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夫、朱凌燕公开课教案

标签:
教育 |
陈力夫、朱凌燕公开课教案
“理”挽狂澜·斯“书”妙绝
红星中学
【设计背景】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6“思辩性阅读与表达”明确指出: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谏逐客书》的教学应紧扣新课标的“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文体特征作为切入口,结合文言知识,理清文脉,引导学生关注思辨性的说理,进而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
【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学习共同体,布置四项任务)
任务1:梳理文中出现的“客卿”
任务2: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3: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人物生平。
任务4:归纳古代常见的政论文体。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谏逐客书》,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明确“书”的文体特征。
2.借鉴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习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劝谏艺术。
【教学提示】
1.围绕“书”,明确文体知识。
2.读译论点和论据,汲取古人的劝谏智慧。
一、简介背景,导入文本
二、预习检测,明确文体
三、厘清文脉,汲取智慧
(一)探究第一段
四君 |
结果 |
客卿 |
穆公 |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
五子 |
孝公 |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商鞅 |
惠王 |
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张仪 |
昭王 |
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
范雎 |
(二)探究第二段
所重 |
色乐珠玉 |
明月之珠、佳冶窈窕赵女、《昭虞》《武象》 |
所轻 |
人民 |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
(三)探究第三段
五帝三王 |
无敌 |
不却众庶 |
秦王 |
国危 |
弃黔首 却宾客 |
四、课堂小结:劝谏的艺术,言语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贾谊《过秦论》,具体感受说理的方法。
http://s14/mw690/001l1hGgzy7nUaGy0Lr4d&690
短小劲悍
马鞍山二中
【教学设想】
【目标定位】
【重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重识故人来
1.同学们以前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文呢?
王安石变法
2.出示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3.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找一找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指控是什么?
明确:“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
二、缕析逻辑力
1.出示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语句: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喜之,与我不合则恶之。”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则艴然如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出示王安石的回应:
化繁为简,四句排比,一气呵成。
论辩技巧:巧设排比术。
2.请同学读第二段。
出示:“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儒者争论问题时,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循名核实,曲直自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论辩技巧:逻辑圈套术。
3.既然已经义正词严的反驳了司马迁的观点,那么第三段可否删去呢?为什么?
明确:“天下怨谤”是影响变法的一大关键。
齐读第三段,请同学找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人为善”
所以怨诽的源头是士大夫。何况“上乃欲变此”,我不过是“助上大有为”而已 。这才是反驳的关键之处,当然删不得。
论辩技巧:切中要点术。
4.盘庚之迁,百姓和士大夫都有怨言,仍然不改其度。典故增强说服力,更见王安石“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信念。
论辩技巧:引经据典术。
1.王安石和司马迁虽政见相左,但两人都是文学大家,且“相好之日久”,所以文中有很多委婉谦敬的语言,毫无金刚怒目之态,但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让步。
试着找出语气委婉,但态度坚定的语言。
出示:“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名退暗进,寸步不让。既坚守了政论家的态度,又不失文人的气度。
论辩技巧:欲擒故纵术。
2.王安石在反驳时, 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受命人主”、“举先王之政”、“为天下”、“助上”等词语呢?
明确:居高临下,自有凛然之气。
四、课文小结
全文体现了王安石面对质疑的坚定,追求理想的不懈,唯我独清的高傲。
等收到王安石的回信,司马光又给王安石写了第三封书信《与王介甫三书》。请你阅读课后资料中的《与王介甫三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试着分析司马光的论辩技巧。
http://s5/mw690/001l1hGgzy7nUaO6FfKa4&690