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呢——在明知道还有N多稿子要写的晚上?但是,那么多东西堵在心上,不说,就如水龙头生了锈,连带着任务稿也写不了了。于是,赶过来,偷偷地先把博客给补上——顺便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关心葡萄空间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是临时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晚报一行4人就奔着丽水而去:摄影帅哥小成、新记者小晕、司机张,葡萄带队,兜里揣了3000元,想着三天时间肯定够用了。晃荡了4个多小时后,其间在某高速公路服务区吃了一餐超级难吃的快餐——得承认那服务区的菜价虽然高得有些离谱,不过在放盐问题上还是比较慷慨的,反正我们咬了一个包圆后再也不敢咬第二口——舌头都快麻了。第一晚,住在龙泉香溢酒店。放下行李后,对方接待人问:鱼头和泥鳅你们喜欢吃哪一个?我们一头雾水,面面相嘘。他接着解释:吃鱼头的饭店在南面,吃泥鳅的饭店在北面。我们连忙表示都可以,随便的。于是去一个小饭店吃鱼头。欲问味道如何?司机张的语言比较经典:我从没吃到过一桌除了鱼之外都是素菜的饭,而菜里面,还真没少放盐。想着第二天要走很多山路,就舀了很多鱼汤在饭碗里,成功地吃了一大碗饭。主人很抱歉地说:这儿是真没东西,全县一年产值好象是2个亿左右。——非常理解,否则我们来做什么呢?我们是来帮助这里的贫困学生的呀。
不能一一细说丽水三天行,但是感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先,主人给了我们一些学生资料,然后强调其中一些不用我们亲自去的——学生住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上,车子没法开上去。可是,我们是来采访的,就是要体验的,于是坚决要求至少安排一名山上的孩子让我们去。于是,三天时间里,印象最深的不断左右转弯的山路——那是在车子上,晃得肠子都要错位了——还没到,期间差点和突然探头出来的卡车迎面相撞。还好,上午这样晃过去,下午回来就正好把肠子晃归原位。在去一个叫城北乡的学生家时,年轻的乡党委书记亲自陪着,车子开到一半,让自己的司机换下我们的司机张,他再自己开车。到了山脚下,严肃关照自己的司机:你负责照顾这两位女记者的上山和下山安全。然后他一边爬山一边走访边上乡亲,看看庄稼长势。——不过还真被他说中了,在陡峭得比家里的楼房还陡的山路上,铺的是只有一尺来宽的大小不一的石头,根本没台阶可言。两边也没有抓手。问他这样的路乡亲们怎么办?他说乡亲们爬惯了,能挑着一担香菇健步如飞。他说本来是在铺公路的,但是2006年铺的塌了一些,所以目前还没全弄好。
终于,冒着越来越大的雨,我们顺利登上了那个山头,看到了那个坐在小窗前文静的学生。他的爸爸妈妈搬出香菇野菜和腊肉招待我们——一起采访的丽水电视台的同行悄悄告诉我:“这是他们家过年的菜了。”那个中午,孩子家里非常热闹,还有附近村民过来看热闹的,他们用山里话聊着家常——我们听不太懂,就上楼去和孩子聊天,听他说小时候和姐姐一起上山下山求学的故事。楼是黄土墙垒的,前面有高高的门槛,门槛后是一小方天井,山雨和山风不断飘进来,很有凉意。司机张说:终于,在两天的只有鱼不见其他荤菜之后,吃上了真正的山里野味。呵呵,这样的爬山和吃饭,难忘而感慨,让我庸俗地说一句:也是缘分啊!这个孩子报了嘉兴学院,如果真的有缘,大概以后还会去登那个山吧——足足让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而在下山时,我穿的是他的球鞋,原先穿的中跟皮鞋根本不行——雨非常大,必须打伞,路非常滑,必须要防滑,前面还有人照应——终于成功下山——而且好象一点都不累。看来,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所未知的潜力的。
总共采访了6个学生,有父母离婚只和爷爷生活的:住在200多年前建造的地主家老房里,家里也是坑洼的泥地不断打滑;有父亲车祸去世和妈妈领低保的女孩;有房子陆续造了10多年至今未完工的成绩非常优秀的男孩;而那天傍晚走出一户人家时,墙边赫然是手臂粗的一条蛇;还有一个,父母为了孩子读书方便,用3000元在城郊结合部买了个破旧的小木屋——在四周都是山的盆地里,前面3米处是两个露天厕所,可以想象夏天的蚊子和平日生活的环境。
同去的小许美女在回来前的晚上感叹:腿酸得迈不动了;再也不想看到山了。呵呵,我还奇怪自己怎么没感觉。得,今天,腿酸得蹲不下来——朋友说那是因为我前两天处在工作的兴奋中而“忘我”了。呵呵,那么,回到嘉兴,我看来是又找到了“自我”。酸就酸吧,葡萄原本就有酸有甜的。不过,这3天肯定是难忘的:那些18弯的山路,那些辛酸而坚强的故事,还有那非常原味和鲜美的鱼汤,虽然当时也曾抱怨过自己快成丽水猫了,但是真正离开了,还是会思念这短短的三天的。山清水秀好风光,美丽风光不要钱——那3000元最后剩余2900元而回家了。正想着怎样把这6个孩子比较丰满地展现出来,今天傍晚时分听到一句很顺耳的话,赶紧改成QQ签名,那句话说:菩萨的妹妹叫葡萄。——恩,虽然距离有天文那么远,但是也不妨碍自己向菩萨学习那份淡定从容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