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1月“满洲国”实行新学制前,中等教育的学制都是六年(跟现在类似),其中初级中学(初中)三年、高级中学(高中)三年,另外还有一部分招收高级小学(高小)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的实业学校(中专)。这些学校设置的主体,分别为省立、县立和私立。
当时在长春的中学,主要有日本满铁开办的“新京中学校”、“敷岛高等女学校”、“锦丘高等女学校”等;中国人开办的“省立第二高等学校(前身养正学堂)”;还有“满洲国”成立后开办的“第一”和“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新京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等。
http://s8/middle/491f7105hac3e536fef87&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贴一张效果好一点的老照代表老学校水平,哈哈!)
1938年1月,“满洲国”实施了新学制,原有的中等教育体系被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偏重知识教育和准备教育”,变成了“培养国家的实用中坚国民”,换句话说,是想将以往“偏重书本知识”,转向重视“实用技能”。于是,学制由原来的六年变为四年,在以往的普通学科外,增加了大量选修的农、工、商、水产和商船实践科目。最关键的是从1940年开始,废除了升学的入学考试制度,改为推荐制,使教育培养方向的转变的实现能得以保证。
那时的中学实行男女分校制,男校学制四年,主修上述实践科目;而女校学制三年到四年,重点培养的是“贤妻良母的天性”,开设课程包括妇德教育、修养情操、家庭生活技能等,一般都是三年制,而四年制学校中增加的一年为师道科,目标是培养小学初等教师。
其实,这样的学制调整,确有革除弊端、注重实效的愿望,实际上,这也跟“满洲国”急需“建设人才”有关,至于女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完全照搬了日本至今还在延续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用我们的眼光看,无疑有“男尊女卑”之嫌。这种比以往早两年毕业的状况和效果,当时还引起了日本国内“学制是否应该调整”的争论。其实,文革期间实行的九年制,和“理论与实践广泛结合”的做法,何尝没有这样的影子?!
新京中学校(也称“新京日人中学”)教学楼,位于现西安桥外航空大学的大门西侧,原“七航校”办公楼,现为“航天医院”。这所学校主要是招收日本学生,实行寄宿制,其宿舍就位于现在北安路与建设街交汇处的东北角(现部队大院,原忠灵塔西侧),在当时,这所学校的设施条件和教师配备是新京最好的,而新京的那些大学招收的学生,很多都出自这所中学。
http://s7/middle/491f7105hac3ea2f122f6&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http://s12/middle/491f7105hac3ea71cedeb&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敷岛高等女学校,位于西广场北京大街路口,解放后的“长春十一高”所在地,原建筑已拆除,不过它的寄宿舍仍在,就在原址的南侧临街的那栋楼,该校本系列前文介绍过,此不赘述。而锦丘高等女学校,位于解放大路以南的建设街东边,戏校的东南角。原建筑早已拆除,后来的建筑大楼属“省机械厅”。
http://s11/middle/491f7105hac3ecf93949a&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这是老十一高院内的情景)
http://s5/middle/491f7105hac3eb4560114&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图中右边的建筑就是当时的敷岛女高的宿舍楼)
http://s6/middle/491f7105hac3eb9968c85&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锦丘女高早就不在了,贴一张老地图截图,确定一下位置)
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位于宽城区铁北三辅街和三里沟交汇处,现“试验小学”的位置处。当初此校为什么设于此地,有点狐疑,是承继了沙俄什么好建筑?!这地方原属沙俄附属地,其南边至火车站中间地带是著名的“三不管”地区,乱着呢!在新京的“国都建设第二期计划”中,才被整治一新。
http://s8/middle/491f7105hac3ec62fde77&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这个学校不弄这个系列,根本就不知道,新老图片都没有,贴一张老地图对付一下哈!)
新京第二国民高等学校,位于现亚泰大街八中的对面,原七十五中(后来的长春一中专)的所在地。这个老七十五中印象深刻,三十年前就是在此楼参加的高考,现在老楼已经拆除建起了一座新的教学楼。http://s10/middle/491f7105hac3edae0f0f9&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这是七十五中,后来的一中专教学楼的门厅,半圆形的门厅造型印象深刻)
新京女子高等国民学校,位于老七十五中北部,解放后为“长春地质学校”。后在高校大合并中,随老“地质学院”被吉大合并,现已归属吉大二院,准备再此建设新的医院。而在七十五中南部是老八十一中,老校舍已经拆除,盖起了现在的“希望高中”。
http://s7/middle/491f7105hac7ec2349c16&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这是解放后原新京女子高等学校旧址,原地质学校教学楼)
而长春中国人开办的中学,首推养正书院演变的“省立第二高级中学”(第一高中在吉林)。养正书院前文也介绍过,从“满洲国”成立后,它就从长春大街的“西长小学”处搬走,搬往何处一直是个疑问。解放后这所学校变成“十二高”,而老十二高位于现吉顺街和平泉路的交汇处,老建筑还存留着,十二高变成“养正高中”迁往宽城后,这里成为长春教育局的办公楼,难道当初“省立二高”直接从长春大街就是迁到此处?!这个院落,感情多多,三十年前,老糊涂等一干学子,就是在这里被“磋磨”进了大学校门……
http://s14/middle/491f7105hac3efe82534d&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这是现在老十二高教学楼照片,现为长春市教育局办公楼,三十年前可没这么气派)
http://s11/middle/491f7105hac3f002c564a&690新京的中学校"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35 新京的中学校" />
(这是院内操场上,当时在这里做间操的场景历历在目,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不发感叹了,关于教育的话题,总是感慨涟涟,其实这个话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算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大家不要“中毒”就好!咱们怎么老是怕中毒,让别人也中中毒不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