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部值得推荐的好莱坞歌舞片

(2007-05-25 17:03:17)
标签:

歌舞

电影

故事

舞蹈

音乐

镜头

     一谈起好莱坞歌舞片,肯定会一发而不可收,因为电影史上实在有太多精彩的歌舞片,所以笔者决定以自己的喜好来谈“十部值得推荐的好莱坞歌舞片”,这样比较好下笔。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1/15/1112d49212e.jpg《音乐之声》

一、《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 (1965)

      都不用推荐,这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其魅力超越了任何地域、文化、语言、宗教的障碍。该片的精华集中在歌舞场景,此处恕不赘述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名。在艺术手法上,该片把原本属于“室内乐”的故事成功地放大为“交响乐”。在实景的利用及跟内景的结合上,本片跟它之前的歌舞片相比更上了一层楼。 
      本片的精髓由三大元素组成:罗杰斯的音乐、哈默斯坦的歌词、朱丽·安德鲁斯天籁般的歌喉。本片荣获包括最佳影片等4项奥斯卡奖。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1/28/1112d54aae2.jpg

 《红菱艳》

二、《红菱艳》(The Red Shoes) (1948)

      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它讲述一名芭蕾舞女演员的痛苦抉择,她必须挣扎在一个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

      影片有大段的舞台表演,但因为处理手法高超,非但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对门外汉也能产生吸引力。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摄影和美工的丰富想象力尤其值得称道。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1/1/1112d573fe8.jpg

 《红磨坊》

三、《红磨坊》 (Moulin Rouge) (2001)

  影片以100年前的巴黎为背景,将当年该城市红灯区灯红酒绿、极度颓废的文化氛围通过绚烂的万花筒折射出来,在鲜艳画卷上表演了一出虽然东拼西凑,却跨越时空的永恒故事。它打破了歌舞片轻歌曼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歌舞和戏剧的电影语汇。

  该片的色彩之绚丽和饱满,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光是红色和蓝色就有无数种色泽,其丰富性远远超出对人物的塑造。影片镜头的拍摄角度之多、剪接变化之快,足以让人头晕目眩,而这种明显借鉴于MTV的手法,在导演鲁赫曼手中就像魔术师玩纸牌似的。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1/11/1112d6090f8.jpg

《绿野仙踪》

四、《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1939)

  以上三部歌舞片是我国观众比较熟悉的,但下面的作品无论从艺术成就还是在影史上的地位,绝不会输给上面那三部。

  虽然《绿野仙踪》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输给了《乱世佳人》,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空前绝后的儿童歌舞片成就。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符、每一样道具都已成为传世经典。现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谁能复制那一份纯真、那一份探索精神?谁能复制朱迪·加兰的歌声?

  多罗西在铁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狮子陪伴下,踏上黄砖路,迈向翡翠城,他们在那里没有得到现成的“心”、“脑子”和“胆子”,但他们在那一幕幕奇幻的探险中,学会了如何培养内涵、智慧和勇气,也体会到亲人的爱胜于一切这个道理。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1/27/1112d6f5b36.jpg

《雨中曲》

五、《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 (1952)

      把早期好莱坞的一些电影歌曲加以串连,再配上一个电影业由无声片转为有声片的剧情,这样的做法通常产生的是陈词滥调和连篇俗套,但此处却催生了一部充满绚丽瑰宝的歌舞片。

      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凯利(是Gene Kelly,别跟无厘头喜剧大王金·凯瑞搞混了)的精心杰作,他对于歌舞片的贡献好比是《芝加哥》的马歇尔加上泽塔琼斯,身兼编导、主演数职。此外,金·凯利在片中高唱的《Singing in the Rain》,更是现在时常耳闻的广告名曲。本片又译《万花嬉春》。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2/2/1112d73f864.jpg《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六、《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一个美国画家在巴黎艰苦奋斗,同时被一名富婆和一个漂亮女孩看中,这样的故事俗得有点反胃,比《音乐之声》的故事更缺乏创意。不过不要紧,有格什温的音乐、金·凯利的舞蹈,再加上歌舞片大师明奈利的导演,保证把你的注意力从大脑转移到感官。

      影片的精华是它的压轴戏:那是一场大型舞蹈,场景是巴黎,你猜该用什么样的布景来衬托?若即若离、如梦如幻的印象派绘画,时而像是画,时而又“活”起来。本片又译《花都舞影》或《花都艳舞》,共获最佳影片等6项奥斯卡奖。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2/7/1112d789de6.jpg 《西区故事》

七、《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前些年有批学生在北京上演该剧,遭到观众的排斥:不就是两帮街头小流氓打架呗。你可以如此浓缩剧情,但该剧的音乐舞蹈风格有着太浓的美国味,跟我国观众的审美趣味有一定的隔阂。

      其实《西区故事》凝结着3位大师的痕迹:莎士比亚、伯恩斯坦和罗宾斯。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搬到了纽约曼哈顿的西城,家族的世代纠葛转化成不同族裔、不同街头帮派间的纷争,但永恒的爱情故事依然感人至深。

      本片和《音乐之声》是同一位导演——罗伯特·怀斯,他在此片中已开始大胆尝试街头实景跟程式化布景的结合。这种风格同时渗透到影片的每一个方面,写实的表演跟大段的芭蕾舞动作得以完美呈现。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2/17/1112d818652.jpg《窈窕淑女》

八、《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这部共获8项奥斯卡奖的歌舞片改编自萧伯纳的剧作,讲一个伦敦卖花女如何经过一位语言学教授的调教,摇身变为高贵女郎,最后教授不自觉地爱上了自己的“杰作”。

      影片的词曲写得棒极了。但玩弄英语口音的情趣及英国贵族式的典雅似乎跟现代中国观众相隔很远。奥黛丽·赫本的表演楚楚动人,可惜歌曲是由他人配唱的。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2/26/1112d8a6321.jpg

 《欢乐满人间》

九、《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1964)

      这是朱丽·安德鲁斯的银幕处女作,扮演一名跟她次年主演的《音乐之声》几乎相同的角色。1910年伦敦一个死气沉沉的中产阶级家庭,一个从天而降的保姆为两个孩子带来了幻想和欢乐。

      影片不仅歌曲非常出色,一点也不亚于《音乐之声》,而且特技也属一流,尤其是真人跟动画共舞的段落在当时具有创新意义。

http://img45.pp.sohu.com/images/blog/2007/2/6/22/23/1112da32fb5.jpg

《奥利佛》

十、《奥利佛》(Oliver) (1968)

      这是20世纪最后一部得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改编自狄更斯的小说,又译《孤雏泪》。照理说,讲一名孤儿学当小偷的故事似乎跟载歌载舞无缘,但片中的歌舞不仅处理得当,而且妙趣横生。

      本片的导演是曾执导经典名片《第三个人》的凯罗·瑞德,他的镜头调度非常灵活,完全摆脱了以往用一两个机位记录全过程的死板方法。影片的整体感觉也非常统一,不像某些作品有明显的精彩和缺陷或者戏剧元素跟歌舞元素格格不入的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