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在前面等着我们

(2016-03-01 11:11:49)
标签:

育儿

亲子

阅读

葡萄姐姐

      林嘉文,这个名字本不该再被一次次地提起,尤其是被我写进文章里去,因为他在离开前的遗书里专门提到,自己就是不想被“众说纷纭”而写了那份遗书的。但,在这个春天刚刚走近的时节,他的离开正应了那个形容天气和温度的成语:乍暖还寒。史学天才却年少离世,犹如一个血色问号,让我们不得不陷入沉重的思考。

  “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志业也可以支撑人……”细读林嘉文遗书中的这两段文字,让人感慨。也许他的两本史学著作非常精彩,但显然这两段文字更值得我们普罗大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仔细阅读。

  当父亲不容易,连苏东坡都曾写下那句著名的诗:“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我们都知道这是美梦一般的戏言,或者说戏言一般的美梦。要想成为“公卿”,是必须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否则怎能领导和管理别人?其他的先不说,意志首先要坚强吧,因为再优秀的领导也会遭遇反对自己的人。林嘉文这颗冉冉升起的史学新星之所以陨落,可能正是输在意志力上。想起小时候听民间故事,那些终成大器的人似乎总是“父亲早死”,以致有老人专门总结出了规律:“儿子要出山,父亲的命就会‘保不牢’。”老人们认为是“儿子的福分太旺抢夺了父亲原本的福泽”。这当然是迷信说法,如今反过来看这种现象,其实颇有科学依据:因为从小没有父亲的扶持照顾,凡事都要靠自己,各种苦难挫折都经历过,积累了丰富的和困难作斗争的经验,长大后当然会成为能人了。

  希望孩子“愚且鲁”当然是笑话,但东坡也揭示了少年时期过于聪明的“安全隐患”:小小年纪看透世事,却局限于年龄和生活经历不知该如何排解内心的恐惧和忧患,也不懂怎样向人打开自己,经年累月的失望终于堆积成了绝望,于是有了林嘉文式的哀嚎:“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当父母们因为人到中年的辛苦和忙碌变得浑浑噩噩日渐麻木时,我们的孩子早已用他们清澈的眼神看到了问题所在。生活的风尘甚至让我们看不到孩子向我们伸过来的求助的手,也读不懂孩子目光里的忧伤和渴望。我们刷着微信,打着麻将,和朋友唱着歌……还要回头严厉地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为什么这次考得这么差?”孩子的功课自有学校的老师们去操心,至于孩子的心事——小孩子哪有那么多心事?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听我市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我们已经到了‘后学’时代。”“后学”就是向后生晚辈们学习。我想我们要“后学”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三两下搞定各种家电的技术和能力,也不仅仅是他们口中不时蹦出的各种新词,还包括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吧!那种“黎明即起读书学习”的朝气和激情,而不是“手机在手万事不求”的冷漠和颓废。孩子在前面等着我们,有时是友好的邀约,有时是快乐的分享,有时是忧伤的祈求……你看到了吗?你读懂了吗?你跟得上吗?

   ——2016年3月1日嘉兴日报“烟雨楼”副刊“性情”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