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人早有“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梅花词,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梨花诗,终究敌不过那绚烂而热烈的桃花诗词,从《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路就是“桃花灿烂”:唐代周朴留下诗句:“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吴融写了:“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更有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虽然,关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里说到的只是一个地名,但也因为有了“桃花”两字而引人遐想万千。当年,那个敲门要水喝的诗人崔护,在回访美人而不得时,惆怅地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桃花,又在无意中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因为家乡的千亩桃园,多少老家在凤桥的游子多了份骄傲和牵挂在心头。又有哪一种花,可以象桃花那样:拥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开时灿若锦绣,果实甘甜味美?《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桃是我国史前最重要的特产,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赋予桃特殊的地位。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更是吃一枚即可长寿。春秋时期,人们盛行用桃木制品来辟邪祈福,直到现在,桃花与桃果还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而东晋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又为世人构建了一个世外仙境,人们在此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是骚人墨客向往的精神圣地。桃花,安静的姿态,热烈的内在,当初,就是因为这些,才吸引了那骄傲的凤凰停息在桥头,俯首这片多情而神奇的土地。也因此,有了凤桥这个美丽的名字吧!
冬天,你可以选择去台北看雨,体验寂寞的凄凉之美。春天,你一定要去凤桥,感受桃花的热烈之美,在落英缤纷的桃林里,和幸福迎面相逢!
(家乡每年春天都要办“桃花节”,前两天,文化站的朋友嘱我作文,到时在广播里做“广告”用。可惜我原本不是“广告人”,只随手写下这点文字,也算是为家乡出了点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