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东本愿寺,位于新京大同大街与北安路交汇处西北端(长春人民大街与北安路交汇处西北,原二实验中学院内,老市政府北门马路对过),1936年5月始建,1937年竣工。解放后被学校所用,目前保存完好。
http://s14/middle/491f7105ha8cb7fbe8b6d&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该寺院建筑坐西朝东,由大殿和附属配殿组成,建筑式样模仿日本京都本愿寺的相关建筑。大殿台基为花岗岩敷面,其上的大殿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大殿屋顶为仿木钢筋混凝土构置的歇山式长屋脊设计,颇有日本传统建筑之风。在白色大殿墙体上,配有钟形窗口,窗前悬挑朱栏。在大殿的北侧,建有一栋附殿,附殿与主殿中间由过廊连接,并围成一个静谧的内庭院,附殿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被称为“唐门”式样的门檐。整栋建筑在色彩上黑白搭配,素雅而和谐,而细部设计更是精巧细腻,极富韵味。
http://s4/middle/491f7105ha8cb89ff8f73&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东本愿寺大殿现状)
http://s1/middle/491f7105ha8cb91249350&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配殿的“唐门”屋檐)
很多人将此类建筑归于“日本风格”,其实,这种风格源于中国的大唐时代,那时中国大唐几乎一切的东西都是日本学习的目标。而日本的京都城的规划建设,几乎就是大唐长安(现西安)的翻版。尽管在日本历经了八百多年的演变,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国大唐的建筑风格,在造型手法和理念的精髓上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但日本的佛教基本就是大唐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那时中国的一切都是日本顶礼膜拜的对象,著名的“鉴真东渡”、日本和尚到大唐学习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所以日本寺庙的“大唐之风”也是理所当然的。
http://s2/middle/491f7105ha8cbb25d8201&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这是西安典型大唐风格的“法门寺”)
本愿寺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派的所属寺庙,最初于1272年在日本京都的东山开基建设了“净土真宗开祖亲莺圣人庙”。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后,信奉者日益增多。1602年,为防止信徒的膨胀失控(据称信徒达千万人之众),由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下令,从本愿寺中将“大谷派”分离后设立了“东本愿寺”,留下的那部分相应称为“西本愿寺”。这两寺都位于日本京都,相距不远,也算是“同宗不同派”的“兄弟寺”。
http://s15/middle/491f7105ha8cbc8f2650e&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日本京都的东本愿寺)
http://s16/middle/491f7105ha8cbcb5300bf&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日本京都东本愿寺的“唐门”)
进入近代特别是经过“明治维新”取得惊人发展后,伴随着日本对外扩张理念的膨胀,“脱亚入欧”、“领导亚洲”的鼓噪当然也极为时髦。日本的宗教界也有了一份“引领亚洲宗教的责任感”,当时的政府自然乐见这种“日本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努力。于是,在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各种宗教派别,也纷纷随军来到中国“传教布道”。东本愿寺最初在东北的落脚点,就设在他们自认“自己地盘”的关东州,上世纪一十年代,东西本愿寺先后在旅顺和大连修建了本愿寺。
到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作为“首都新京”,当然要建相应的寺庙,1937年这座“东本愿寺”就在此地建设完成,并作为日本京都东本愿寺的“别院”而命名为“新京东本愿寺”。而在1940年的“新京地图”上,在现解放大路以北、建设街以西的地方(现鸽子楼一带),则标注着“西本愿寺建设预留地”,从后来的结果看,应该是未待建成“满洲国”就垮台了。除了这个未建成的“本院”,在现珠江路以南、东一条以东的地方还有一个“西本愿寺太子堂”。
http://s15/middle/491f7105ha8cbd2b8aeae&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不敢确定是不是长春的“西本愿寺”)
解放以后,这座东本愿寺先后由长春市直机关幼儿园、六一小学、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等单位使用。后来,第二实验中学在此寺庙南边建起了新的教学楼,这座寺庙的大殿成为学校的图书馆及阅览室,附殿曾作为体育教研组的办公室。尽管新楼与原建筑的大殿相距很近,但原建筑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http://s10/middle/491f7105ha8cbda8d6619&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门前那颗老松还是当年留下的“活物”!)
在前文介绍《康德会馆》、《日毛大厦》和《海上会馆》的时候,曾就此地政府的新规划大加一番议论。2009年的时候,媒体曾大张旗鼓地介绍此地的新规划远景,号称要建“国际化”的CBD,当时对此寺院建筑的未来也曾“杞人忧天”般地担忧着。几年时间过去了,老政府大楼(康德会馆)贴了个欧式罩面后停在了那里,这个寺庙所在的二实验中学的新楼拆了一半也晾在那里了。看起来当初就没打算拆除此建筑,否则早就没了。不管未来能建成什么“让人惊叹”的“国际一流”场所,只要能为此老建筑留有一席之地,就算政府还有那么一丝的保护意识,祝福吧!
http://s10/middle/491f7105ha8cf9b44e4a9&690新京东本愿寺" TITLE="长春老建筑物语—102 新京东本愿寺" />
说到这里,想起来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爱国者”在呼吁“拆除一切伪满遗迹”的愤恨之声。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段历史太沉了!可“全部拆除”不意味就没存在过,而“全部保留”也不意味赞同那段历史不是?!建筑一定带着“政治含义”,这不言而喻,但建筑本身,尤其是那些“用过心”的精美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最直接的印记,为了未来让子孙们看到的不只是“水泥森林”,还是对老建筑本身怀有点敬重之心吧!
有个网友说得很好:“别的地方都在‘人造’古建筑,长春还有这种‘天然’的老古董,多幸福啊?!”是啊、是啊,说点气人且不恭之言:堂堂的“国都”,没点“干货”那成?!哈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