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发我短信:你的条线动了吗?回复:拿掉了两个,基本还是原样。同事感慨:“……”同事也被拿掉了一些条线。很早时候就有前辈对我们说:“如今是会叫的羊儿有奶吃……”但是总想着我们是一群自己在草地上的羊,叫不叫都一样,叫了只会让环境繁杂无序,还是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吧!
但是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样的。中午吃饭时,日报同条线的记者过来和我聊天:“哎,这条线真是饿死人啊!”是啊!教育,向来是平静为常态的,偶尔的大动静,往往是突发事件的负面新闻,又不适合条线记者去做的,所以如果光等着条线上的一些活动或通知,还真能饿死人。呵呵,我对他微笑,他日报至少还只一个人跑教育,还没别的版面,我们呢,既有成长周刊,又有教育版面,加上教育突发事件是热线去做的,还有我什么事?和学生交流多,挖出个趣味活泼的教育稿子来,领导也当是应该和平常,从不认为是好稿——更别说去外面拿个奖回来了——稍微讽刺的是,去年获得了个全国二等奖,还是为日报副刊部写的一个文化稿子得到的。恩,对了,我还有文化线——但是只局限于文化局,那什么图书馆博物馆影院剧院新华书店什么的全不是我的——那茅盾文学奖在下属县市,当然也没我这个“文化线”记者什么事——我就不知道那文化还有具体什么地点和空间。那什么文物挖掘呀啥的,也自然有热线部可以做。
周六去单位培训的路上,小美女和我说起另一位同事的事情。其实我很理解这位同事的心情——只给他一个民政线,再怎么努力也是跑不出什么大稿子来的,所以他选择去热线。之前走了好几位同事,包括今天和她为一个稿子通电话的小女生。有位很努力的前男同事,在跑了一年多的秀洲区仍然很难完成任务后,终于辞职去当了某医院的办公室主任,走之前,他轻声对我说:“领导给你什么线,其实已经决定了给你多少钱。不是记者去不去跑的问题,而是确定给你的是什么线的问题。有些大线,光一条线就可以养活一个人了,而档案局、国土局什么的,一年连一个稿子都跑不出来的……”
是呀,我理解他的心情,做新闻的,尤其是做晚报或都市类新闻的,大家心理都很清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原本不该在博客上说工作的事,再说了,这样的牢骚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刚刚接到电话,一个我老早准备的说好明天上午一早过去的教育方面的活动,因为成长周刊里某同事来电说他们要做半个版的,问我还去不去——原本说好教育系统某朋友顺便带我过去的,也因为稿子有了更大着落而让我自己想办法过去。呵呵,教育新闻都是“软”的,又不是突发事件,跟领导要车有些说不过去吧——那就作罢咯!因为很多次都是:跟着老师们听半天或一天的课,但是因为毕竟只是常规的上课而非什么作秀的重大演出,到最后的稿子很可能不到500字,大家都没有信心和兴趣了。这就是“火热的教育条线”。
冬天的优点是:它能让你的生命增加成倍的长度。因为寒冷,所以漫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