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就这么办,我一点也不绝望啊……

(2017-03-28 21:40:20)
标签:

教育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把答案誊抄在答题卷上都能错位。

  但是,这种事情真的被我遇上了,还是出现在一场于我而言极其重要的考试中。自从这次事情发生后,我只要一听到什么有关数学竞赛的事情,都会猛地怔忡一下——随即涌上心头的便是一股复杂情绪。

  回想一下这件事,至今仍觉得像是在做梦一样。不过,并不是。一想到自己对了一下答案,感觉可以拿80分,学校进复赛的分数线是64分。但是老师在公布我们班进复赛同学的名单时,根本就没有我。我去问老师我的分数时,得到的答案是——60分。当我从老师手上接过试卷时,随意地瞟了一眼。情绪差点随之而不受控制,有一大题,全部以斜杠来取代,那一大题的格子上方似乎还写了一小句:答案错位?但不知道为什么,却被匆忙地划掉了。

  “果然是最差的结果吗?”我当时空白的大脑里只有这么一句话。当我反应过来时,我已经在办公室里,当着众多数学老师的面,当着班主任的面哭了起来,而且完全没法控制。我哭,更多还是处于责备自己的无能——连答案都能抄错,你还考什么? 

“就当是一次教训好了”朦胧之中,我似乎听到一个老师这样说。这句话在那时,于我而言如同安慰一般——我自己就在这样对自己说。我也知道,就算我怎么求情,都没有用了,结果已经是不可逆转了的。可能,这真的只是一次教训吧。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接下来几天,我的内心其实真的非常杂乱。一看到那些进了复赛的同学一个个都去参加竞赛辅导时,我都会莫名地感到悲凉与气愤。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情绪似乎还更加一番不可收拾起来。

  所以,我应该怎么办?老师?

 

                                            盛 途


     你把写给我这封信的文档名字,定为“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这个文档名让我会心一笑,因为我知道,其实在我回复你这封信的时候,或者说在你给我写完信的时候,你已经过了最煎熬的时候,而对这件事“看开了”,否则你不会用这个当下流行的句式作为你写这封信的文档名的。你真是个好孩子!

虽然知道你其实已经“看开了”,但鉴于我们“青春对话”的风格和品位,我们不妨再来总结和梳理一下这件事带给你的收获。为了和你的来信文档相呼应,所以我的回信标题就定为“我就这么办,我一点也不绝望啊……”

据说睿智豁达的人是这样应对一些“倒霉事件”的:如果你走路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那你的裤兜里就会有一条鱼;如果你不小心让钉子刺了你的手,那你一定要庆幸它没有刺到你的眼睛……当我一边读你的信一边向一位高三学姐感慨你的这次粗心的时候,高三学姐的第一反应就是:“还好啊,该庆幸这一次的失误不是中考和高考!”

真的有人会在中考或高考的时候犯这样的错噢!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拿一位优秀学长的经历告诫我们。那位学长一直成绩不错,然后第一年高考考政治的时候,他志得意满早早交卷,对其他考生惊讶的目光完全不在意。一直到大家都交卷然后集体对答案的时候,他才听说——原来试卷的另外一面还有两道题……这当然让人扼腕,尤其是他的班主任——班主任后来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说,都怪这学生太优秀,此前学习一路绿灯,从没犯过有关考试的错误,结果就到最重要的考试的时候,犯了。和我们的这位学长一比,你是不是该为自己的这次经历高兴呢?

这次的经历也许有些糟糕,但绝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因为站到这件事的另外一面,你会看到它的很多好。你抄错了答案,与数学竞赛的复赛失之交臂,忍不住在班主任面前大哭,留下了一个被你认为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教训。这次的试错演练,既有你亲身体验的真实经历,又是在你眼里“非常重要”的考试,而事实上,这场考试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你说,还有比这更好的试错演练吗?你才初一,以后,有的是这样的竞赛和考试。允许我功利地说一句,作为初一学生,你这一次的获奖证书,不如你明年和后年的获奖证书更有用,所以,你这次的竞赛,更多的意义在于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没有抄错答案,那么80分的成绩已经远远超过了可以进复赛的分数线,你完全可以风轻云淡地对今年的数学竞赛微微一笑——数风流人物,还看明朝!

你说,看到进复赛的同学去参加竞赛辅导,自己都会莫名地感到悲凉与气愤。正巧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读曾国藩全书,而你又曾说想要攻克文言文的这个难点,所以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与喜欢阅读又正遭受成长考验的你共勉——虽然40岁的我和14岁的你分享一位清朝名臣的晚年心得,有种莫名的喜感,但至少对你的文言文学习会有进步,而当你真正读懂,也是不无裨益,所以我就抄下了这100多字。“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虽然我们不太可能成为“名臣”,但我们不妨“共图之”。你说好吗?

 ————2017年3月28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面“青春对话”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