是卓文君知道自己的诗句被现代人改成“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大概要气得“棺材板压不住”。“愿得一心人”,是得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人,两人可以相处得很快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不用担忧谁变心谁出轨。“愿得一人心”呢——自己的世界只有眼前这个人,自己活着只为了得到这个人的心,没了这个人大概会死——谁能担此重任,又谁有这样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这诗句的意思,完全和卓文君诗句的意思相反。
质疑的人说:说高考阅读题会增加思辨性和逻辑性对女生不利,这明明是歧视女生嘛!说女生不擅长思辨性和逻辑性的阅读,听起来确实很刺耳,但大凡刺耳的话,总是或多或少被说中了一点才会觉得刺耳,否则只需微微一笑,完全不必领会。那么,被说中的是哪部分呢?君不见,几乎所有的商家和很多疼爱女儿家境优渥的父母,都在告诉女生:吃好的,用好的,打扮得美美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至于赚大钱和修理汽车等问题,就交给男人去做好了。所以“女博士嫁不掉”和“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等滑稽的言论和诗句才会这么流行吧!好在屠呦呦已经证明女性认真起来在思辨性和逻辑性上照样可以完胜男人,那么,高考语文的改革,就是希望未来能多一些屠呦呦吧!
为语文高考改革方向点赞的同时,我也非常理解那些反对改革的家长和老师——如果不保持优质阅读而想“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如果近期坚持每天晚上好好读书了,写起稿子来流畅得几乎刹不住车,各种灵感抢着冒出来;如果近期工作特别忙晚上也没时间读书的话,写起稿子来就抓耳挠腮浑身酸痛无从下笔,熬到午夜2点还没写出来。而面对高考竞争,很多家长和老师宁可孩子刷数学难题背英语单词也不愿孩子捧着一本“闲书”“浪费”时间,因为数学的难题和英语的高分“来分快,长势喜人”,不如语文“短期内很难见效”。
这倒让人想起一个《笑笑录》里的典故。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这段话你读得懂吗?咦,不是说语文不重要吗?台湾作家柏杨给这段话的翻译是:宋荔裳先生小的时候,在私塾念书,有一位老科甲莅临参观,问曰:“你看的啥书?’对曰:“《史记》。”问曰:“谁作的?”对曰:“司马迁。”问曰:“他是哪一科进士?”对曰:“老爹,他不是进士,只是汉王朝国史馆的一个小职员罢啦。”老科甲把《史记》拿到手中,翻了半天,不屑曰:“这种书,读它干啥?”
据说,明清两朝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都从四书中来,并且要求文义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一些读书人终其一生只在钦定的几部书里讨生活,以割裂经义为能事,不知《史记》为何书,不知太史公为何人,就毫不奇怪了。
也许可以友情提醒一句的是,读不读《史记》“这种书”还是有区别的:那位不读的,成了一个千古笑话,而这位读了《史记》“这种书”的宋荔裳,成了清初散文学家,官至布政使。
————————2017年11月21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面“性情”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