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心理课上,每个孩子上台诉说自己的烦恼,无非是:考试没考好,妈妈要求太高,眼睛越来越近视……老师随后让他们互当知心姐姐,结果孩子们的方子都很老道:偶尔几次没考好很正常,你要调整好心态;你妈妈要求高是因为爱你;眼睛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你现在还小,只要注意用眼卫生应该能改善……
看着孩子们交上来的小纸条,大家都笑了。真正应了苏子的那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自己的都是问题,到别人那里时,很清楚毛病在哪里。我真怀疑心理咨询师是否人人都当得。就象这个晚上,因为白天睡足了,精神焕发,碰到个好朋友,就象话痨子一样,前世今生前因后果地絮絮不休。幸亏人家明天也休息,否则真是羞愧内疚得很。不过听朋友的安慰和开导,真的很温暖——尤其是这样一个微雨的冬夜。
也是在这样的回忆和聊天里,逐渐看清楚自己这些年的足迹——这样说,很有点回顾的意思。大概和白天里受到的刺激不无关系。其实白天里谁也没刺激我,是自己在看别人文章时忽然发现,很多人到年底的回顾时,可以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一年收获,有人很清楚地按月份来盘算,做了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事情,甚至是打了一场官司,也可以是某个夜晚和友人喝醉后在大街上高声合唱的细节,另一位则是出了几本书外加“一个女儿”。
他们会这么清楚的记得2007年,除了他们有心外,还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目标都很大吧。于是想起自己,果然是碌碌无为而无为碌碌,既说不出写过哪些值得一提的稿子,也说不出做过几件有意义的大事。呵呵,有人说“处处无家处处家”,我这样的,大概是“日日有事日日无”。这样的漠然和混沌,是幸福还是悲哀?
郁达夫写过:“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人生也许就象画画一样,最初的调子决定着作品的色彩,抑郁的人生大致是个悲剧。如此说来,实在应该多去看看花朵阳光,多听听一些“没心没肺”的幽默笑话,实在应该每天都兴高采烈,就象凡高的《向日葵》那样灿烂而明亮。尽管,他活着的岁月是那样的幽暗。但是,据说他曾经自信地说过:“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会用不同的语言叫出我的名字。”
大师大概总是殊于常人的,他能早早知道自己身后的那一天。而我们,甚至连自己目前的每一天都不甚清楚。要说原因,大概是我们的目力所及,都只是自身这座“山”。所以,一定要多和朋友交流,在他们的目光中看到更立体的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