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试题
(2019-12-19 08:49:58)
标签:
教育 |
马鞍山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素质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试题
本卷共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
B.采微
C.枷锁
D.切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教育子女是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
B.一个人如果见识广博,又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C.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D.历尽艰辛,我终于登上了峨眉山山顶,放眼望去,风光无限,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绿的枝条已经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B.由于处置不当,加州大火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有关部门估计,伤亡人数不少于七十人以上。
C.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
D.美国政府如果对进口钢铁采取紧急限制措施,那么几乎所有国家的钢铁业都会成为打击的对象。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
最受诬蔑
最遭忌恨
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A.
C.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中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下九,初九为上九。
B.《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从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C.“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D.“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氓(节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下列对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三、四句意思是:不是来换丝的,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
B.五、六句意思是:我送你渡过淇水,你又把我送回顿丘。
C.七、八句意思是: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D.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蚩蚩”是忠厚的样子,“氓”略带憨痴的外表取得了女子的信任。
B.“匪来”两句,口气活泼俏皮,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C.一个“怒”字直接表现了男子暴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
D.没有女子对“氓”的迁就与宽容,就不会有“秋以为期”的约定。
8.下列对节选部分写作技巧上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无限憧憬。
B.选文注重细节,如“蚩蚩”写人的外貌,“怒”写人的心理。
C.选文采用了“赋”的手法,用整齐的四言诗句,直陈其事。
D.选文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追忆自己和“氓”婚前的交往。
三、(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甲】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能喻之于怀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 破荆州,下江陵
D. 而卒莫消长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不知老之将至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1.对两段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观点。
B.【乙】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呈现了苏轼由矛盾、困惑到解脱的心理变化过程。
C.两文都阐述作者的主观感受,反应了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
D.两文在句式上整散结合,既整齐又富有变化,语言典雅流畅,具有灵动之美。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3.默写填空。(5分)
(1)
(2)我有嘉宾,
(3)
(4)纵一苇之所如,
(5)《游褒禅山记》中,“
四、(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闲读梧桐
孙海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传递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铁干虬枝。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有改动)
14.哪些事情影响了作者的判断,使他产生了下雨的错觉?请简要概括。(3分)
1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16.文章结尾处,作者写“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黄叶覆盖的小径”,有何用意?(4分)
17.作者闲读梧桐,想起了自己的外祖父。梧桐与外祖父之间有哪些异同?请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6分)
五、(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寒冷的冬天里,你发现了什么?
【要求】请在作文题目《冬天的
马鞍山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素质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②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
二、(9分,每小题3分)
6.B
三、(20分)
9.C
12.(6分)
(1)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但人们之所以兴叹抒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情趣相同。(“所以”1分,“致”1分,句子通顺,1分)
(2)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重点词语“是”1分,“适”,1分,语句通顺,1分)
13.(5分。错字、漏字、增字,该空不得分)
(1)同心而离居
(4)凌万顷之茫然
四、(16分)
14.①母亲来信告诉我寒潮来袭。②夜黑风大。③外祖父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5.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赋梧桐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修辞角度)②交代了梧桐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内容角度)③为下文闲读梧桐做铺垫。(结构角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6.①改变了全文沉重压抑的感情色调。②升华主题。为青春歌唱,对未来充满信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①现实经历相似:两者都饱经沧桑,受尽磨难。②品格相似:两者都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③胸襟意志不同:梧桐经历四季的轮回,多了一份从容淡泊的大度;外祖父则屈从天命,无奈承受了时代的悲哀。(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五、(40分)
18.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