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民应该体谅地震专家的压力和苦衷

(2009-01-15 14:02:35)
标签:

余震

海城地震

宏观异常

岩石

苦衷

汶川地震

杂谈

分类: 个人日志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01月15日02时23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北纬31.3,东经103.2) 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1公里。此次地震受影响地区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成都市区震感强烈。截至发稿时,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01-15 03:25:49.6在四川汶川、理县交界(北纬31.3,东经103.2)发生3.4级地震。

在这条新闻的评论中,有广大网友再次对地震专家给予了口诛笔伐般的声讨,这次我坐不住了,我要为地震专家讨回一点公道。

首先,什么是地震?地震的前兆是什么?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既然地震有宏观异常,那么为什么四川地震时我们的地震专家就没有像海城地震时成功的预报呢?这点我并不了解四川地震前期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宏观异常,单凭海城的7.3级地震就足以证明在上世纪的海城地震前期辽宁省周边地区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常,这些都被当时的地震专家发现并上报了国家政府,而后像市民发布了临阵预报,使得海城市民和周边的群众躲过了异常无法躲避但又必须迎接的海城7.3级强烈地震,就因为当时的政府发布了地震预报,使得这样一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才惨损失降到了最低,人员伤亡也不过2000余人,这样的地震放到通常时候,足以使15万人遇难,海城地震也是全球公认的首例也是唯一一例的成功预报地震的课题。

“自1966年邢台发生7.2级地震之后,我国就开始对地震灾区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确认,在地震发生之前是有前兆的,根据前兆异常有些地震是可以做到较准确的临震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月—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时1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日—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时许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当晚7时36分,在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但由于之前做了预报,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

但是有网友会问,为什么你这次会替专家说话,我的回答是;“我只想为某些网友的地震知识掌握不够才为这些地震专家平反昭雪。”

在四川5.12大地震后,有为地震专家表示这次的四川8.0级地震使得聚集在四川地下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这样使得四川将至少安全200年的时间。

但是这次的5.1级余震是怎么回事呢?大地震后余震通常会持续一年以上,但只属于余震,不是新的地震。地震专家说之后200年再不会发生强震当然是指新的大地震,从能量积聚需要的时间看应该说是这个道理,这是地震的基本知识,任何地震知识爱好者都懂得。所以奉劝那些发言者最好先学点相关知识,不然的话会被人家耻笑的。

最后说的是海城在去年的11月14日的4.3级地震仍然是海城7.3级地震中的余震,但是为什么海城的余震持续时间长呢?由板块运动造成岩石挤压,产生破裂而引发地震。而在一次强烈地震之后,附近的岩石有的被扭转,但并没有破裂,还有的岩石当时只是微破裂。随着板块正常运动的挤压,导致原来没有破裂的岩石再度破裂,微破裂的岩石加大破裂度。在这个破裂过程中,破裂能量又相对较小,因此这就产生了余震。因为板块无时无刻都在运动,所以这个地震区就会发生不间断的余震。而这种余震每天都会发生,一般要持续二三十年。

那么,这样的余震什么时候能停止?这个问题很难说,从理论上讲,只有地下的岩石全部破碎了,余震才能停止。但由于地球自身是在运动的,岩石的运动变化又非常复杂,所以预测不了岩石的运动情况,也就不能预测余震的停止时间。”

所以,综合海城地震前和地震后的余震事件,请更多的考虑地震专家的苦衷和压力,毕竟谁都不希望悲剧重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