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读书,说中国人有一种非常明显而重要的精神特质是“忧患意识”。是呀,古代那些嘲笑“杞人忧天”的人,在去年的5月12号以后,还能不能笑得出来?
也是读书,知道范仲淹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男人——为了对苏学士专一点——我还是比较面无表情地说吧,说范大夫能文更能武,而“进亦忧退亦忧”的那句,无疑是他最有名的句子和最有名的情怀。那么,我这个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后人,在忧患意识上,貌似有点可以和他们有些相象。即便是坐在西塘河边,安静地看两岸忙碌的游人,也会为古镇担忧——当人们看厌了古镇,看厌了山水,玩厌了所谓的游乐城和刺激游戏,然后去做什么呢?走遍世界是需要精力财力——尤其是那些古镇上的人做什么呢?当然你可以说去看书呀,去网上呀,可以做的事情多着呢!好吧,庸人总是自扰的。
车子学到一半,有些中途放弃的意思,也许是缺乏动力吧——总觉得买车还是几年后的事情。忽然觉得,在当下,买不买车和结不结婚的情景有得一拼,只不过情况正好倒过来。原本,私家车少,大家买不买车没压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买了车,使得一些原本不必买车或不喜欢开汽车的人也蠢蠢欲动或者是被逼无奈地考虑着是否该买辆车了。——这就像结婚,因为大家都是结婚的,那些一个人过的越来越被视“异端”,于是不得不选择一个人去过“一夫一妻”的日子。另一个相似点是:看着人家一个人过得轻松潇洒无牵无挂的,也开始对婚姻迟疑了,有些随大流的不太满意地结了婚,有些坚持不动心或者一直没碰上合心的,就一直一个人过着。而婚姻和汽车最相似的一点是:有些人选择了妥协,讲究着和一个人结婚了,就像一些人无论是借钱或者尽量买便宜的车,总之是先把车买回家,而有些人则是买不起好车又不愿买个破车徒然增加自己的负担,于是坚持着。——就买车而言,我也许算是两不靠吧——既没钱没好车,也不对破车心生厌烦,而是真的买不起车——娶不到“车”媳妇,我就只能先当着靠11路“公共汽车——就是我的两条勤快的腿”——上下班的都市“光棍”了,好在就目前而言,我对我的“光棍生活”还挺满的。
没买车,就不必为汽油的调价而影响心情,出行不必先看停车位,不必对警察和喝酒过度敏感,打车的时候也可以不心疼钱——“我这不还没买车么,要拿养车的钱打的,我还不可以打得飞起来呀……”阿Q也许是让人不耻的,但是阿Q的某些开解方式还真是很不错的——尤其对于一个动不动就会莫名其妙有“忧患意识”的人来说。
祝我的朋友们都活过一百岁,从来不担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