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后半段应该做些什么?

(2015-09-14 19:43:07)
标签:

情感

文化

教育

张泉灵

辞职

秋意越来越浓了,四季已经走到第三个季节的深处。正想着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一季的特点,才女张泉灵就贡献了一个非常相称的词语——生命的后半段。在生命的后半段,她从央视辞职了。和她同期辞职并且写有相似辞职说明的,还有杭州一家报纸的老总。他们一个42岁,一个50岁,正是很多人眼中“功成名就”的年纪,却从当初成就自己的舞台上挥手告别,走向充满风险和未知的“后半段”生命。

还记得201310月,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嘉兴举行,张泉灵也在受表彰的名单里,还有她的同事康辉。康辉受邀和嘉兴本地的记者们聊聊新闻工作的素养问题。他说到张泉灵时,特别强调了她的好奇心。“我们说到一个事情,大家因为吃不准还在互相争辩的时候,她已经掏出手机开始百度了。我觉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个素养……”果然,这次张泉灵在自己的辞职微博里,也强调了自己的好奇心。尽管俗话说“好奇害死猫”,但她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包括对自身形象上的损毁——有细心的粉丝分析过,她之前每次发微博,点赞和转发的几乎都在500以上,有时点赞甚至在3000以上,但转型成创投合伙人之后,转发和评论都没过百,点赞也没到200,“都快成为路人了”,还因为她转发了一个最近口碑不太好的网站的活动,不少粉丝在下面表示“取关”。

所谓“生命的后半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吧——你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你,你只知道自己不想再像原先那样走下去了。“生命的后半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段著名和经典的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对于这样的“大部分”,生命是没有前后段之分的,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早上刷一遍微信后起床,晚上刷一遍微博后睡觉,双休日打两圈麻将,节假日出去挤个热闹,“岁月静好,与子偕老。”有道是“少年求真,老年求稳”。但也有一些人会像张泉灵这样的吧:因为人到中年的焦灼,因为事业的瓶颈期,因为一场大病,因为一个变故……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分水岭。

张泉灵把这次辞职比喻成“离婚”。其实,这个比喻已经不算新鲜。早在10年前,男人换手机太勤快,会被朋友们嘲笑:换老婆没希望了,所以只能换手机。女人热衷于买包包,也会和闺蜜开玩笑:“既然不能换男人,就只能争取经常换包包啦!”在如今,因为手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款式,频繁换手机已经不会有人来开你玩笑。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即使你频繁换车甚至换房,人家也不会用玩笑来刺探你的婚姻状况。

那么,那些人到中年而执意要在“生命的后半段”里换一种活法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很巧,在近期的“ONE”网站上,正好有年轻人在问这个问题:同学聚会的时候,听着同学们高谈阔论他们奇妙的经历,觉得很羡慕,同时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太普通。为什么同样的年纪,就已经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如何正视自己普通的人生体验?网友“铁衣”的回答非常精彩:“高中时候有一次春游,我们去苏州乐园玩。所有人约好了下午三点集合返程,就各自四散去玩了。我和几个同学玩了几个项目,又在另几个项目前排队时中途放弃了,找了地方吃东西,沿着欧风街散步,坐在路边吃冰淇淋……全班集合之后,互相聊天才知道其他同学去玩了高空滑翔伞、过山车、高空弹跳等好多我都没见过的项目,去了园区好多我都不知道有的地方。震惊于在同一个游乐场,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我们过得完全不一样?从此以后,人生对于我就变成了一个定时要关门的游乐场,芸芸游客那么多,谁也没有特权。我拿着和所有人一样的门票,用和所有人一样的时间,我想要值回这张入场券,我想珍惜这再也不能重来的旅游,我要争分夺秒,去尽可能多地看看那些我所不知道的角落。”

——2015年9月15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面“性情”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