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SNS无疑是尽量互联网领域热门的话题,微软要5亿美金购买facebook的5%股份的传闻,更是让SNS热更进一步。反观国内,并没有做得比较好的SNS。8月份写了此文,一直觉得不够好。今日发出,算是抛砖引玉吧。
------------------------------------------------------
7月20日,谷歌(Google)副总裁、首席产品经理Marissa
Mayer携25位来自谷歌全球的顶尖产品经理造访中国。在为其举行的谷歌产品沙龙社区产品分论坛上,谷歌一位产品经理提到著名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在欧美的流行,同时感叹中国缺乏一个合适的互联网平台让他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与亲朋好友们保持联系。
谷歌这位产品经理的声音,不是孤立的。全球广告行业翘楚奥美公司最近也发出了类似的感叹。7月24日,奥美中国数字观察博客发表《为什么中国的社交网站没有Facebook一样的火爆影响力?》,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缺乏大获成功的社交网站,“网站的用户定位应当是25岁左右的高端白领阶层(人们经常提及的雅皮士),必将大获成功”。
迷茫的老网民
中国城市里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是一群在城市里奔波的人。他们大多数人刚刚离开学校、处于事业发展的初期,有些人则已经背负车房的压力。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十几岁小孩喜欢的虚拟服装、虚拟道具已经不是他们追求的重点;网络游戏的虚幻与刺激,更不是长久之计。上网干什么?除了工作需要、学习知识、看新闻以外,与老朋友们保持联系也是很重要的需求。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大家希望与老朋友们互相帮助;从情感的角度讲,大家希望上班之余可以经常来往、告别单调的周末。
根据马斯洛理论,人类五种需求的核心是社会交往。对于2000年前后接触互联网的用户群体而言,大家不可能每天都和亲朋好友在一起,但是大多数人可以天天上网。在中国,针对这一年龄层的大获成功的社交网站还没有出现,很多人如同谷歌产品经理一样迷茫——不知道去哪里跟老朋友们交流,只能是用电子邮件、聊天工具、博客作为替代品。而Facebook、myspace、mixi、cyworld在海外的火爆已经证明,email、im、blog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大家的维护亲朋好友联络的需求。
“六度”理论害人
与老网民的迷茫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社交网站的数量。Facebook的成功,显然刺激了国内众多社交网站。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几十家类似Facebook的网站。数量虽多,却没有一家取得Facebook一样的成功。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美国有所差异,在收入水平、社会交往、信任程度等多方面都有区别,简单模仿Facebook是很难成功的。
国内很多标榜社交网站的网站过分强调“六度理论”,倡导让大家认识新朋友,这容易使社交网站走向误区。例如,某网站声称“通过好友扩展人脉,如果你有100个好友,就能够认识10000个好友的好友。”
而事实上,人们使用互联网与以有的朋友交流的时间大大多于花在认识新朋友上的时间。SNS主要倡导的文化,应该是借助互联网与已有的亲朋好友们放心地沟通,通过熟人之间点点滴滴的交流让大家更加了解彼此。
摒弃虚幻、看重现实
社交网站的出路是什么?应该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巩固现实的人际关系,并且让用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网上生活不能取代现实生活,网络是为现实服务的。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已经证实: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一历史变革中技术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业务流程的梳理更为重要。对于SNS而言,技术也要、UI也好,我觉得都不是核心。
SNS的重心并不是帮助大家在互联网上发展虚幻的友谊,SNS重视的是老朋友之间如何巩固关系,其中哪些环节可以基于互联网来优化。何砝个人看好中国SNS的未来,就看谁能够尽快打造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交网站,让包括谷歌产品经理、奥美博客作者在内的更多人能够通过互联网与现实生活中的老朋友们加强交往。竞争,并没有白热化,大家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