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就中年”怕什么,40岁时还你一个春天
(2017-05-03 10:29:39)
早在3月头上,有记者写赵雷的故事,说他的母亲“34岁老来得子”;没两天,又有记者写某个热门事件中的女子是“88年出生的中年女人”;然后有网友晒出一张某个大企业人事经理的建议书,一名31岁的男子因为“PPT写得不好看”而被建议离职……于是网上一片“来来来,给90年的爷爷让个座”、“我们90后空巢老人决定出去好好吃一顿压压惊”的调侃。这样的调侃,最终以某位网友晒出的一个清单压轴:“世界卫生组织把14-44岁的人称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14-34岁的人为青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称15-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称14-28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称18-40岁的人为青年。”
22岁刚走出校园就要面临工作的挑战,之后是买房的压力,于是长辈们的心疼和晚辈们的傲娇两者彼此一呼应,“22岁就进入了中年”的神论诞生了!
22岁,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孩子都快打酱油了,怎么到了从小吃得好穿得好学得好的这一代,就不能好好工作不能努力存钱买房了?走出校园走上社会难道不该面对工作和竞争吗?买房的压力谁都有,靠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筑起属于自己的城堡,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成就感吗?即使是首富的儿子,王思聪不也在努力创业经营自己的品牌吗?早有智慧的父亲说过:“子若如我,何用留钱?子若不如我,留钱何用?”
范雨素,这个名字你听说过吗?如果你茫然地摇头,说明你至少已经不够年轻了,因为你好像不再关心当下的一些文化热点。范雨素是位44岁的育儿嫂,离婚后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住在别墅里替富人照看孩子,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住在出租房里,大的孩子照看着小的孩子。“有时候半夜里想到两个孩子想妈妈了我却不在身边,忍不住心酸得掉眼泪,好在是半夜,谁也看不见。”这位12岁就开始当民办教师的乡村女子,因为小的时候读了大量的小说,而此后的生活又有太多波折,让她有能力有素材写出被网友们热捧的自传体小说。
22岁就中年怕什么,如果22岁就开始不怕吃苦地坚持劳动,到40岁的时候,你事业上即便不能功成名就,至少也是积淀深厚,哪怕艰辛如范雨素,也可以用一篇自传成为网红;你婚恋和家庭即使不算花好月圆,或者你根本就是个不婚主义者,至少你也已经万水千山走遍,面对人生气定神闲,生活从此还给你一个春天。
都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在风华正茂的年华里为理想洒下汗水,人生就缺少了一段和青春有关的美好记忆,大概也不会对后天的这个节日深有感触。其实真不必泄气,看看有位网友的温暖鼓励吧:“上半年比较考验人,不是三八节,就是清明节,要么就是五一劳动节。但是过了儿童节就好啦,先建党,再建军,十一建国,然后就是愉快的春节啦!”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提醒年轻人:“六月里的汗,十二月里的饭!”允许我套用一下此间逻辑:只有劳动节里真的劳动了,青年节里才有底气和激情。
————————————2017年5月2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面“性情”栏目
我的个人
https://mp.weixin.qq.com/s/gMgHKMEsrYY5TkRoUQ1WXg##
我的个人微信公号:江南的葡萄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