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个时候,贫困大学生成为一大聚焦点,众多好心人在媒体的支持和牵引下纷纷慷慨解囊。本人身为媒体中人,有幸看见了众多不同面孔不同目的的好心人。凭心而论,好心人中真正的好心是大多数的:看孩子可怜,又欣赏他们的坚强和聪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上一把,反正也就一套名牌时装或一顿豪华晚宴的钱。让人感动的是那些并非大富大贵之人的捐助。有一个开种子店的老板娘在台风正猛的早晨赶到报社,为其中一位即将入读中国农业大学的贫困学生送来5000元。在一大包钱中,除了一部分是整百的外,很大一部分是5元10元的凑起来的。老板娘有些羞涩地说:“农民们来买种子都是用小票的,我还来不及整理调换……”我们几个差点就热泪盈眶了。
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些好心人并非毫无目的。一些人捐款时指明要上一本的,距离自己家越近越好,其中一位男士并不讳言地说:“自己这里的么以后可以托他帮帮忙的。”这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另有一些人则是希望能请个高价优质书童:我家孩子明年(或后年)也要高考了,我们想请他当两个月的家教,我们会付高出市场价几倍的家教费。最令人不耻的也许要算那些高喊着口号没有实际行动又热中与媒体吵做的所谓好心人了。我们接待了一个无家可归的男孩,母亲在别人家做保姆,父亲已去世,他已经考上了大学,学费我们帮他解决了。他希望能在暑假里去个饭店打工,只求能有吃的和睡的地方,让他这两个月能免去寄人篱下之苦。结果,原先曾“热切”和我们联系表示要为贫困大学生暑期打工提供方便的几家豪华大饭店在我们带着男孩上门时均婉言谢绝了。当初的热切只是希望媒体能吵作一下“热心公益”的饭店形象。
但我还真的碰上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好心人。他3岁那年从绍兴来到嘉兴,7岁那年跟随父母下放到河北的太行山下,11岁因为父母被关押而被迫辍学,经常要走50多公里路为父母送东西。20多岁的时候经商有了起色。30岁那年回到村子的时候,发现和儿子一起读书的小男孩聪明好学,但是家境贫困。他走到男孩家里对父母说:“你们要给他好好读书,他的学费我来负责。”说完后,他给了男孩父母100元钱,又出去经商了。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00元可以让农村的一家过上很长一段幸福日子了。
没想到很快他接到了妻子和岳父的责怪信,信上说这个男孩的父母如今家里没油没盐了都来找他们要钱:“你们女婿说的,没钱了来找你们的。”岳父虽然给了钱,但想想自己一家省吃俭用也不容易,不由要有些怨言。但是他开导家人说:“他们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实在过不下去才开口的,也是没有办法的缘故,能帮还是要帮他们的。”就这样,他一路资助到男孩考上大学。他自己的一双儿女如今都已名牌大学毕业,但是他每年总还要和三四个贫困学生结对。尽管那些贫困孩子的父母仍然会跑来跟他要工作,给了工作又不断要求加薪。“我打个通俗的比方:看到马路上有人摔倒了,我们总要去扶的,那是我们的事。至于扶起来那个人感谢还是漠然,甚至是责怪,那是他的事,也许是个神经病,还反过来挥你一个巴掌,但是你看到了总还是要去扶的。”这次他低调地找到我,打算在报社成立一个扶贫基金,为贫寒学子上大学提前买单,让他们放心地好好努力。
他很平凡,朋友说他长得就象一座大山,但是我被感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